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朔城区南榆林乡野猪窊村以党建为引领,招企业、引项目、谋发展,通过“鱼菜共生”的生态农业新模式,成功将废弃滩涂改造成集设施农业、水产养殖和绿色生态于一体的“风水宝地”。
在朔城区南榆林乡的野猪窊村,路基圆池养殖的是鲈鱼和黑鱼。这也是村子首次尝试引进发展的新产业。这些养鱼的废水还可以用来灌溉农田,通过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实现绿色生产。
山西锦欣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麻晋说:“鱼苗主要是从山东引进的||第一批的养殖规模大约鲈鱼是6万斤,黑鱼1.5万斤,大约就是今年腊月就可以销售上市,预计产量就是按市场价的话可能产值在150万元左右。”
一个个路基圆池里,鱼儿自由随性地游动。在这里,通过特殊设计的水循环系统,让传统的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完美“牵手”,形成一个闭环模式。
山西锦欣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麻晋说:“鱼的废水,它富含有机质,氮、磷、钾这些营养物质,所以说对菜的生长非常有促进作用,它完全是一种绿色无公害的蔬菜产品。||这样的话可以节省很多肥和农药,大约算下来十几个棚,一年可以节省2万多元的肥料和农药的费用。”
野猪窊村位于朔城区南部,自然条件较差,历来以种植玉米和小杂粮为主。为了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野猪窊村党员干部根据村情实际,经过多方调研考察,整合村里闲置资源,招引优质企业合作发展,利用村里废弃的滩涂地建起18个设施大棚,其中4个设施大棚用于鱼类养殖,其余全部进行蔬菜种植。创新性地实施了“鱼菜共生”生态农业模式,实现水产养殖与蔬菜种植有机结合,并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合作方式,实现了多方共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稳定增收。
朔城区南榆林乡野猪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二明说道:“首先是能解决咱们村和周边村的一些闲散劳动力,最多时候用人在40多个,每人每年人均增收就是2万元。再就是村集体,人家公司给经营,给咱们一部分租金。再就是下一步这个鱼、菜上市以后,按红利的15%给村集体来分红。目前收入增加是个4万元左右,估计要是正常的情况下,一年也能增加10来万块钱的收入。”
记者:张一波 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