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是玉米的劲敌,保湿、保墒尤为关键。朔城区坚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因地制宜引进推广易操作、保墒好、耐旱强、成本低、产量高的膜侧播种技术,不仅让农作物实现提质增量,也让农民既省力又创收。
在朔城区下团堡乡的下团堡村,朔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实地查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了解当前农户的所需所盼,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支撑,保障农作物顺利生长。
田间地头,农技人员针对当前干旱少雨的实际,重点查看了膜侧播种玉米的抗旱性,通过测量精准了解膜侧播种玉米在高温下的长势情况。
朔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王少卿说道:“最近一段时间气温持续高温干旱,从田间表现来看,膜侧播种比传统的膜上播种抗旱优势明显,总体表现是苗齐、苗全、苗壮,可以实现亩均增产200斤以上,节本增收280元以上。”
村民梁和文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今年共种植了400多亩玉米,2019年全区大面积推广膜侧播种技术,他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这一尝试,从此认定了这项新技术。
朔城区下团堡乡下团堡村种粮大户梁和文说:“到今年连续五年使用了,确实是不错,这个机器(膜侧种植机械)首先是苗齐苗壮,而且同等情况下,这几天高温,咱们的叶子展悠悠的,比别的耐旱,再就是传统的机械还用抠苗,这个也省了人工了,最终产量(亩产)比以前增产200多斤,这个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效益。”
梁和文他说,过去种玉米最头疼的就是地膜覆盖后投工放苗,而新技术将膜上种改为在膜两侧种植,每亩地可节省人工费50元。增产加节本,让梁和文每年可增收10多万元。
膜侧播种技术让更多农民尝到了新技术带来的甜头。今年,朔城区粮食播种面积达87万亩,经过五年的持续推广,膜侧播种从最初的50亩试验田发展到现在全区推广应用面积达到 50万亩,单靠这项技术,年可实现粮食增产1亿斤,农民增收 1.2亿元以上。
朔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淑兰表示,截止到2022年,膜侧播种技术在玉米、高粱、谷子、葵花、红芸豆和绿豆、黑豆、黍子等8种作物上广泛应用,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到111.7万亩,地膜用量减少25%,累计减少使用698.16吨,助力全区累计实现粮食增产2.23亿斤,增收超3.12亿元。
记者:丰慧 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