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省媒关注朔州(7月8日至7月14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7-15 16:53 0

1.【人民网】對標先進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的競爭是一場全球的競爭。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營商環境好,則市場信心穩,企業干勁足,經濟發展就會更有活力。錨定優化營商環境,“承諾制+標准地+全代辦”改革正在為全省經濟發展注入新鮮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塑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近年來,我省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推動“承諾制+標准地+全代辦”改革,加強部門協同聯動,推動改革橫向貫通、縱向深入,提高保障項目落地水平,縮短項目審批周期,降低企業成本,安商、親商、富商的濃厚氛圍在三晉大地蔚然成風。

對標一流,在軟環境上下硬功夫,“承諾制+標准地+全代辦”改革集成效應凸顯。今年以來全省開展的兩次“三個一批”活動中,累計簽約項目392個、開工項目393個、投產項目330個,全省各地開發區正以“時不我待、隻爭朝夕”的干勁,持續掀起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熱潮,項目建設壓茬推進,為我省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作出積極貢獻。

承諾制”改革跑出“山西速度”

好的營商環境意味著什麼? 在大同經濟技術開發區,山西瀾源礦山機械制造項目從立項到施工許可証辦結僅用時35個工作日,刷新了當地一般工業項目歷史審批速度﹔

在平遙經濟技術開發區,“年產3000噸熟肉制品加工項目”實現全流程“承諾制”管理,實現了項目快落地、快開工、快建設﹔

在孝義經濟開發區,山西領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項目得益於“承諾制+標准地+全代辦”集成聯動,投資建設全流程節省了3個月時間﹔

在臨汾經濟開發區,中聯恆創光電新能源產業園項目得益於“承諾制”和並聯審批,開工前8大項手續實現“一鍵加速”,從107個工作日縮短至不到40個工作日。

一個個鮮活案例,代表了全省開發區“承諾制”改革的生動實踐。對企業投資項目,變先批后建為先建后驗、變事前審批為事中事后服務監管、變部門審批把關為企業信用約束、變企業跑腿為信息跑路。節省時間,就是節省了開支。“承諾制”幫助企業輕裝前行,實現項目建設“加速跑”。

各地創新做法,不勝枚舉。在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以“招落一體”為要求,以“做強效率”“做優服務”為落腳點,建立項目審批“靠前服務”專班工作機制﹔晉中市提出了打造“承諾晉中”品牌﹔陽泉推出項目履約踐諾“紅黑榜”……

在一點一滴的實績中積累建構良好環境。2017年7月,我省積極破除傳統項目報建審批流程的弊端,通過政府服務承諾和企業信用承諾進行流程再造,變先批后建為先建后驗,成為全國首個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試點省。經過逐年推進,全省開發區企業投資項目審批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大提升。

回望過去,辦証跑斷腿、審批磨破嘴,項目落地難曾是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再看如今,全省開發區一般工業項目已實現“全承諾、零審批、拿地即開工”,“承諾制”極大激發了市場投資活力。

標准地”改革打造“山西樣板”

什麼是“標准地”?就是一塊在出讓時帶著投資、建設、能耗、排放、產出等各種指標的地,對新建工業項目先行完成區域評價、先行設定控制指標,並實現項目動工開發所必需的通水、通電、通路、土地平整等基本條件的可出讓的國有建設用地,企業拿地即可開工。2020年1月,我省開啟了“標准地”改革。

短短數年,成效明顯。以2023年為例,全省工業類開發區的工業用地全部以“標准地”形式出讓,標准地全部完成壓覆礦產、水資源論証、水土保持、洪水影響、考古等7項區域評估,入駐項目可以免費使用7項評估成果。

在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成立土地整理公司,儲備土地指標,提前1—2年制定年度土地利用計劃,為優質企業量身定制標准廠房,實現“地等項目”“廠房等項目”﹔

在朔州經濟開發區,狠抓標准化廠房建設,極大地減輕了入駐企業非生產性投入,大大縮短了投產周期,成為園區招商引資、“筑巢引鳳”的強力支撐,同時推進了產業集聚發展。

放眼全省,“標准地”改革推進以來,各年度目標任務全部完成,改革成效顯著。通過改革的全面深化,有效推進了以服務我省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的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實現了市場有效、政府有為、企業有力的有機統一。

——體制機制逐步完善。我省充分發揮“標准地”改革工作廳際聯席會議制度作用,統一了全省“標准地”工作標准:區域評價“7+N”模式、控制性指標“5+N”模式、通平條件“3+N”模式等建設“三要素”。

——“地等項目”格局初步構建。在省自然資源交易平台上設置“標准地”專欄,開設出讓、儲備“標准地”數字地圖兩個板塊,建成了網上“土地超市”,實現“圖上監管”和“圖上選地”,推進土地資源和項目資源精准對接、高效配置。

——改革效能全面提升。創新挂鉤“彈性出讓”方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企業用地成本。融合“地証同交”政策,交付“標准地”同步頒發不動產權証書,緩解企業融資壓力。與“標准化廠房”組合,實現企業“拎包入住”,提高便民惠企服務水平。

全代辦”改革積累“山西經驗”

用辦事效率換發展速度,“全代辦”讓企業跑腿少了。

在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晉中開發區,充分發揮“全代辦”服務公司作用,打造手續辦理“全代辦管家”。通過落實好“提前介入、靠前服務、超前預審、全程代辦”機制,做好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終身陪跑管家”,為項目提供全方位服務﹔

在雲岡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六証同發拿地即開工”的全代辦改革,使辦理時限從43個工作日壓縮為7個工作日,縮短時限84%﹔辦理環節從22個減少至10個,減少55%﹔申請資料減少8項,受到了項目單位廣泛好評﹔

在晉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堅持“一體化”理念,提前介入擬招引項目。堅持“一對一”模式,靠前服務擬簽約項目。堅持“一件事一次辦”服務,超前預審擬落地項目。堅持“全周期”服務,全程代辦入區企業事項。

回看改革坐標軸。2021年6月,山西省實施投資項目建設“全代辦”改革。全省開發區管委會為開發區內招商引資項目、區內企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及開發區產業發展規劃的各類項目提供從立項到施工許可証發放的所有行政審批事項等內容的領辦代辦服務。

時至今日,全省開發區進一步擴大“全代辦”服務范圍,進一步提升“全代辦”服務能力,創新“全代辦”服務方式。例如,開辟“綠色通道”,著力提高“全代辦”項目辦結率﹔強化聯動協作,開展重點項目手續攻堅﹔優化項目審批“全代辦”服務,加快推進手續辦理。

優化營商環境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省商務廳作為“承諾制+標准地+全代辦”改革的牽頭單位,從統籌推進改革工作、完善改革政策體系、發揮考核導向作用、提升業務服務水平等方面入手,推動改革集成效應不斷提升。今年1—5月,全省開發區實行“承諾制”項目數量675個,共出讓“標准地”78宗,領代辦項目數量1201個,延續向好態勢,項目落地效率大幅度提高,企業成本顯著下降。

“承諾制+標准地+全代辦”改革仍在向縱深推進。下一步,我省將進一步推動單項改革優化提升,持續深化“承諾制”改革,重點提升企業投資項目審批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動“承諾制”事項全流程網上辦理﹔繼續推進工業類開發區新增工業用地以“標准地”形式出讓,推動“標准地”向生產性服務業項目擴展,推動土地資源和項目資源高效配置﹔推進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提升“全代辦”服務水平。(記者閆杰)

責編:段思齊、桑莉媛)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2.【人民网】山西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变赛道 吸引200余名越野迷

原标题:山西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变赛道200余名越野迷“狂飙”

12日,“表里山河万里路”山西首届环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国际越野车巡游及集结赛长城段在朔州市山阴县开赛。来自北京、天津、河南、河北等地的200余名越野车爱好者聚首,在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上演现实版“速度与激情”。

比赛现场,伴随着发令枪响,一辆辆越野车如同离弦之箭般冲出起点,车手们驾驶着各自的“战车”,在70多公里的赛道上疾驰而过。

2018年以来,山西全面启动建设总里程1.3万公里的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将全省970个旅游景区和景点串联起来,同时将旅游公路与高铁、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有效衔接、密织路网,形成一个“内外通、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的“快进慢游深体验”全域旅游一张网。

为了促进体育与旅游的完美融合,由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山西首届环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国际越野车巡游及集结赛”应运而生。此次大赛举办时间为6月28日至8月,第一赛段为临汾市永和县黄河路段,第二赛段为朔州市山阴县长城路段,第三赛段为晋城市阳城县太行路段,行程总跨越2000多公里。

伴随着发令枪响,一辆辆越野车冲出起点。刘小红摄

整个大赛期间,预计将吸引来自各地的1500余名越野车爱好者参与各个赛段的角逐。据悉,每个赛段都经过精心设计,参赛者以及游客可穿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风情的旅游公路,感受山西独特魅力,深度体验旅游公路沿线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助力山西交通与文旅、体育等融合发展。

活动现场,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民航机场管理局局长段新源介绍,为讲好山西旅游公路建设和交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故事,今年全省统筹安排了音乐节、房车游、摄影赛等50项宣传推介活动。“希望大家共同擦亮山西全域旅游亮丽名片,全面提升山西文化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当前,“跟着赛事去旅行”已成热潮,“因为一场赛,奔赴一座城”成为一种旅游新业态。“山西将充分释放体育赛事在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带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为着力推动山西高质量发展和深化全方位转型持续贡献体育力量。”华舰体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琳说。(刘小红)

(责编:杨虞波罗、申佳平)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3.【央视新闻】正直播.走进“汪汪队”大本营 探索忠诚与勇敢的故事

摘要:警察守护一方安宁,而在他们的队伍中,有一群特殊又英勇的“战士”——警犬。聪明、敏捷且忠诚的警犬是怎样“炼成”的?不同品种的警犬有何专长?训导员们和警犬又有哪些温情故事?跟随总台记者,走进山西朔州警犬基地,了解“汪汪队”背后的故事。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4.【山西日报】李正印赴朔州督办重点提案

本报讯(记者邓伟强)7月4日至5日,省政协副主席李正印带领部分省政协常委、委员赴朔州市开展“加强再生水利用”重点提案督办。

李正印对朔州市再生水利用工作给予肯定。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切实增强做好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要围绕省委关于“做好水的大文章”等部署要求,坚持“四水四定”治水兴水,积极探索开展再生水利用立法工作,完善高效节水和再生水回用激励机制等,把制约我省发展的“水瓶颈”变成“水支撑”。要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聚焦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等,深入调查研究、深化民主监督、积极建言献智,助力提高再生水利用水平。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5.【山西日报】【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对标先进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的竞争是一场全球的竞争。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营商环境好,则市场信心稳,企业干劲足,经济发展就会更有活力。锚定优化营商环境,“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正在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新鲜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动“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加强部门协同联动,推动改革横向贯通、纵向深入,提高保障项目落地水平,缩短项目审批周期,降低企业成本,安商、亲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在三晋大地蔚然成风。

对标一流,在软环境上下硬功夫,“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集成效应凸显。今年以来全省开展的两次“三个一批”活动中,累计签约项目392个、开工项目393个、投产项目330个,全省各地开发区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持续掀起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热潮,项目建设压茬推进,为我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作出积极贡献。

“承诺制”改革跑出“山西速度”

好的营商环境意味着什么?

在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山西澜源矿山机械制造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证办结仅用时35个工作日,刷新了当地一般工业项目历史审批速度;

在平遥经济技术开发区,“年产3000吨熟肉制品加工项目”实现全流程“承诺制”管理,实现了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建设;

在孝义经济开发区,山西领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得益于“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集成联动,投资建设全流程节省了3个月时间;

在临汾经济开发区,中联恒创光电新能源产业园项目得益于“承诺制”和并联审批,开工前8大项手续实现“一键加速”,从107个工作日缩短至不到40个工作日。

一个个鲜活案例,代表了全省开发区“承诺制”改革的生动实践。对企业投资项目,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变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服务监管、变部门审批把关为企业信用约束、变企业跑腿为信息跑路。节省时间,就是节省了开支。“承诺制”帮助企业轻装前行,实现项目建设“加速跑”。

各地创新做法,不胜枚举。在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以“招落一体”为要求,以“做强效率”“做优服务”为落脚点,建立项目审批“靠前服务”专班工作机制;晋中市提出了打造“承诺晋中”品牌;阳泉推出项目履约践诺“红黑榜”……

在一点一滴的实绩中积累建构良好环境。2017年7月,我省积极破除传统项目报建审批流程的弊端,通过政府服务承诺和企业信用承诺进行流程再造,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成为全国首个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省。经过逐年推进,全省开发区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大提升。

回望过去,办证跑断腿、审批磨破嘴,项目落地难曾是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再看如今,全省开发区一般工业项目已实现“全承诺、零审批、拿地即开工”,“承诺制”极大激发了市场投资活力。

“标准地”改革打造“山西样板”

什么是“标准地”?就是一块在出让时带着投资、建设、能耗、排放、产出等各种指标的地,对新建工业项目先行完成区域评价、先行设定控制指标,并实现项目动工开发所必需的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等基本条件的可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企业拿地即可开工。

2020年1月,我省开启了“标准地”改革。

短短数年,成效明显。以2023年为例,全省工业类开发区的工业用地全部以“标准地”形式出让,标准地全部完成压覆矿产、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洪水影响、考古等7项区域评估,入驻项目可以免费使用7项评估成果。

在阳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成立土地整理公司,储备土地指标,提前1—2年制定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为优质企业量身定制标准厂房,实现“地等项目”“厂房等项目”;

在朔州经济开发区,狠抓标准化厂房建设,极大地减轻了入驻企业非生产性投入,大大缩短了投产周期,成为园区招商引资、“筑巢引凤”的强力支撑,同时推进了产业集聚发展。

放眼全省,“标准地”改革推进以来,各年度目标任务全部完成,改革成效显著。通过改革的全面深化,有效推进了以服务我省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了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力的有机统一。

——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我省充分发挥“标准地”改革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统一了全省“标准地”工作标准:区域评价“7+N”模式、控制性指标“5+N”模式、通平条件“3+N”模式等建设“三要素”。

——“地等项目”格局初步构建。在省自然资源交易平台上设置“标准地”专栏,开设出让、储备“标准地”数字地图两个板块,建成了网上“土地超市”,实现“图上监管”和“图上选地”,推进土地资源和项目资源精准对接、高效配置。

——改革效能全面提升。创新挂钩“弹性出让”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企业用地成本。融合“地证同交”政策,交付“标准地”同步颁发不动产权证书,缓解企业融资压力。与“标准化厂房”组合,实现企业“拎包入住”,提高便民惠企服务水平。

“全代办”改革积累“山西经验”

用办事效率换发展速度,“全代办”让企业跑腿少了。

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充分发挥“全代办”服务公司作用,打造手续办理“全代办管家”。通过落实好“提前介入、靠前服务、超前预审、全程代办”机制,做好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终身陪跑管家”,为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

在云冈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六证同发拿地即开工”的全代办改革,使办理时限从43个工作日压缩为7个工作日,缩短时限84%;办理环节从22个减少至10个,减少55%;申请资料减少8项,受到了项目单位广泛好评;

在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一体化”理念,提前介入拟招引项目。坚持“一对一”模式,靠前服务拟签约项目。坚持“一件事一次办”服务,超前预审拟落地项目。坚持“全周期”服务,全程代办入区企业事项。

回看改革坐标轴。2021年6月,山西省实施投资项目建设“全代办”改革。全省开发区管委会为开发区内招商引资项目、区内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各类项目提供从立项到施工许可证发放的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等内容的领办代办服务。

时至今日,全省开发区进一步扩大“全代办”服务范围,进一步提升“全代办”服务能力,创新“全代办”服务方式。例如,开辟“绿色通道”,着力提高“全代办”项目办结率;强化联动协作,开展重点项目手续攻坚;优化项目审批“全代办”服务,加快推进手续办理。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省商务厅作为“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的牵头单位,从统筹推进改革工作、完善改革政策体系、发挥考核导向作用、提升业务服务水平等方面入手,推动改革集成效应不断提升。今年1—5月,全省开发区实行“承诺制”项目数量675个,共出让“标准地”78宗,领代办项目数量1201个,延续向好态势,项目落地效率大幅度提高,企业成本显著下降。

“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仍在向纵深推进。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推动单项改革优化提升,持续深化“承诺制”改革,重点提升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承诺制”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继续推进工业类开发区新增工业用地以“标准地”形式出让,推动“标准地”向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扩展,推动土地资源和项目资源高效配置;推进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提升“全代办”服务水平。

本报记者闫杰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6.【山西日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持续上新 企业发展添翼

“煤矿井下自动隔爆装置可用于有瓦斯或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主要隔绝或阻止爆炸传播,可有效减少爆炸带来的损失,降低人员伤亡。”记者近日来到晋能控股集团朔州煤电王坪煤业公司井下通风区,见到该装置研究员冯中华时,他正在采集“煤矿井下自动隔爆装置”的应用数据,他一边查看应用性能一边介绍。

记者看到,“煤矿井下自动隔爆装置”仪表上正跳跃着相关数据:启动时间12毫秒,喷出距离30米,灭火介质悬浮时间380秒。冯中华说,这项新发明已经在朔州煤电公司各生产矿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正在申报国家专利。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依托科技、依托创新。朔州煤电公司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科研新设备不断应用于井下,煤炭产业链不断拉伸延长,激活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以新提质 以智提速

“公司已有50多项创新成果在国家、省、市的竞赛中获奖,大多数科技创新成果已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该公司信息技术科副科长韩东边说边打开“煤矿技术成果转化”微信小程序,上面展示着很多类似“煤矿井下自动隔爆装置”这样的科研成果。

韩东介绍,这个小程序是公司2023年创办的,平台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运用互联网+多渠道联合的服务模式,链接能源领域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自制煤矿自动式清理水煤泥装置”“矿井大倾角综采支架运输装置的研究与应用”“煤矿远控液压鳄式闸门装置”“综采快速撤架成套装置”等新技术新设备,都是公司职工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破解了多项难题,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公司加快了科技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让更多的优秀成果体现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开启企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的“新引擎”。

“这是我们科研小组研制出来的综采快速撤架成套装置,它可以实现工作面三掩护支架自移及被撤架的自动抽撤,实现远程遥控操作,保证人员安全,解决安全系数低、绞车钢丝绳易断、费时费力等难题。”每周四是该公司的“安全活动日”,生产系统各业务部门集中深入基层、深入井下帮助解决一些日常安全生产技术上的问题。记者跟随公司生产部部长吴文晓深入公司下属的南阳坡煤业,在井下综采工作面,吴文晓指着一台正在运行的设备说。

“在井下综采工作面,与传统的撤架设备相比,新研制的快速撤架成套装置至少可以提前3天完成,因此将井下的回撤危险区变成了安全稳定区,降低了材料消耗,提高了安全效益和工作效率,堪称煤矿工作面撤架装置的一次深刻变革,还填补了晋能控股集团的技术空白。”吴文晓自豪地说。

向新出发 逐“绿”前行

“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在煤炭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探索中不断前进,积极培育新产业、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为传统煤炭企业的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在右玉县牛心堡乡欧家村的山头上,朔州煤电园区管理分公司负责人高明指着远处漫山遍野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对记者说。

夏日炎炎,骄阳似火。欧家村的半山坡上,值长李栋龙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正带领着两名巡检员对光伏板进行日常巡检。头顶烈日的他们一丝不苟、认真检查,小心翼翼地清理和维护每一个光伏组件。“我们加强日常巡检力度,有利于强化升压站、送出线路、集电线路及场区电气设备的维护,实现发电提质增量。”李栋龙说。

朔州煤电公司从煤炭生产、洗选加工“一煤独秀”,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以新提质、以质催新,持续打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们这个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分两期建成,共有100兆瓦。”站在光伏电池板前,朔州煤电光伏发电公司售电管理部负责人吕继强说,“2023年,我们积极把握购售电业务发展的新机遇,建立了售电平台,被纳入山西电力市场购售电业务名单,以朔州煤电公司下属的小峪煤业、王坪煤业、南阳坡煤矿、增子坊煤矿、千井煤业等矿井为新供电户,成功实现内部电量交易,今年我们绑定了2.62亿度的电量总额,预计可为煤矿节约用电成本近千万元。”

2023年,朔州煤电光伏发电公司荣登山西省二十大“新锐”售电榜单,打造了朔州煤电由传统煤炭企业向绿色能源发展的新品牌。

依新而变 以质催新

朔州煤电坚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走进位于山阴县古城镇的朔州煤电古城食品有限公司,在生产车间二楼的集控操作室,只见5台电脑屏幕上不断闪烁跳跃着数据,两名工人正在全神贯注地操作着,控制着整条生产线的运行。

记者看到,5层楼的生产车间,密密麻麻遍布粗细管道与生产设备,仅有十余名工人在忙碌着,流水线上装满了燕麦片的纸箱,正在运往库房。“这些设备是从瑞士引进的先进生产设备,完全可以达到无人化生产。”该公司负责人韩丙宏说。

朔州煤电古城食品有限公司致力于提供绿色、安全、营养、健康的有机杂粮食品。“我们以燕麦为主打产品,以产品研发升级为核心,不断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开发了燕麦片、燕麦醋、燕麦植物奶、燕麦酒等16个系列新产品。”韩丙宏介绍。

“公司在山阴、右玉等地培育了8000多亩燕麦种植基地,保证了燕麦原粮的产量和质量,醇膳燕麦牌系列产品在完成ISO9001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基础上,今年又完成了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公司还获得了‘全国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称号。”经营部负责人白利涛说。

走进公司的抖音直播间,两名主播正在热情地推广着产品。作为全省古城乡村e镇的商业带头人和产品供应链基地,公司加大了产品电商销售力度,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与山西乐村淘网络科技公司合作打造了电商直播间;与“东方甄选”“与辉同行”合作,进行了抖音平台直播销售。多个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同比增收130多万元。

“企业发展从来不能靠一个产业打天下,而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要想在未来发展和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朔州煤电公司聚焦煤炭主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谈及现在的变化,憧憬着美好未来,朔州煤电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田军说。

记者手记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传统能源企业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晋能控股集团朔州煤电公司作出了响亮回答。该公司主动顺应发展新形势,积极抢抓变革新机遇,坚持拉高标杆、聚力突破,向新出发、逐“绿”前行,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使企业步入了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本报记者马占富 本报通讯员陈礼刚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7.【山西日报】【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瞄向科技最前沿 培育新质生产力

省重点实验室是全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突破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的“实力担当”,也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2023年以来,为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省将优化重组省重点实验室、打造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不断推动平台、人才、项目等创新要素一体化布局,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新型实验室体系蔚然成型,通过优化重组后正在形成多点开花的全方位战略布局,着力提升引领性、开放性和不可替代性,充分“聚能”“释能”“赋能”,激发创新动能。

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传统生产力跃升为新质生产力

对山西而言,传统能源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自然也是省重点实验室重组的题中之义。

“重组的关键在于,看有没有解决战略性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现在的首要目标是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传统生产力跃升为新质生产力。”谈及省重点实验室重组的出发点,省科技厅实验室与平台基地建设处处长肖育雷这样说。

循环流化床高效清洁燃烧与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太原理工大学建立,其合作共建单位为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该实验室重组后,新增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和苏晋朔州煤矸石发电有限公司为合作单位,与省内相关龙头企业及高水平科研机构实现更高维度的共建,担起了我省能源革命的使命。“低热值煤就是老百姓说的那些不好烧或烧不动的煤,过去像煤矸石、中煤、煤泥等低热值煤大多废弃掩埋,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直到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出现后,这些原本被抛弃的‘废煤’才被重新用作燃料,让低热值煤变废为宝,现在低热值煤高效清洁发电利用更成了我省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实验室科研人员介绍道。目前,实验室已建成能够开展国际前沿课题研究的实验平台,开展多项创新性工作,成为我国循环流化床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低热值煤清洁高效燃烧资源利用与灵活发电关键技术”,承担了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青年基金,承担了山西省重大专项8项。在循环流化床技术研究领域,实验室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谈起重组,该实验室主任马素霞感触颇深,她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压舱石,离不开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实验室重组实现了以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为引领,大中小微科技企业共建共管共享省重点实验室的格局,凝聚了一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有利于搭建互惠互利应用需求场景,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体系和创新生态,产业链与创新链紧密结合,将大大加快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重组后的省重点实验室使命定位进一步清晰,原则上每个细分领域建设一家,遴选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科技“特长生”,杜绝同一或相近领域重复建设。首先对优化重组后的省重点实验室给予批准立项建设,树立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标杆示范,然后撤销重组前的原省重点实验室,实现先立后破、新旧衔接。去年底,我省确定16家能源领域实验室率先开展优化重组工作试点,其他领域选取5家考核优良的实验室创建优化重组标杆,采取省市联动方式建设12家厅市共建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模式,为全面开展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打好基础、积累经验。

肖育雷告诉记者,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就是要其在全省创新体系中的发展定位更为明确,在原学科建设、成果产出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不满足新形势新要求、发展缓慢停滞的老旧学科方向进行调整或撤销,对满足国家紧迫需求、属于新兴前沿交叉和未来技术的领域方向加强布局。在学科方向、任务组织和资源配置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和一体化配置。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方面,强化重点实验室的独立性,管理边界更加清晰。

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向深水区挺进,啃难啃的骨头。”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瞄准高质量发展,加快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结合、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通过有组织科研推进原创性、引领性创新,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实现产业链的补链强链。

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组后的数据智能与认知计算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将承担更多的使命。该实验室是由山西大学、山西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精英数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难题,开展认知计算、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系统及应用等研发,将有力助推人工智能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壮大发展山西数字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山西大学科技处处长钱宇华教授认为,优化重组后,数据智能与认知计算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使命将更加清晰,研究方向更加聚焦,研究特色更加突出,实验室全体成员可以更加专注于自身研究领域,助力计算机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山西的重大使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建设煤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等重大科技任务。去年,省科技厅等7部门联合发布了《山西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开展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提升行动。本次优化重组后,能源领域省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25家,覆盖了矿产资源开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氢能、可再生能源、储能、智能电网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链主要方向;在氢能高效储制氢技术、核能技术、战略性矿产资源等新兴领域和紧缺方向新布局建设7家,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效储制氢技术与应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郭丽对记者说:“氢能正逐渐成为全球竞争与合作的‘新赛道’,科技创新尤其关键。实验室围绕氢能产业链卡点堵点难点问题,开展低成本制氢技术、固态储氢技术、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等研究,填补了我省氢能领域重点实验室的空白,将有效推进氢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打造“专精特新”实验室,为推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提升创新竞争力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由原资源环境与灾害监测山西省重点实验室重组而成。作为矿产资源大省,矿产资源的开发为山西省及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在不断经历着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地质环境严重破坏的考验,为适应我省经济发展的需求,资源环境与灾害监测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应运而生。实验室依托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有限公司,发挥其工程科技和管理,以及具有现代测绘、地质、物探设备和队伍等优势,并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环境工程、土地工程学科的力量,联合组建。优化重组后的实验室在支撑服务我省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研究方向更加聚焦,研究特色更加突出,打造“专精特新”实验室。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杨文府告诉记者,目前,实验室已经完全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创新管理,对研发项目实时跟进,为实验室各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优化重组后的省重点实验室将是山西面向经济主战场的硬核竞争力所在。我省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创新活力丰富多元的市场优势,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上多出标志性创新成果。未来,山西将把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经济发展作为当前科技创新的首要使命、首选任务、核心工作,既做好0到1的文章,也要做好1到100的文章,在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上全面发力、持续发力。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的山西,令人期待。

本报记者沈佳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8.【山西卫视.新闻午报】我省各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

摘要:近期,我省各施工单位抢工期、抓进度,各大项目建设大干快上加速跑。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9.【山西日报】朔州经开区多措并举助力电商产业发展

本报讯 “6月13日晚上‘与辉同行’的那场直播,我们馆推荐的燕麦片销售数量一直在攀升,当晚突破3万单……”7月8日,朔州市新产品展销馆直播版块负责人支海平说起前不久“与辉同行”山西行对该馆产品销售的带动作用,依然很兴奋。

与“与辉同行”等头部主播平台积极对接,带动当地特色产品销售,是朔州经济开发区积极推进电商产业发展的缩影之一。近年来,朔州经济开发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搭平台,努力推动电商产业发展。该区依托省级直播电商基地——朔州市新产品展销馆,以促进全市农特优产品网络销售为主攻方向,推进集产品购销、交流、展示和直播培训、孵化、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电商基地水平。

支海平介绍,朔州市新产品展销馆积极对接各类电商服务资源,调动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的积极性。同时,按照“多点合一、服务合一”的思路,由基地统一整合资源,针对性地对企业进行定制化服务,助力入驻企业愿意留、留得下、留得久。目前,朔州市新产品展销馆入驻企业已达500余家,年销售额逼近亿元大关。

电子商务发展,人才是关键。朔州经开区和朔州市新产品展销馆除了每个月固定举办的招聘会外,还针对电商实行从前期、运营到后期的全产业链培训服务体系,无论是电商企业的孵化与运营,还是主播的培训与上岗,或者视频的策划和处理,均实行免费入驻模式,采取一站式服务,让入驻商家满意。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挖掘本土地域特色,进一步优化环境,全面激发朔州经开区电子商务的创业活力,努力打造朔州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张靓丽名片。”朔州经济开发区投资合作部部长吴琳说。 (袁兆辉 麻洁琼)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0.【山西日报】【记者带你游山西·暑夏篇】来朔州,赏雁门关外好风光

广武明长城是国内现存包砖最完整的明长城之一,全长34.6公里,是内长城的一部分,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

位于苍头河上游的中陵湖风景区。

举世闻名的应县木塔景区,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打卡地。

出雁门关,即是大美朔州。朔州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厚积薄发的文化旅游康养产业,正令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光彩。

夏日朔州,避暑胜地。这里有雄伟的长城遗迹、闻名世界的应县木塔、民族融合的历史记忆,还有古朴的村落、秀美的山水。来朔州,体验不一样的旅程,让心灵在历史与自然的怀抱中得到放松与滋养。

漫步利民镇 纵览边塞古堡今昔

“这里生态保护得好,自然风光优美,晚上可以看到繁星,白天常有兔子在路边穿梭,林间还有鸟叫,在城市内,这些景象是没有的,这儿给人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之美……”6月29日,在朔州市朔城区利民镇观光旅游的朱晓玉女士说。

利民镇位于朔州市西35公里处,四面环山。北依黑驼山,西临偏头关,南眺古长城,东望儿女山。辖区2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1万亩,林地面积18万亩,素有天然氧吧之称。时值盛夏,记者驱车前往该镇,所过之处,山脉绵延,蜿蜒曲折,绿树浓荫,苍翠欲滴,“大风车”在山顶随风旋转,牛羊悠闲地在山坡吃草,景色美不胜收。

儿女山作为朔城区的母亲山,是利民镇的地标名片,在儿女山风景区,游客络绎不绝。“儿女山海拔高,气温较市区低3℃—5℃,凉爽宜人,是天然的避暑胜地。这个叫儿女山石头堆,是人们从山下携石块自发堆砌而成,是山上一大景观。”利民镇党委副书记蒋帅手指着一个四五米高的石头堆告诉记者。

据介绍,关于“石头堆”,还有个感人的故事。相传晋惠帝时,匈奴来犯,一对小夫妻为了保护村民,不幸遇难。老百姓用石头将他们掩埋,后来人们在坟上不断添石以示纪念,之后又演变出在此求子祈福的风俗习惯。

黑驼山主峰海拔2147米,高低起伏,远望像驼峰,故而得名。站在山顶处,“大风车”呼呼转动着翅膀,蓝天白云,置身其中,记者仿佛站在了云端,伸手可摘云朵。向下俯瞰,整个市区尽收眼底。“这儿被人们称为‘风车小镇’,因海拔高,视野开阔,无污染,每到夏天,前来看日出、写生、采风的游客络绎不绝。”利民镇相关工作人员张智说。

据《朔州志》记载,唐昭宗李晔的三子丰王祁的墓地就在黑驼山,当地人称丰王墓。此外,包括儿女山、寨子山、穆桂英圈马场、海子堰等在内的利民八景,吸引着不少人慕名而来。

利民古堡遗址位于利民堡村南门,由于历史原因,城墙遭到严重破坏,但还留有旧时模样,城墙边角已经脱落很多,仅留下8米的遗迹,现在已用蓝色护栏围护起来。

利民古堡始建于北魏,最初为边塞驻军的堡垒。据说唐卫国公李靖抵御突厥时在此驻军,宋辽对峙时为穆桂英屯兵之所。至明代,因内长城紧贴古堡绕城而过,遂重修,并用条石包砌,故改称为“利民堡”,是宁武关与偏头关之间最大的军事要塞,也是清代以来山西人“走西口”的重要通道。

从古堡遗址向北行走,利民堡村道路两边仿古建筑,部分墙体作了彩绘。走到石楼阁前,村民张海生说:“村民自发筹资40余万元,对古楼阁进行了修缮加固,这是村里的交通要道。”登上阁楼顶,环视利民堡全村,古色古香的街巷与房舍纵横交错。向远望去,古堡外长城蜿蜒曲折。“长城分内长城和外长城,长城东南方通向了阳方口、雁门关、广武处,西北面进入了内蒙古清水河县。”张海生说。

“近年来,利民镇抓旅游、兴康养、复景点、谋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古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是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是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深度挖掘古堡历史底蕴,恢复古堡昔日风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蒋帅向记者介绍。

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堡,昔日硝烟已散尽,远去了鼓角铮鸣,如今恢复了宁静,全镇群山起伏,层峦叠嶂,绿树成荫,满目苍翠,仿佛一幅巨型的翡翠屏风,处处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景色怡人,心旷神怡,呈现出静谧的美,让人流连忘返。

本报记者马占富

观光神海湖 感受梦幻湿地风韵

“我每天早上5点就过来钓鱼,这儿山水交融、水天相接,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在这里钓鱼,是一种生活乐趣,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修身养性。”6月30日,在朔州市朔城区神海湖畔,正在钓鱼的徐国对记者说。

当天上午,记者从朔州市区出发,向东行驶10公里,便到达神海湿地。神海湿地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一块天然湿地,神海湖是湿地的一部分,湿地内的神头泉群则是我省大型岩溶泉群之一,整个泉群分布面积5平方公里,由三泉湾、金龙池、五花泉、戏水湾、莲花池等组成。

“神海湖是神头泉群的一个泉组,湖内有大大小小的泉点上千个,泉水四季不断,现在湖上可以看到的有4处自然涌泉,有的自喷水柱达2米多高,形成了桑干河的源头。”朔州市朔城区东神头村党支部书记贾秀荣告诉记者。桑干河也是永定河上游,是北京的母亲河。神头泉群湖泊相连、泉水喷涌、山清水秀、绿草如茵、风光旖旎,即使冬天冰封雪飘,泉水也终年恒温,保持在12℃到16℃,形成了北方干旱地区的独特景观。

在神海湖畔清水平台,十几位游客正在欣赏美景,孩子们相互追逐嬉戏。记者放眼望去,神海湖碧波潋滟,群鸟游弋,几处莲花盛开,湖内4个喷涌而出的泉柱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高大的水月禅寺,别致的水上栈道以及楼、台、亭、阁、榭、音乐喷泉等景点,既有塞外风格,又融入苏式园林的元素。

“秦代名将蒙恬、汉代齐王韩信、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张辽、隋唐名将尉迟恭等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一段传奇故事。神海湖的人文历史、自然禀赋都得天独厚。”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游客王思聪为记者讲述。

站在神海湖畔放眼望去,湖上一片岛屿水草茂盛,绿树成荫。“每到冬季,岛上从外面返回来的鸿雁就有五六万只,春夏还有成群的天鹅、丹顶鹤到来,景色优美、候鸟蹁跹。”贾秀荣说,“春季小燕子沾水低飞,天鹅、仙鹤起舞,夏天蛙叫蝉鸣,秋冬鸿雁呼朋引伴,成群结队而至,形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在距神海湖500米处的神女山,有神女阁、滴水观音、大王庙和马邑龙堆等景观。据传,神女山乃北魏拓跋公主分娩三子三大王而得名。站在马邑龙堆前,记者看到,赤、白、黑三条龙龙嘴正向外吐水,景观采用喷浆技术,将浮雕工艺和悬塑工艺融为一体,气势恢宏、栩栩如生。“这就是传说中的三个大王。”贾秀荣说,“为了宣传山水古镇神头,扩大景区影响,带动旅游业发展,我们每年都举办端阳节庙会,促进产业兴旺,增加农民收入。”

神海湿地垂柳依依、芳草萋萋、群湖荡波,鱼翔浅底、百鸟争歌、环境优美、空气湿润,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呈现出一派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沿神海湿地的司马泊、西神头、东神头、吉庄、新磨、小泊、郭家窑等村庄,依托湿地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司马泊村建起了鱼塘与农家乐,东神头村是山水神头旅游核心区,新磨村建成了水上漂流项目,小泊村发展渔业与水稻。”小泊村村委会主任霍宝向记者介绍。

“我每年卖鱼10多万公斤,收入上百万元。”在小泊村村西的渔场,工人们正在捞鱼,渔场老板冯营说。“我们村依托湿地有利条件,建起鱼塘30多处,其中有2户养殖了虹鳟、金鳟和鲟鱼。在这儿开办了农家乐,游客欣赏神头古镇美景后,到农家乐吃美味的鲜鱼,品味历史文化,是一种享受。”霍宝乐呵呵地说。

在小泊村南的百亩稻田,工人正在为稻田补水,稻苗已经分蘖,稻田内不时有螃蟹在爬行。“我们去年试种80亩水稻喜获丰收,为了增加经济收入,促进稻蟹共生,今年我们种植水稻130亩,建成一个螃蟹养殖基地,放入了5万尾鱼与1.5万只蟹苗,预计今年渔业能收入15万元左右,可产水稻5万余公斤,我们开辟了一条促进农民致富的新途径。”谈及村里经济发展,霍宝颇为自豪。

本报记者马占富

畅游苍头河 领略塞上江南风光

“走进苍头河沿岸,犹如走进了‘苍河碧绿映照秀丽山河,水草肥美哺育遍地牛羊,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优美画卷,风景绝美,令游客陶醉。”7月1日,在右玉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宁夏游客张敏告诉记者。

从右玉县城出发,向北行驶10公里,即达右玉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进入公园,一片绿色的海洋,只见盘缠交错的梧柳,旺盛的芦苇丛,多年生长的灌木、沙棘,郁郁葱葱。林中百鸟欢唱,各种珍稀动物出没林间。在木栈道、文化长廊、苍头河两岸等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拍照留念,有的驻足观景,陶醉其中。

走上木栈道,漫步公园,曲径通幽,小桥流水,流水潺潺,鸟鸣悠悠,绿荫环绕,芳草萋萋,空气清新,鸟语花香,苍头河蜿蜒曲折,由南向北流向远方。这一刻,记者顿觉心旷神怡,感到万物静好,心随自然,舒缓身心,疲惫顿无,感叹此处是绝佳避暑休闲胜地。

“我们经过5年努力建设,2020年通过国家林草局验收,正式成为‘右玉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右玉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服务中心副主任郝智辉向记者介绍,近几年,湿地公园年平均接待游客40万人次,特别是七八月份,因为日均温度只有20℃左右,凉爽宜人,成为游客休闲养生、亲子度假、露营避暑的绝佳去处。

湿地公园建成后,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更多的野生动物前来“安家”。“以前几乎少见的狍子、黄羊、狐狸等动物多了起来,珍稀鸟类品种也更加丰富。现在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鸳鸯、苍鹰、雕鸮等12种动物经常出没。”郝智辉说,“公园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现在有维管束植物280余种,植物从单一品种向多样性发展。”

据郝智辉介绍,苍头河是右玉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境内干流长76.8公里,流域面积1643.7平方公里,年均径流6175万立方米,为黄河一级支流浑河的上游河段,从杀虎口流出,流入浑河,而后注入黄河。全县依托苍头河湿地生态,从南向北建起了中陵湖风景区、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红旗口露营基地、长城一号生态艺术营地等项目,马营河旅游示范村、右卫古镇、杀虎口风景名胜区也分布于沿河两岸,成为游客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生态康养好去处。

次日上午,记者又来到苍头河上游、威远镇常门铺村南的中陵湖风景区,该景区占地6000亩,集观光旅游、运动休闲、生态康养、餐饮住宿于一体,内有中陵湖郊野公园、锡瓦塔内霍海滩酒店。进入景区观景台,俯瞰整个风景区,绝美风景尽收眼底: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清澈湖水碧波荡漾,游人划船水上游乐,一对对鸳鸯游来游去,水上设施一应俱全,好一幅美丽的自然生态人文画卷!

来到水上乐园,记者看到,有的游客正在划船游乐。“我们目前免费接待游客,现在每天都有露营烧烤、划船游乐的客人,今年已接待游客3万人次。”工作人员甄浩说。“人说山西好风光,这里算一处。在高寒干旱地区,有山有水,风景优美,野生动物也比较多,我刚随手拍了张老鹰盘旋飞舞照片,这里就像是世外桃源。”来自吕梁市中阳县的自驾游游客刘晓春告诉记者。

在锡瓦塔内霍海滩酒店区域,有客人已入住太空舱酒店,别具一格的太空舱酒店成为景区又一道亮丽风景线。“这里的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很高,中陵湖风景区充分利用苍头河水源,打造成了水上乐园、海滩酒店,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水上康养运动、沙滩排球。”工作人员冯珊说。

“今日的苍头河湿地,已经成为湿地、草甸、草原、灌丛、森林交织的复合生态系统,四季轮回的季相变化,湿地呈现出‘春有绿芽吐翠、百花争艳,夏日溪流淙淙、凉风习习,秋季层林尽染、流光溢彩,冬季白雪皑皑、甚为壮观’的独特景观,游客纷至沓来,是绝佳的避暑康养胜地。”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副主任刘继珍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马占富 本报通讯员薛礼伟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马占富摄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1.【山西日报】首届环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国际越野车巡游及集结赛在山阴县正式启动

7月12日,“表里山河万里路 跟着赛事去旅行”首届环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国际越野车巡游及集结赛在山阴县正式启动第二赛段长城路段比赛。活动由省交通运输厅主办,朔州市委市政府和华舰集团承办,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河南、山西等十余省(区、市)的200余名越野车爱好者参加。本次比赛,每个赛段都经过精心设计,蕴含着独特的风景和人文韵味,让参赛者在竞技中领略山西的壮丽景色,感受当地的人文风情。

本报记者史晓波摄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2.【山西新闻联播】书香润三晋 我省各地全民读书季活动持续上“新”

摘要:2024年全民读书季活动启动以来,我省各地的全民阅读活动持续上新,以新图书、新形式、新服务,让书香弥漫在三晋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3.【山西日报】让群众就近享有优质医疗服务

目前,我省正在全力推进“建高地 兜网底 提能力”强医工程,为全省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区域均衡布局和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特别是通过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正在把管理理念、诊疗技术和服务能力向基层延伸,“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正在逐步实现。近段时间,记者撷取了省市及乡镇医疗机构通过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力促诊疗服务能力提升的事例,记录基层群众看病就医更有保障的生动变化。

不出省就能享有“国家级”诊疗服务

“以前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专家接触主要是短暂的学术交流,现在每周都有固定讨论,我们从临床诊疗、技术突破等方面获益很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韩斐介绍,几年前,科室收治的绝大多数患者都来自省内,随着国家区域肿瘤医疗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入,科室近两年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前沿新技术,外省慕名前来治疗的患者已占到科室接诊患者总人数的20%至30%。

家门口就能看大病,不出省就能享有“国家级”诊疗服务。2022年,我省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合作共建,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开启了全方位提高山西省肿瘤诊疗和防治水平的新篇章。短短两年时间,该院胸外科实现快速发展,这也是国家区域肿瘤医疗中心建设的生动实践。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廉建红介绍,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专家的指导下,科室屡创佳绩:率先实施“全科一张床”新型管理模式,缓解病区间床位使用率不均;手术量三千余人次,微创手术、高难度手术占比不断提升;持续探索新技术,可独立完成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手术和肺小结节射频消融手术,并开展多种复杂纵隔肿瘤手术、疑难食管癌手术;开展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发表多篇高质量的SCI文章……与此同时,团队共同精进技术和业务,致力为山西省乃至全国肿瘤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科室还率先在医院开展食管癌多学科诊疗,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专家及医院消化内科、放射治疗科、医学影像科专家共同打造“一站式”个性化、规范化精准治疗。廉建红说,去年针对食管癌患者就讨论了460多例,不仅提高疗效,也缩短患者诊疗的等待时间。

不出地市可以享有省级专家诊疗服务

在朔州市人民医院的新生儿科,来自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的主治医师王荣华会利用晨会时间为医生和护士讲授新生儿的健康管理方法和措施。作为朔州市人民医院重点打造的专科之一,集约化、专业化的医疗服务模式,不仅为早产儿、极、超早产儿提供了一流、精细化管理,也为医护人员提升技能、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患者不离开‘家门’就能享受到省级医疗水平的服务,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专家们的帮扶把自己的诊疗水平提起来。”朔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王亦武说。

前段时间,在朔州市人民医院的多学科会诊中心,开展了一例肝切除患者的专家会诊。从术前准备到术后康复,多位知名医疗专家为患者制定了严格周密的治疗计划,为患者的早日康复保驾护航。同一时间共同听取患者病历,跨学科联合诊断,高质量的头脑风暴,为疑难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综合诊疗,也为当地医院的医生提供了“零距离”学习机会。朔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王再表示,这种方式对当地医生提升诊疗技术有很大的帮助。患者家属刘某告诉记者,以前得了大病,就筹划着去北京、去太原治疗,现在不用去了。有医学专家来当地治疗,又省钱又方便。

朔州市人民医院医务科主任苏永生介绍,截至目前,该院共柔性引进省内外高层次人才60多名,专家团队六个,其中博士21位,博士后两位,来自多家省级三甲医院和医学院附属医院。一年来,医院发展了医疗技术,提高了服务能力,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了上级医院专家的服务,解决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下一步,该院将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不出乡镇享有县级医疗集团健康服务

夏日的一天清晨,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卫生院里,医师鲍园像往常一样准备查房。只不过这次查房时,她带上了新装备——一台远程移动查房小推车。

走进病房,鲍园打开远程移动查房小推车的电源,登录盐湖区医疗集团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向盐湖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室副主任医师吉改丽发出会诊邀请。不一会儿,显示屏上出现了吉改丽的头像。

“吉主任,患者今年86岁,入院时神志模糊、嗜睡。患者有多年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史,反复咳嗽、咳痰……经过我们的治疗后,患者病情有所好转。想和您沟通一下,在诊断方面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针对患者的下一步治疗该怎么进行?”鲍园边说边向吉改丽展示患者在病房里的具体情况。“根据病历信息和你介绍的情况,可以诊断为Ⅱ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根据检验复查结果及目前的临床情况,抗生素治疗可以暂停,但化痰要继续坚持。你可以通过采取一些人工辅助性措施,帮助患者改善肺功能。”吉改丽叮嘱着……借助远程移动查房小推车,吉改丽实时无障碍地查看患者状态、询问病史、仔细阅读患者胸片,进而作出判断,指导诊疗。会诊后,鲍园根据吉改丽的指导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案。

今年以来,盐湖区医疗集团着力建设5G智慧医院,搭建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和村医“智医助理”系统。同时,为盐湖区人民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远程移动查房小推车31台,为233家行政村卫生室配备298台5G公卫平板电脑,实现远程救护、心电、影像、超声、会诊、查房,以及公共卫生资源互通,打造“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共享”诊疗模式,让群众能够就近就便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本报记者秦洋 本报通讯员郝东亮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4.【山西日报】【城乡一线】朔州市平鲁区:检查结果互认 就医更加便捷

“大爷,您这上周拍的片子,诊断报告也是我们医院出的,病情也没有新的变化,今天就不用再拍片子了……”7月5日,平鲁区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对就诊的患者耐心解释。原来这是为了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朔州市平鲁区推行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在一家医院看病,刚做完检查没几天,到另一家医院就诊时,因结果不能互认,又得“从头再来”,常常让患者感到无奈。为进一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解决群众看病重复检查检验问题,平鲁区从今年6月份开始,推行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据介绍,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是指在统一技术标准、质控标准的前提下,让不同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结果实现互认。现在该区人民医院、中医院检验科的医技人员对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样本进行分析检测后得出的检验报告上,都会标注“晋HR”互认标识。

该区中医院医务科主任、主治医师张文杰告诉记者,该院目前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有49项,在可互认的检验项目前标注“晋HR”,作为互认项目标识,并在报告单下部注明“晋HR”,为可在全省范围二级医疗机构内互认的检验项目。

据悉,对患者提供的已有检查检验结果符合互认条件、满足诊疗需要、根据临床实际判断确无必要再次检验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重复进行检验,这样大大减轻了患者的就医负担。“我前几天咳嗽得厉害,在朔州市就诊时拍了X光片,吃了一周药不见效。再回平鲁区人民医院求诊时,医生还认可这个检查结果,没让再做检查,直接就安排输液了。这样为我节省了200多元,感觉非常贴心。”患者刘晔如是说。

任永亮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5.【山西卫视.新闻午报】我省开展夏夜治安巡查宣防集中统一行动

摘要:7月6日晚,山西省各级公安机关全面启动第一次夏夜治安巡查宣防集中统一行动。这次行动全省联动,共出动警力7.78万人次,群防群治力量2.58多万名,警车1.04万辆次。我省公安机关以此次行动为契机,切实筑牢夏夜防护墙,担当好三晋平安的守夜人。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6.【山西日报】省公安厅交管局曝光8起夏季交通违法典型案例

本报讯(记者陈俊琦)7月9日,省公安厅交管局曝光8起夏季交通安全突出风险专项整治行动中查处的典型案例,提醒驾驶人驾车外出严格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勿心存侥幸、以身试法。

8起案例分别是:7月7日,晋城市陵川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在日凤线查处王某峰驾驶晋E号牌重型货车超载。同日,大同市阳高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在守狮线查处陈某无证驾驶无牌摩托三轮车载人。7月6日,长治市黎城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在停河铺路段查处崔某驾驶冀D号牌小型轿车超员。7月5日,吕梁市汾阳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在武寨线查处宋某珍驾驶晋A号牌轻型货车载人;运城市临猗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在小风线查处王某疲劳驾驶晋M号牌重型特殊结构货车;山西高速交警一支队七大队在京昆高速阳曲服务区查处李某驾驶晋A号牌货车超高载物。7月2日,临汾市侯马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在国道108线查处曹某某无证且使用伪造、变造驾驶证,驾驶未按规定进行安全技术检验的晋L号牌小型轿车。同日,朔州市山阴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在青年街查处贺某无证、第三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7.【山西日报】未来一周多降水天气

本报讯(记者张丽媛)未来十天,我省多降水天气,主要降水过程出现在14日—18日。十天累计降水量为全省15—100毫米,局部150毫米以上。

省气象台具体预报为7月14日全省多云转阴天,大部分地区有小雨,大同、朔州、忻州、运城、晋城等地的局部地区有中到大雨,并伴有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7月15日全省阴天转多云,有小雨,大同、朔州、临汾、长治、运城、晋城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临汾、运城、长治、晋城等地的局部地区有暴雨。7月16日全省多云间阴天,有小雨,南部部分地区有中雨。7月17日全省阴天转多云,大部分地区有阵雨或小雨,南部有中雨,部分大雨,局部暴雨。7月18日全省多云间阴天,大部分地区有阵雨或小雨,中南部部分有中雨,局部大到暴雨。7月19日—21日,还有降水天气影响我省。

省气象专家提醒,目前我省进入防汛重点时段,各地需及时关注当地天气预报预警等气象信息,加强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城乡积涝等灾害防御,做好防汛工作。同时,需加强防范强对流天气,提前做好防暴雨、防冰雹、防雷雨大风准备工作。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编辑:乔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