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省媒关注朔州(1月29日至2月4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2-05 17:13 0

1.【新华网】朔州市平鲁区:抓工期 抢进度 保生产

近日,三一硅能(朔州)有限公司二期超薄单晶硅片项目已经进入设备安装期,施工人员抓工期抢进度,按预定时间节点,有序推进。

2023年10月27日,平鲁区与三一集团签订三一硅能(朔州)有限公司二期超薄单晶硅片项目合作协议;12月9日第一条试验生产线首刀硅片成功试产下线;12月20日配套装饰装修结束,全面进入到设备安装阶段,各个项目均按施工计划顺利推进,以高质量项目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4年,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将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聚焦项目干”,推动项目落地生效。

[责任编辑:王俊玲]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2.【新华网】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暨“山西合格证”系统操作培训会

1月30日,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农业农村局举办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暨“山西合格证”系统操作培训会。会议传达了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承诺达标合格证“亮证”行动的通知》精神和省、市、区有关部署。吉科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山西省合格证的研发和技术支持服务单位,按照《通知》要求,到场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作为山西全省首个推广应用单位,组织全区各乡镇分管副乡长、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队员、各农业生产加工企业负责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大户共计70余人参加首批培训。

为全面贯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达标合格证管理办法》,2023年12月8日,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承诺达标合格证“亮证”行动的通知》。

《通知》对山西全省开具使用合格证进行了严格规范,包括严格使用范围、规范开具样式、规范电子出证方式、规范附带方式、规范展示使用等5个方面的内容,强调在全省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推广应用“山西合格证”小程序,一是推进合格证全覆盖开具,各地要多措并举,鼓励支持农户积极参与使用,利用“山西合格证”小程序主动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二是加强小程序指导培训,各市、县要定期组织生产经营主体、重点农户开展承诺达标合格证知识培训,详细讲解“山西合格证”小程序使用方法;三是多种开具方式并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可以通过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平台打印,也可以利用微信小程序打印,进一步方便生产经营主体特别是农户开具使用;四是要求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部门沟通联动,依法查处涉及承诺达标合格证的违法行为,实现生产主体主动达标、监管部门督导达标。

培训会上,“山西合格证”技术支持单位吉林省吉科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分别就系统安装和使用方法、“山西合格证”增值赋能服务进行现场讲解,并实操培训了“山西合格证”应用小程序使用方法。

通过此次培训,鼓励支持农户主动开具合格证,进一步推动了平鲁区“亮证”行动的有效开展,强化了“合格证+追溯+服务”的制度实施,进一步落实了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同时,对增强食用农产品消费信心,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刘延清 】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3.【人民网】选购节日饰品

二月三日,在朔州市一家店铺,顾客正选购节日饰品。春节将至,当地市场货源充足,品种繁多,购销有序。(池茂花摄)

(责编:张婷婷、桑莉媛)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4.【山西日报】奋发有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编者按:回顾过去收获满满,展望未来信心满怀。2023年,我省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态势强劲,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纵深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建设,改革创新持续深化,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民生福祉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近日,本报记者采访部分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倾听他们立足本职、结合实际,畅谈发展变化、展望美好未来。他们表示,新征程上,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久久为功深化全方位转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

省人大代表徐晓兰——书写守护黄河安澜新篇章

冬日暖阳下,河曲县黄河湿地公园迎来了久违的“客人”。一群群天鹅和赤麻鸭、绿头鸭等候鸟在水面上悠闲地踱步、觅食、嬉戏。

河曲县内黄河流经71.6公里,曾几何时,这里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近些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引下,全县累计完成小流域治理11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876.98平方公里,重点实施了忻州市黄河流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规划了河曲县黄河干流沿线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筑牢黄河绿色屏障。

“河曲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保护黄河义不容辞,治理黄河责无旁贷。”省人大代表、河曲县县长徐晓兰坚定地说。

除了在“治理”上精准发力,河曲县在“管控”上不遗余力,加强“两高”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开展沿黄生态环境治理攻坚行动,守好生态环境保护底线,奋力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在“转型”上竭尽全力,大力发展特优农业,做优做精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黄河文化活起来、旅游火起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河曲县正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总牵引,实现“争做西部发展领头羊、建设区域强县”目标。

“‘一泓清水入黄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嘱托,作为沿黄县份,这是我们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我们今年底线任务。”徐晓兰表示,下一步,河曲县将持续打好污染攻坚战、开展河道清理整治、抓好资源节约利用,巩固高质量发展环保基础;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综合生态和环境改善等项目,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切实推动河曲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做出示范;践行“工业反哺农业”思路,积极发展特优农业产业,积极创建红葱产业县,大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优势打造文旅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

本报记者闫书敏 郑娜

省人大代表张文革——特优农产品出口更便利

当听说运城航空口岸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组现场验收对外开放的消息时,省人大代表、永济市沃纳有机冬枣家庭农场总经理张文革不禁对未来发展有了更多期许。口岸的开放,是城市向世界展示的名片和窗口。对企业来说,能享受简化通关放行流程、缩短物流周转时间、降低外贸成本等实实在在的好处,尤其对沃纳有机冬枣家庭农场这样的企业无疑是一个利好。

近年来,省内外一些冬枣产区由于一味追求产量,导致冬枣品质下降,失去原有风味。同时,随着生鲜电商对高端水果需求的不断加大,一家一户生产方式与供需矛盾不断增加,冬枣产业迫切面临改革与转型升级。2017年成立的永济沃纳有机冬枣家庭农场,明确提出“不让化肥进枣园”“不使用任何激素”,生产过程全程监控,产品安全可溯源,还原冬枣真实品质。凭借着将生态农业技术、现代先进装备、绿色低碳理念引入农业发展的做法,永济沃纳有机冬枣家庭农场被授予2022年度国家级生态农场称号。

“我们的冬枣不愁销路的。”张文革告诉记者,“目前,农场冬枣的出口比例超过30%,不仅卖到了周边国家,还远销美国、加拿大。关键是,出口水果的利润明显更高,我们也希望能提升出口占比。”张文革表示,如果未来运城成为始发地,那么水果就不必经由广州转机,将大大降低周转时间和物流成本,出口更方便了,利润也更高了。近两年,农场还新增了180亩太秋甜柿基地和110亩玫瑰鲜切花基地,2024年也都具备了出口条件。

作为我省加快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重要举措之一,运城航空口岸顺利通过验收,无疑承载了运城乃至我省开放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张文革说,相信山西会有越来越多的对外开放举措,让更多企业贸易更加便利化。

本报记者郭宁

省人大代表蔺涛——守正创新文化活力焕发

修坯、雕刻、水磨、精修……春节临近,在新绛县古城绛州国家级非遗绛州澄泥砚生产基地,上百名制砚工艺师将工匠巧思藏于刀锋,在方寸之间精雕细琢,加紧赶制着龙年绛州澄泥砚系列订单。

“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而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谈到如今非遗活起来、火起来,省人大代表、绛州澄泥砚研制所所长蔺涛感慨,这不仅代表着人们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感知,更是深刻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绛州澄泥砚与端、歙、洮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蔺涛30年来多方搜集资料、反复试验,复原了失传百年的绛州澄泥砚生产工艺,让古砚焕发新生。在2023深圳文博会上,蔺涛带去《前兔似锦砚》《兔步青云砚》等兔年系列绛州澄泥砚作品,展现了绛州澄泥砚“呵气生津”的特点。在第六届进博会上,绛州澄泥砚再次以精湛的传统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观展者欢迎,赢得满堂彩。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今日之山西,“文化热”火爆、“非遗风”劲吹,陈列在三晋大地上的遗产、沉睡在古籍里的技艺活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作出全面部署,对文化建设作出重要安排。

“山西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动力之源,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做好山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蔺涛说,将持续把传统文化的价值注入艺术作品之中,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熠熠生辉、永远闪光。

本报记者杨文俊

省人大代表石金平——乡村更安宁 群众更安乐

临近年末岁初,在蒲县山中乡山中村的“道德银行”积分超市内,许多村民前来“购物”。这里说是购物,却不用花钱,村民只要出示自己的道德银行卡,靠积分就可以免费兑换各种生活用品。

近年来,山中村大胆尝试“存美德、换积分、得实惠,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做法,开办全省首家“道德银行”,实行积分制管理,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全民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路子。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只要激发出群众的内生动力,让其主动向好向善,就能实现乡村更安宁、群众更安乐。”省人大代表,蒲县山中乡山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金平深有感触地说,2023年5月底,山中村举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揭牌仪式,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为各地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摸索了路径、积累了宝贵经验。

去年以来,我省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全面开展安全意识大教育、安全隐患大排查、安全问题大整治、安全责任大落实行动。持续深化以“扫黑恶、治电诈、打盗窃、禁毒品、护民生”为重点的专项行动,平安山西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引深“化解矛盾纠纷助力转型发展”专项行动,深化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进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实现全覆盖,市域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群众的事无小事,只有把群众的事都办好了,才能不断为老百姓创造好生活营造有利条件。”石金平表示,作为一名省人大代表,会一如既往地虚心听取群众心声,全力帮助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用实际行动履行为民代言职责。

本报记者陈俊琦

省政协委员吴建光——综合能源服务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赋予我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使命任务,勉励我们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这既是一剂‘强心针’,也是沉甸甸的担子。”省政协委员,中交城乡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中交能源西北区域总部总经理、山西能源总经理吴建光表示,作为服务国计民生的能源保供队伍,要立足“双碳”探索,以综合能源服务赋能园区低碳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对标对表中央部署要求,先行先试蹚新路,纵深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新突破,各类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发展,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加快建设。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聚力打造能源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加快布局攻关一批能源领域战略性前沿性技术。”吴建光介绍,通过团队与清华大学、航天科工、中交信科、上海电气、太原科技大学等校地深度合作,挂牌“能源数智创新联合实验室”“山西省精密测量与在线检测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激光检测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共同实施能源领域科研课题研究,取得产学研系列成果服务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向纵深推进。

以全局谋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吴建光表示,在坚决完成能源保供任务同时,团队立足新能源可持续发展、数智能源技术创新,2023年充分发挥央企平台、产业、体系等优势,扎实推进山西综合能源开发利用,联合清华大学并邀请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团队,共同推动山西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低碳综合能源示范试点园区建设,打造山西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绿色低碳综合能源革命示范区。下一步,随着综合能源1号站建设加快推进,由点及面形成示范,将为全园区用户全周期提供工业蒸汽、供暖、供冷、热水、绿电等一揽子能源供应解决方案。项目建成后,园区将实现绿色低碳、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互联网。

本报记者邓伟强

省政协委员韩温——优营商环境 稳企业发展

“一个好的营商环境并不意味着企业身处其中遇不到问题,而是遇到问题的时候政府可以给予最及时、有效的解决,尤其是开创性、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省政协委员、山西智杰软件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温将我省营商环境的进一步显著提升,概括为“畅通交流、主动服务、实在办事、精准支持”。

山西智杰软件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从事智慧医疗与大健康产业信息化研发、健康医疗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及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我省民营企业中的一员。“2023年,中国农业银行太原河西支行通过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对公司的部分技术和产品形成的知识产权进行了评估,首次通过知识产权担保给了我们授信贷款,这是银行对我们科技型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的认可。”韩温告诉记者,智杰软件在企业融资中,常常因为技术和产品作为无形资产,缺乏实际的抵押物,因此一直以来企业融资较难。从服务企业的角度来看,相关部门让他深切感受到政府“有担当、有办法”。

“我们明显感受到政府在支持民营企业方面的转变。”谈起相关转变和支持,韩温如数家珍,企业需要人才,就主动帮助智杰软件建立院士工作站,连续多年进行专项补贴;企业需要发展市场,就主动服务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企业成长壮大面临新需求新困境,就量身定制企业“服务包”,予以“一事一议”精准高效支持……

“营商环境的不断完善给了民营企业充足的信心和斗志,让民营企业家能够放开手脚、轻装上阵。我们企业家也将勇担使命,用实干担当责任。”韩温表示,智杰软件将持续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促进数实深度融合,以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山西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记者李炼

省政协委员卫红宇——乡村振兴铺开新画卷

“苦豆豆是我们当地的一种草,具有安神助眠、防腐驱虫等功效,大家不妨试试采用苦豆豆为原料制作的香包……”记者见到省政协委员、山阴县众福缘手工加工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卫红宇时,她正在直播间与粉丝们分享着家乡好物。一个个外观精美、药香氤氲的香包受到了大家的青睐。

新大滩村是山阴县的移民新村,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卫红宇带领大家找到了一条致富新路,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手工编制。

从收集苦豆豆到培训编制技术,再到推广销售,凭借着精湛的编制技艺和独特的设计,合作社制作的“千岁香包”“雁门三宝”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苦豆豆香包事业成为新大滩村村民增收新亮点。

社员们干得起劲,收入也越来越高。合作社共有128位村民,包括33名残疾人,他们凭借一双双巧手将苦豆豆变成致富的“金豆豆”,创造着富裕与美好的未来。“得益于家门口的合作社,我们这些残疾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财富,年均收入已超过3万元,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已经成为朔州市工美大师的卫芳玉自豪地说。

乡村振兴铺开新画卷,不仅让村民们富了口袋,更美了生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新大滩村的变化日新月异,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移民新村成为充满生机的美丽乡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不断优化。“今日的新大滩村,配备了燃气灶烹饪、管道供暖及完善的上下水等设施,这些已经成了村民日常生活的标配。”卫红宇热情洋溢地介绍。

“美丽中国需要我们共同建设,我们要继续认真学习践行、持续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用‘互联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村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卫红宇信心满满。

本报记者要佳

省政协委员王文彪——民生安全网更牢更密

“我来自社会民生部门,也是社会福利界别的政协委员,对社会保障领域的新变化有着切身的体验和感受。”省政协委员、省人社厅工伤保险处副处长王文彪用“广”“高”“优”三个字概括社会保障领域过去一年的变化。

社保覆盖面更“广”了。2023年,全民参保计划深入推进。以养老保险为例,我省精准开展社保扩面行动,筛查应参未参人员,特别是非公经济、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人员等,将其及时纳入参保范围。多支柱养老体系建设纵深推进。“一般意义上,养老保险第一支柱指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指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指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他介绍,除了养老保险扩面外,“企业年金建设完成率”指标纳入了人社事业发展计划,晋城市率先开展个人养老金先行试点,开户数量达到44万户。

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更“高”、待遇更“高”了。“以工伤保险为例,2023年,《山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开始施行,我省率先实现了统收统支模式的省级统筹,意味着在山西的任何地方工伤保险更加统一规范。”王文彪说。2023年,我省失业保险同样实现省级统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022年已经实现了全国统筹。2023年,退休人员养老金调高了,失业保险金计发比例调高了,工伤保险“三项待遇”调高了,17项民生政策提标扩面,动态调整,三晋百姓享受到更多更公平的改革发展红利。

社保服务更“优”了。我省出台统一社会保险服务标准,社会保险服务事项清单化办理。失业保险“免申即享”利企惠民稳就业,人社服务“就近办”工作试点成效明显,今年我省推动实现就业社保服务社区行政村全覆盖,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便利的社会保障服务。

“民生福祉稳步增进,未来生活更加美好。”不久前,王文彪深入调研我省康复辅具器具配置机构,撰写“关于设立山西智慧康复辅具产业园”的建议,“国家刚刚出台政策支持发展银发经济,我要为山西康复辅具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为智慧养老鼓与呼。”王文彪说。

本报记者高建华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5.【山西日报】朔州“两节”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本报讯(记者马占富)喜庆祥和的彩灯挂起来,寓意飞腾吉祥的龙灯架起来……1月22日,记者从朔州市委宣传部获悉,今年春节和元宵节期间,为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全力营造喜庆祥和、团结奋进的节日氛围,朔州市组织开展了“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群众文化活动,展示朔州现代化塞上绿都的美好形象。

朔州市“两节”活动时间从2024年1月至3月。在此期间,市区内各街道、公园、广场,朔州老城、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以及各县(市、区)举办“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群众文化系列活动。活动坚持突出主题,贴近群众、寓教于乐,务实节俭、安全文明,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活动分为“龙腾盛世庆新春”“文化新风嘉年华”“龙腾虎跃闹元宵”“翰墨光影绘宏图”四大主题共计117项。组织开展迎新灯会、春节晚会、传统庙会、非遗传承展示、文艺演出等活动。举办展览展示、阅读推广、主题读书、知识竞赛、技艺比赛等活动。开展党的创新理论进万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举办踢鼓秧歌、高跷、威风锣鼓、跑旱船等民间社火展演和各类非遗项目展示。组织开展大秧歌、耍孩儿、道情、北路梆子等传统戏曲展演。开展书画摄影展、工艺美术作品展以及快闪、抖音等新媒体作品征集,展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激发全市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信心和决心。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6.【山西日报】右玉举办冰雪嘉年华系列活动

本报讯 冰雪迎嘉宾,欢聚幸福城。日前,“右玉风·西口情”冰雪嘉年华系列活动在右玉县南河湾湿地公园启动。本次活动是右玉县委、县政府着力将“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次冰雪嘉年华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冰雪活动,不断提高游客参与冰雪运动热情,进一步促进冰雪运动消费,将推出“招才引智、招商引资”活动、冰上电音节、冰雪趣味活动、右玉“冰雪嘉年华”迎春灯展、南山滑雪场雪上运动等9项系列活动。据介绍,冰雪区总规划面积6万平方米,分冰滑道区、龙宫冰雕区、嗨玩现场区三大主题区。同时,还对冰滑梯进行了提档升级,滑道由3条增加到5条,作为华北地区最长的冰滑道,全长365米,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游玩体验。

据悉,此次冰雪嘉年华系列活动将持续到2月26日,右玉县将充分开发利用冬季冰雪旅游资源,依托南河湾湿地公园、中陵湖郊野公园等资源优势,培育以冰上运动、冰雪观光、地方美食为特色的冬季冰雪旅游项目,推动右玉“冷资源”“热起来”,为全县高质量转型发展增添新动能。(任永亮 辛泰)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7.【山西日报】当好乡村振兴“排头兵”

近年来,怀仁市海北头乡党委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全乡党员干部主动担当、矢志奋斗,带领百姓凝心聚力、实干兴乡,呈现出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农村面貌持续改善、百姓群众安居乐业、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

班子就是旗帜全力建强战斗堡垒

乡党委班子团结有力,方能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如何加强党委班子建设?海北头乡党委给出这样一份答案。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每周一次集中学习,努力提高政治“三力”。涉及“三重一大”事项一律实行集体讨论决定,不断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积极推行班子成员结对制,打造“老带新+传帮带”模式,为年轻干部干事创业搭台架梯。通过这一机制,年轻干部加速成长,逐步成为基层治理“行家里手”和攻坚克难“多面手”,多名年轻干部被上级组织提拔使用。

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任务。海北头乡坚持教育引导为主,通过强化监督检查,开展集体承诺践诺、廉政谈话、警示教育等措施,用身边典型教育激励身边人,以过硬的作风彰显忠诚本色、诠释使命担当。截至2024年1月,全乡共开展集体承诺践诺5次,廉政谈话10次,警示教育16次。

为培养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海北头乡党委实行“定期轮岗”交流,以搭建差异化、多层次、宽领域的锻炼平台为契机,实行梯度式、递进式培养锻炼,并依据年轻干部的专业特长、自身优势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到党群服务、基层治理、行政执法等岗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

“在工作中,我们不断提升实践能力,把感情融入乡村、把目光聚焦在乡村、把任务落实在乡村,进而提升基层干部解决难题的能力。”海北头乡党委书记王国军说。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全乡2名干部到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7名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海北头乡党委连续三年在怀仁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排名第一。

清晰发展思路开辟致富创收新路径

农村要发展,关键靠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只有产业发展起来,群众才能增收致富。在工作中,海北头乡党委立足乡情实际,深挖资源优势,全力推动产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根据海北头乡实际情况,我们明确了‘做大现代农业、做实畜禽养殖、做强固废利用、做精仓储物流、做优文化旅游’五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努力为全乡广大群众增收致富拓宽渠道,开拓新途径。”王国军说。

如今,海北头乡已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模式,有效带动了群众参与发展。其中,全乡羔羊养殖合作社共有89家,从事羔羊养殖1850户,羔羊养殖人均年收入近8万元;发展设施农业大棚382个,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

与此同时,海北头乡党委针对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引进了山西鸿狮腾达新能源热电联产项目、辰海新建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和100吨餐厨垃圾处理及生活垃圾分选三个大型项目,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固废利用园区的综合处理能力,还解决了2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践行初心使命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2021年,海北头乡与马辛庄乡合并,合并后的海北头乡成为怀仁市行政区域最大的乡镇。行政区域扩大的同时,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该乡最远的村子距乡政府所在地将近40公里,村民办事很不方便。为此,乡党委在原马辛庄乡政府设立“便民服务点”,安排工作人员入驻,让群众少跑腿。

干部下沉基层一线,服务群众窗口前移,有效推动惠民生暖民心的要事实事办好办扎实。

作为怀仁市羔羊养殖大乡,海北头乡羔羊年出栏量占到全市的三分之一左右。2023年,受多方因素影响,全国羔羊业行情低迷,海北头乡不少羔羊养殖户销售不畅,资金周转困难,用于购买草料、支付人工工资的资金十分短缺。

面对养殖户在养殖中遇到的难题,海北头乡党委实行总动员,党委班子成员各展身手。他们一方面帮助养殖户联系销售企业,一方面积极协调当地银行为羔羊养殖户以及羊肉加工企业办理贷款5530万元,帮助200多家养殖户挺过了难关。

在王国军眼中,乡镇基层干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用心用情办好办实群众的烦心事和操心事。2023年8月的一天,他和乡长龚继东来到该乡清泉村,得知村里困难户连某的孙女考上了大学,两人一合计,自掏腰包5000元资助连某孙女。

“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获得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为新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勇担乡村振兴时代重任,为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贡献新的更大力量。”王国军说。

本报记者袁兆辉 本报通讯员王荣 王晓丽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8.【山西日报】当好“稳定器” 做好“压舱石”

1月26日,在山西中煤东坡煤业有限公司,一辆辆卡车满载“乌金”整装待发。作为能源保供重点单位,该公司2023年累计生产煤炭277.2万吨,除了供东坡电厂自用外,源源不断地运往河北省,切实当好“稳定器”,做好“压舱石”。

2023年以来,该公司在科学组织煤炭生产的基础上,以保障能源安全为底线,加大重大安全风险管控力度,全面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隐患,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同时,煤矿各级管理人员加大“三违”查处力度,并实行过“七关”考核,进一步杜绝“三违”行为。“我们一定要做好安全生产,确保能源保供安全。”公司安监处长蔡利强告诉记者。

“结合矿井的实际情况,我们抓紧推进煤矿AI视频智能辅助监管系统建设,借助人工智能全天候监控、识别报警、及时处置的科技优势,让AI视频智能辅助监管成为发现风险隐患的‘火眼金睛’、惩治‘三违’的‘孙大圣’,矿井下的各类硐室、单岗作业点、采掘工作面,胶带运输机的机头、机尾、驱动机和转载机部位等的不安全因素都在我们的掌控中。”公司机电矿长范胜祥向记者介绍。

“集控值班员,准备集配站5道19429次秦皇岛方向发车进路。”在全自动装车调度指挥塔台内,调度员曹德增不停发出指令,忙碌却又井然有序。在铁路装运现场,从火车进站开始,负责装运的工人对车皮进行检查,防止跑、冒、滴、漏现象。作业人员同时检查是否有冻煤、实施撤除防溜等,弯腰俯身、上下车梯,没有一人懈怠。在汽运装车现场,智能装备也有效地发挥着作用,6个自动化输送筒仓装车能力达2000吨/小时,日装车能力最高可达3万吨,产、储、装、运各系统“默契配合”,煤炭外运高效、稳定、有序开展。

本报记者马占富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9.【山西日报】右玉县林业局:学深悟透 用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

“我们把右玉精神同主题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干部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引导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诱惑,用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1月12日,右玉县林业局局长沈强说。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右玉县林业局立足林业工作实际,坚持高站位谋划、高起点推动、高标准落实,大力传承弘扬右玉精神,全力守好这片绿水青山。

学习为要,基础在学。在实际工作中,右玉县林业局健全完善学习研讨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开展10次集中学习暨交流研讨,通过以上率下、以点带面,实现理论学习全覆盖。

右玉县林业局积极发挥领导班子“带头学”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党组会议“第一议题”学、采取走进党性教育基地感悟学、班子成员讲专题党课集中学,系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右玉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入脑入心。

与此同时,右玉县林业局机关党支部积极组织开展“参与巡逻护林、守护绿水青山”主题党日活动,依托山西右玉干部学院教育资源,强化理论武装,在新时代传承弘扬右玉精神生动实践中,推动党员干部系统学,深学细悟、学用贯通、以学促做。为此,该局打造了森林草原防火监控平台与研学平台,便于全体党员更好地把理论学习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持续提升党员干部能力素质。

学深悟透,也是为了守好绿色屏障。冬日时节,右玉分外寒冷,但右玉县林业局森林巡查队队长王志强依旧坚持每天进山巡查。一天巡查6个小时,覆盖上万亩林地,有时身体冻僵,连站都站不稳。

像王志强这样坚守在森林防护第一线的右玉林业人,还有很多。70多年间,一代代右玉干部接续奋斗,把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化为一碧千里的“塞上绿洲”,人工造林近170万亩,治理沙化土地200多万亩,林木绿化率达57%。

“2023年以来,我们积极争取全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实施人工造林2.34万亩、森林抚育0.49万亩、退化林修复2万亩、人工种草1万亩、封山育林2.4万亩,塞上绿洲的‘含绿量’和‘含金量’不断提升。”沈强说。

作为山西省林草重点防火县,每年10月份,右玉就正式进入防火特险期。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右玉县林业局将森林防火工作纳入管理责任网格化区域内,把主题教育成果切实转化为工作实效。该局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森林防火、党员在行动”主题党日活动,走进社区、农村、林区开展森林防火知识宣传活动,为群众讲解森林防火知识和野外安全用火常识。截至目前,右玉县各乡镇、重点林区管护单位聘用800多名专职护林员,构建起“山山有人看、处处有人管”的防护格局,做到严密巡护早发现,确保火情信息及时传递。

“县里给树都上‘保险’啦,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谈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杨千河乡村民王永平高兴地说。去年以来,右玉县林业局主动与人寿财险公司签订保单,将85.13万亩符合参保条件的森林投入保险,缴纳保费153万元,依托金融手段解决了群众多年的后顾之忧。同时积极争取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全县7192家农户享受退耕还林奖补。

右玉县林业局还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深入开展“四下基层”“进村入户”活动,努力为老百姓解难题、办实事。特别是针对群众关心关注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右玉县林业局积极从完善林业保障体系出发,扎实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努力让生态根基更厚实、美丽经济更壮大、人民群众更满意。

当前,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右玉县林业局加紧编制碳汇林项目作业设计报告,通过建立造林增汇抵消碳排放机制,开展造林增汇抵消碳排放试点。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新造林每年产生林业碳汇量约9万吨,按照每吨成交价50元—65元计算,年碳交易额约450万元—585万元。

为更好释放生态红利,右玉县林业局还积极完善县、乡、村三级林长组织与责任体系,持续推进“微小细”工程建设,力促林业重点项目尽快落地,力争让林业生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让林草资源成为人民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

本报记者袁兆辉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0.【山西日报】从“白茫茫”到“金灿灿”

临猗县薛公村利用盐碱地的特性,从南方引进大闸蟹、小龙虾、南美白对虾进行养殖,昔日撂荒的滩涂地成了群众致富的金土地。边晓瑞摄

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盐碱地改良技术团队在怀仁市毛皂镇地头一起探讨新技术应用情况。黄高鉴摄

雁门关外,朔城区神头镇经过改良的2700亩盐碱地,已成为一片丰收的田野。薛礼伟摄

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耕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作出重要指示。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市考察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我省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显示,我省盐碱土壤总面积451.9万亩,占平川总土地面积的9.9%,93%的面积集中分布于大同、忻州、晋中、运城四大盆地,其中大同盆地面积占62.98%。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桑干河、洋河、滹沱河、汾河、涑水河河谷平原的一级阶地低洼处,以及西部黄土高原山前交接洼地、河谷洼地。按行政区域划分,在大同、朔州、忻州、晋中、吕梁、临汾、运城、太原等8市的52个县(市、区)都有存在。其中,盐碱地面积大于20万亩的县有阳高、应县、山阴、朔城、怀仁等5县(市、区)。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省各级政府将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农村部门和科研、企业等主体不断加大资金、人员的投入,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2018年底,盐碱地面积已下降至410.35万亩。目前我省盐碱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针对每个区域、每种类型的盐碱地治理模式正不断取得新突破。

矢志不移 探索的脚步不停歇

站在永济市开张镇枣圪塔村的地头,绿油油的冬小麦一望无垠。永济市开张镇农科站负责人吕战虎说,别看现在这麦子长势这么好,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以前村民都是用井水浇地,井水氯离子超标,浇过的地,地皮都是白盐巴。高标准农田建设给村里修了渠,接上了黄河水。用黄河水浇地成本低,也更方便了。”枣圪塔村的耕地是盐碱地,农户根据农科人员给出的改造利用“处方”,用黄河水改良后,再配合施用有机肥,耕地明显发生了变化,达到了改良土壤的效果。

盐碱地治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初期可能要用几年时间改善土壤质量和减少盐碱度,然后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物理改良、化学改良或生物改良,来稳定土壤环境和恢复植被,基于土壤盐碱化的程度不同,最多需要几十年才能实现完全恢复。

省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主任郑必昭对记者说:“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补充耕地后备资源的有效途径。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一直在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方面不懈奋斗,努力破解这一阻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

在上世纪50年代,全省曾以推广刮盐起碱、沟播巧种躲盐、沟垄种植、修筑台田、洪淤压碱等传统措施进行改良。60年代中期,随着大兴水利、发展自流灌溉,灌溉水量大增,但忽视了排水及平田整地,致使地下水位急剧上升,有的地方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后来通过开挖排水沟采取补救措施,因沟排淤积严重等原因,治理效果不佳。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盐碱地改造以改善盆地农业生态条件、建立良性循环为目标,农田灌溉以开采地下水为主,同时进行了灌排结合和田间工程配套,开展了大面积的井灌井排、河井双灌,并注重了水利、农业、生物措施的综合配套,加之气候的变化,全省降水量偏少、干旱加剧、地下水位下降带来的自然脱盐,治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盐碱地面积处于下降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高度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我省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对大同盆地100万亩盐碱地进行改造。其间,在大同和朔州的9个县(市、区)实施了盐碱地改造项目,并先后在大同阳高、天镇,朔州山阴召开盐碱地改造现场会。

“十三五”以来,我省积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先后在阳高、天镇、朔城、山阴等地盐碱地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5000多万元,改造盐碱地近5万亩。特别是2020年12月我省出台《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后,高标准农田保有量持续增加,建设标准和质量持续提升,农田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粮食产能明显提高。

地处大同盆地的阳高县有盐碱地面积36.4万亩,是我省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重点县。近年来,该县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盐碱化耕地地力,守牢耕地质量红线,保障粮食安全,阳高县组织县内外科研农技推广单位、专业合作社,根据不同盐碱化耕地类型及危害机理,广泛开展了盐碱化耕地改良技术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据了解,2022年,阳高县粮食产量达到5.47亿斤,这也是该县粮食总产量连续实现“十二连丰”的喜人成效,更与盐碱地改良息息相关。

阳高县是我省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一个缩影,随着一笔笔资金的到位、一个个项目的实施、一项项技术的落地,许多沉睡的盐碱地被唤醒,曾经寸草不生的土地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农民们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注重创新 综合改良技术走出国门

土壤盐碱化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也是一个世界难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特别是从80年代起,我省在盐碱地上开展了以降低地下水位为中心,挖排水渠、修筑防渗渠和井灌井排为手段的工程改良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改良效果。但是由于我省盐碱地主要以苏打型盐化土和苏打型碱化土为主,综合治理措施不配套,科研手段跟不上,对农民培训不到位等原因,我省的盐碱地改良工作一直没有大的突破。

科技就是生产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自然离不开科研团队。

2000年4月,当时的山西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与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正式签订协议进行为期5年的国际合作研究。

五年中,山西农业大学盐碱地改良技术团队在引进日本改良剂DS-1997的基础上,研制开发出5种盐碱地化学改良剂,并进行了国产化生产,建成了年产5万吨的盐碱地改良专用肥生产线,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在省内彻底改造盐碱地5万亩以上,应用推广面积10多万亩,辐射带动50万亩盐碱地改良,建立了化学措施、水利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为核心的综合改良技术体系,形成了内陆干旱型盐碱地改良技术规程,在省外研究成果迅速推广到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吉林等省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国际合作开阔了我们的科研思路,提升了学术水平,也实现了我省盐碱地改良史上的突破。经过不断创新改良消化吸收,团队在作物营养与施肥技术、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改良技术、耕地质量提升等多方面都取得技术突破,单一的改良技术发展成为科技含量逐步提升的综合技术体系,引领盐碱地改良成果的效益大幅度提升。”盐碱地改良技术团队领头人、山西农业大学校长张强说。

科研团队有效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山西方案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并且走出了国门。

2012年,团队承担了我国对外援助阿尔及利亚盐渍土改良。2015年—2018年期间,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和拉脱维亚大学明确了含硫和含碳物料的改良机理和功效;探明了不同覆盖模式下水盐运动规律和玉米生长机制,构建了“全膜覆盖+垄沟种植”与“起垄覆膜+膜侧播种”的技术模式,研发出配套农机具;有效调控了土壤水—肥—盐的时空分布,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活性。

去年3月初,由团队6名科研人员组成的专家团启程奔赴马达加斯加,开启了新的中非合作和成熟农业技术的输出之旅。

“多项国际合作提升了科研和学术水平。近几年来团队分工协作能力、整体科研实力都有了质的提升和飞跃,走出了一条科研、应用、产业和教学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杨治平研究员说。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山西农业大学盐碱地改良技术团队先后在山阴、怀仁、应县、天镇、浑源建成了5个盐碱地改良核心试验区和示范区,先后建成了核心试验区2000亩,核心示范区2万亩,进行各类田间试验25个,涉及作物15种,试验作物品种50多个,开展了不同改良材料和不同盐碱地改良剂改良效果试验,重点研究和示范了盐碱荒地、重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等不同类型盐碱区改良技术集成效果和技术体系,包括土地平整、灌溉排水、施用化学改良剂、地膜覆盖、耐盐碱饲草玉米种植、测土施肥、增施有机肥等,形成了“盐碱地改良—种草养畜—粪肥还田—培肥土壤”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试验示范效果。

多措并举 盐碱地增产又增收

盐碱地地租少,产量高不高和改良技术密不可分。2020年,朔州市山阴县潮潮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温新院承包了200亩盐碱地种玉米,没想到,种了两年,没赚钱反倒赔了。

赶巧的是,山西农业大学盐碱地改良技术团队负责的“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工程需要试验田。一方有地,一方有技术和资金,双方一拍即合。

“分析土样,这片盐碱地平均pH值达到了9.78。”改良技术团队成员黄高鉴说,他们通过施加化学改良剂和添加耐盐碱微生物菌剂的有机肥进行初步改良。“确实有效果,去年试验田玉米出苗率有85%,我自己种的20亩对照组只有60%左右。”温新院说。

近年来,朔州市通过增施有机肥、添加化学改良剂、深耕深松等一系列化学措施和农艺措施改良治理中轻度盐碱地。此外,随着灌溉条件改善、优良品种推广应用和大型农机的普及,盐碱地增产30%到60%。

目前盐碱地治理主要有“以地适种”和“以种适地”两大技术路线。早期的盐碱地治理以改良土壤为主。然而,要彻底将土壤中的盐碱降为零,投入大,技术要求高。因此选育出适应盐碱地的作物品种,让“改地”和“改种”“双向奔赴”,无论是从效率还是经济上,成为更加现实的选择。目前,我国已在水稻、小麦、大豆、马铃薯等作物耐盐碱品种选育、推广上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众多作物中,水稻是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先锋作物。在一些盐碱程度较重的地块,如果具备灌溉条件,可通过种稻大幅度降低土壤中盐、碱的含量,为今后种植其他作物创造条件。

大同市天镇县三十里铺乡范家庄村地处大同盆地腹部,是典型的平川丘陵区,境内水资源较为丰富,白登河自西向东穿越全乡,原先沿河岸的3000多亩盐碱地无法耕种。

“三十里铺乡虽说地势平坦,但土壤盐碱化严重,许多村民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守着这几亩薄田过日子。”天镇县三十里铺乡范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范旭峰介绍,去年,乡里带领大家外出考察后,决定在范家庄村东的盐碱滩上搞水稻种植和稻田蟹养殖,探索“稻蟹共生”立体生态养殖新模式。

种植水稻可有效降低土壤含盐量,有利于螃蟹生长,螃蟹又可以更好呵护水稻成长。稻因蟹而优,蟹因稻而贵,利用水稻与螃蟹之间的生态关系,减少水稻农药喷洒和螃蟹饲料喂食,实现了经济收益与生态环境改善双丰收。

在运城永济市开张镇西开张村“南虾北养”千亩生态产业园,目之所及是1000个井然林立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拱棚。谈起盐碱地治理的创新之举,永济市委常委、开张镇党委书记、涑水河开张镇段河长武鑫的话多了起来:“按每年两茬、每棚产量1000公斤、每公斤售价50元计算,一个棚保守估计利润有6万元到8万元。下一步,开张镇将把西开张村‘南虾北养’的成功经验在全镇7个村推广复制。全镇近两万亩盐碱滩地治理难题届时将迎刃而解。”在他看来,提高亩产效率,是开张镇综合改造利用盐碱地的目标。

既算经济账,更算生态账。运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苏丽红介绍,虾苗在成长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盐分,排泄大量的酸性物质,经过多年的养殖后,盐碱地土壤中的碱性成分就会得到有效中和;更重要的是,池塘水体的存在提升了地下水位,可以固定土壤避免沙化,非常有利于涑水河流域盐碱地的治理。

自2020年以来,运城市相继引进和成立广东海大集团、正大集团、永济硕成3家企业,在全市建设规模化的对虾养殖基地。初步测算,这3家规模化对虾养殖基地,每年可增加对虾产量两万吨左右。政企携手,集约化、数字化的渔业工厂让河东大地的盐碱地真正变成“金银滩”。

【短评】为什么要治理盐碱地

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耕地,我国盐碱地面广量大,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

当前,耕地数量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突出。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耕地保护的任务相当繁重。另一方面,随着国家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的实施,使原有不适宜耕种的耕地改为植树种草或改变用途。然而,受立地条件的限制,我省可开发的后备耕地严重不足,合理开发利用盐碱荒地,可有效缓解耕地的承载压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从社会发展趋势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都在不断提高,然而,要稳定和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没有相当数量无污染的良田沃土,就无法保障粮食安全,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要。因此,实施盐碱地改造,增加耕地数量、提高盐碱耕地质量水平是保证我省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省处在转型发展期,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需要我们开阔思路,转变观念,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一个建设潜力大、改造后效果好、农民收入增加快的项目,各地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强盐碱地改造,因地制宜建立农牧结合、粮经并举、发展名优特新产品的农业结构,提高农田产出水平,走“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良性发展道路,以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农民收入提高互促的双赢发展格局。

实践证明,实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既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物质基础,又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缓解水土资源紧张矛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途径,又是改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重大举措;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实现乡村振兴、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本报记者李全宏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1.【山西新闻联播】织严织密安全防护网 确保春节期间生产安全

摘要:春节临近,我省各地落实省委严、谨、深、细、实要求,将责任压力举措层层传达到基层末梢,一线岗位,抓好安全风险管控,开展应急演练,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

临近春节,朔州市加大力度盯紧看牢煤矿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深入推进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精准执法企业还开展应急演练,组建了灭火行动等6个应急救援小组,还对车间、办公室、宿舍等场所进行了专项检查,进一步压实压紧安全生产。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2.【新闻午报】项目建设“加速度” 全力拉满“进度条”

摘要:临近春节,在我省各重点项目建设施工现场,一派争分夺秒的火热景象,建设者们以满攻状态,全力冲刺各项施工紧张有序推进,确保项目节点工期按时完成,以奋斗姿态开启新年新征程。

在集大原高铁朔州东站的项目建设施工,现场的工人师傅们正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冬季保温施工工作,朔州东站项目位于朔城区贾庄乡境内,总投资5亿元占地507亩,包括站房、站区、综合楼、停车场、旅客地道站台及站台、雨棚施工单位紧盯时间节点,全力以五加快工程建设。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3.【新闻午报】集体经济结硕果 村民分红乐开颜

摘要:临近春节,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分红大会,热闹非凡,村民们共聚一堂,一同感受着奋斗的幸福,收获的喜悦。

在朔州市平鲁区西易村,今年村集体分红的2900多万现金已经全部到位,498户村民依次领取今年的分红。近年来当地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进一步激活了产业发展新动能,村民共同参与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和监督,让看得见的集体经济变成摸得着的共享红利。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4.【山西新闻联播】塞外渔场喜丰收 年年有鱼庆新春

摘要:春节前夕,雁门关外的朔州是司马坡村一派鱼跃人欢的热闹景象,这里的虹鳟鱼养殖场喜获丰收,迎来了销售的高峰期,今天记者就带您一起逛鱼市,办年货,过大年。

这段时间是司马坡村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一大早来买鱼的顾客就络绎不绝,村里的老乡跟记者说,别看这是个雁门关外的小乡村,但他可是远近闻名的虹鳟等多种世界名贵冷水鱼类都在这里安了家。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5.【晚间新闻】朔州广武滑雪旅游度假地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

摘要:今日文旅部发布第3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名单的工序,全国七例入选,其中我省朔州广武滑雪旅游度假地榜上有名。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6.【新闻午报】送福添彩迎新春 浓浓年味暖人心

摘要:春节来临之际,我省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写春联儿、蒸花馍、照全家福等等,热闹活动当中传递传统文化韵味,送上新春美好祝福。

文化惠民年味浓,社区活动迎新春,在朔州市南城街道迎宾路中心社区欢声笑语不断,居民们围坐在一起做花馍,经过切揉捏等工序,小小的面团在他们手里变成了造型各异的特色花馍。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编辑:乔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