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瓷是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雕刻艺术与陶瓷艺术的巧妙结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怀仁刻瓷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麻渊,多年来精心钻研刻瓷技艺,传承不守旧,把这项传统的技艺融合现代元素,让一件件陶瓷焕发出别样的精彩。
叮叮叮……在麻渊的工作室里,像这样清脆的声音每天都会响起,一盏台灯、一把小锤、几把刻刀就成了他最好的“伙伴”。专注的神情、精湛的技艺,让他的每件作品都活灵活现。2000年,麻渊进入怀仁县城关镇陶瓷厂负责设计开发工作。虽然当时只是一名学徒,但是下功夫钻研为麻渊带来了新的改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次参观考察中,一组刻有乾隆皇帝御制诗的宋代“刻瓷”瓷器,深深地吸引了他。
麻渊说:“我在故宫待了整整一天,就是看这些东西呢,有20多件,挺稀奇。然后回来就查资料,这就了解“刻瓷”是咋回事儿,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学习。”
就这样,凭借着一颗孜孜不倦的心,他把学习刻瓷的技艺坚持了下来,在陶瓷釉面上精心雕琢,让一件件精美的刻瓷作品呈现了出来。山水、花鸟、人物……他甚至还把壁画的艺术与刻瓷艺术巧妙地融合,让一根根特殊的“笔”在瓷器上“跳舞”,给陶瓷赋予了新的韵味。
麻渊说:“像一些在黑色盘子或者篮子盘子上面刻的那种肖像刻瓷,肖像刻瓷属于现代刻瓷,它对于传统刻瓷来说相对难一些,他必须有素描基础。那个当时刻的挺费劲儿,挺难。他不上色,就是把一层釉色分成十多个层次。分的越细层次越多,那种立体感自然的转折就越形象,刻出来的这个像就不一般,非常灵动。”
现在,麻渊的刻瓷作品已经向日用茶具、文具延伸了,他还会经常去收集一些“怀仁窑”的碎瓷片,反复研究,如何让传统的“老技艺”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完美融合,是他当下的新目标。
麻渊说:“我拿回这些瓷片儿,只想找到咱们当地怀仁窑的一些有特色的东西,让人一看就是咱们当地怀仁窑的东西,如何把它表现在咱们这些日用瓷器上。”
麻渊的刻瓷作品在全国工艺美术和陶瓷行业展览比赛中屡获大奖。麻渊说,振兴传统手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麻渊说:“我拿现在的作品跟以前的作品相比,肯定是现在的要进步很多,通过找出一些不足之处,将来会做得更好一些。其实这就是一种精益求精。这个东西在工作当中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就表现出来了,这种工匠的精神。(9636)传承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学校,我想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搞这项技艺的人多了,就可形成一定的规模,一定的气候,这个事情就好做,也能更健康地传承。”
记 者:祁智民 张智宙 怀仁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