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2021年朔州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13.6万个(含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专业合作社),占市场主体总数97.8%;上缴税金144.2亿元,占全市税收额55.3%,民营经济增加值为729.9亿元,占全市GDP 51.4%。但民营市场主体融资难问题仍很突出,表现为存在银行“获客难”和市场主体“贷款难”的两难境地。从民营企业角度看,一是融资可抵押物不足,难以满足银行和投资者的安全性需求;二是融资增信支持不够,融资成本相对较高;三是融资政策传导不够及时到位,信息渠道不畅。
究其根源,民营企业融资梗阻在于,一是企业自身发展质量不高,财务和治理结构不够规范,自身银行流水、纳税增信缺失,资信等级偏低,抗风险能力差,有的难以满足信贷审核的要求。二是民营贷款需求“急、频、少、高”的特点,决定贷款的管理成本较国企相比较高,风险较大,加之银行管理体制上推行的信贷业务追责的硬约束和尽职免责细则的难落实,造成银行宁愿做“大批发”业务而不愿做“小零售”业务。对大企业“争贷”,而对民营企业是“惜贷”。三是因地适时开发特色融资产品和服务不够。四是担保融资等外部增信措施支持不够。五是综合性公共融资服务平台缺失,难以弥合信息不对称的“鸿沟”。
为此,提出五项政策建议:一是推动市场主体苦练内功,最大限度创造条件提质增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赢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这是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的内因和根本。二是加大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开发的顶层设计,推动信用贷款、普惠金融扩容增量,充分拓展动产、知识产权等抵质押物范围,强化信贷尽职免责容忍度。三是加大金融招商,引进金融中介,丰富多元金融业态,繁荣金融生态,赋能企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四是深化融资担保市县一体化改革,提质增效强实力。五是加大政府支持引导力度,持续打造优化金融营商环境“升级版”。搭建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推动银行通过平台获客,企业通过平台比选产品,促进融资便利化和精准度,实现政银企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