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多措并举开展入企服务确保复工复产达产达效

来源:朔州市新闻中心 作者:卢琳 发布时间:2020-05-08 17:18 0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朔州市按照“应复尽复、能复快复、先验后复、复后严防”工作要求,全面实施“企业复产五统一、员工管控五到位、企业用工五保障”部署,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目前,全市274户规上工业企业、1625户规下工业企业、53座生产煤矿、68家电力企业、222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23家加油站、开发区174户“四上”企业已全部正常生产经营。

科学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一是围绕疫情防控,优先推动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并落实疫情防控企业入企特派员制度。引导平鲁森杰服饰订购口罩生产设备和原料,协调原料空运,成为全省第一家口罩转产企业;积极帮助医药企业召集员工返岗,转产84消毒液;推动怀仁佳旺机械转产口罩生产设备,填补了全省技术和产品空白。二是围绕支柱产业,全力推动煤电企业复工复产。坚持国有煤矿带头复工、民营煤矿从大到小依次复工复产,有效保障了能源市场供应。今年一季度,全市生产原煤3680万吨,发电量完成88亿千瓦时。三是针对陶瓷企业劳动密集型特点,坚持面上有序放开,点上更加精准,深入研究开复工方案可行性,不搞一刀切。制定了《朔州市陶瓷企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风险管控应急预案》,规范了辊压、修胚、挂釉、包装等人员密集性生产环节工作流程和要求。

严把复产关键环节。实行统一思想认识、统一复产调度、统一物资保障、统一疫情防控、统一服务跟进“五统一”企业复工复产措施。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隐患、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等不具备开工条件的企业,坚决不允许开复工;对具备开工条件的企业成熟一户、复工一户。建立了企业疫情信息监测日报告制度、企业开复工疫情防控物资保障专班,实行企业复工复产统一调度,市政府先后多次视频连线各县(市、区)、开发区调度企业复工复产情况。组成6个帮扶服务组,分县(市、区)指导企业开复工。启动了八种生活必需品日报制度,建立了批发零售、商贸物流领域复工复产日报制度,精准有序推动商贸企业复工复产。

强化复工疫情防控。实行全员承诺到位、全员体检到位、全员测温到位、全员建档到位、全员报备到位“五到位”员工管控措施。发放体检费用,联系定点医院,组织企业市外返岗员工体检。市外返岗员工就身体健康状况和行动轨迹情况进行承诺,一级响应期间严格执行隔离14天防控要求。每日两次体温检测,进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做到“每日零报告”。

加强企业用工保障。实行适用政策、工资补助、包车补助、自行返朔补助、招工补助“五保障”用工措施。对受疫情影响不能返岗的湖北籍职工,市财政每人发放3000元工资补助。对企业包车接送员工,市财政按照来源地分类给予每人1000元、600元、300元交通补助。对自行返朔职工,市财政给予每人300元路费补助。2月21日举行了朔州市包车迎接职工返岗首班出发式,共安排6辆大巴,分赴陕西、安徽、河南等地迎接职工返岗,实现家门口上车厂门口下车的“点对点”服务。2月25日市政府领导带队,徐州到朔州首列工人返岗专列接回徐州籍职工606人。2月29日增开烟台到朔州煤矿返岗职工专列,严把出发前、出发时、旅途中、返朔时、隔离中、返岗时“六关”疫情防控,410名煤矿职工顺利返朔,极大鼓舞了广大企业职工信心。

制定落实扶持政策。全面落实省政府应对疫情扶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10条政策,制定了帮扶企业12条政策措施,明确技改资金、能源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向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倾斜,提出了转产企业设备采购、产品销售财政兜底,降低市县政府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费率,生活必需品生产企业贷款贴息等实用性政策。为保障疫情防控物资企业正常生产,针对企业原料采购支出,市财政给予360万元流动资金补助。

开展包联帮扶服务。建立了市级领导包联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招商“三个一百”制度,17名市领导深入企业开复工一线,集中对全市105户重点企业复工复产进行帮扶指导,提振了企业开复工信心。统一下发《全市工业企业“四事、五贵、六需”问题征集表》,常态化收集受疫情影响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等11个工作专班、市长联系企业例会制度、干部驻企帮扶制度,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和问题。成立了开复工企业疫情防控医疗物资保障服务专班,切实保障企业疫情防控物资需求。

加快推进达产达效达进度工作。四个专项督导组分赴各县(市、区)、开发区督导调研,帮助解决部分已复工企业和项目生产建设速度不快、质量不高、产能不足,距离达产达效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的问题,并负责分解各县(市、区)、开发区经济指标,指导企业实事求是报送数据,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补回来,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推动已复工企业和项目加快达产达效达进度,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各项经济指标完成目标任务。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