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黄芪历史久远,种植规模大。如今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应县黄芪不断强化品牌创建,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这让不少农民转变为“亦农亦工”的从业者,从黄芪产业链条上分享到多元的收益。
在应县乾宝黄芪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加工场地,眼下工人师傅们正在对黄芪进行分拣包装。据了解,黄芪根据粗细不同用途也是不尽相同,较粗的黄芪将发往广州用于中药材饮片的制作;较细的黄芪将会发往天津,用于药物的提取。
屋子里,十几名妇女手持剪刀,将黄芪剪成长短不一的枝条。合作社副理事长李美玉说,从正月十八起,这里每天要加工不同等级的黄芪2000多斤。黄芪分六个等级,从特等到五等。特等今年涨价了,卖到一公斤230元。
价格一路走高,加工也随之提升了节奏。当下,合作社共雇用了四十多名工人。他们多数是合作社的成员,农忙时种植黄芪,农闲时从事加工,围绕黄芪“赚两份钱”。而在加工业务上,除了向制药企业供应原材料,合作社也开始尝试延伸产业链。
在另一间屋子里,女工于翠芬正忙着制作中药饮片,她每天可以剪出二十多斤黄芪饮片,每天能挣七十元左右。
对于合作社成员来说,更好的消息是,黄芪的加工是规律和不间断的,这意味着他们拥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据了解,在乾宝黄芪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有一千多户农民成为黄芪产业链条上的受益者。今年,合作社的黄芪种植规模计划扩大60%,届时将给周边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致富机会。
(记者:杨慧 吕慧杰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