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惠农、科技惠民”,目的是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实事。近年来,朔州市农委建立“常下乡、常在乡”的“科技下乡”新机制,为农民解决了不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眼下虽然是冬季农闲时节,但科技特派员们却依旧奔波在乡间。
在山阴县后所乡西沙堆村白玉富的家中,科技特派员对今年推广的抗旱玉米新品种进行回访。
“这个品种从去年开始在咱们村推广种植,去年种了不到100亩,今年种了200多亩,咱们今天专门过来看看这个品种长势怎么样,产量怎么样,大家满不满意?”朔州市农委种子站站长、科技特派员乔九军说。
科技特派员对白玉富家的玉米新品种进行了专业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该品种不仅抗旱性能高,脱水还快,易储存。看着满院的玉米,白玉富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个品种抗旱、高产、粒深、质佳,他今年种了十多亩,亩产平均约一千五六百斤,准备明年大面积种植。
据了解,山阴县后所乡的西沙堆村有80%的土地是旱地,基本“靠天吃饭”,而且多为盐碱地,种植的各类农作物都很难有好收成,往往农民们投入的多,收获的少。针对这一情况,市农委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给西沙堆的村民们带来新的种植技术,还引进了抗旱玉米新品种,解了乡亲们的燃眉之急,也治了多年来困扰人们的“沉疴宿疾”。
乔九军告诉记者,老百姓对这个抗旱玉米新品种反映都挺好。今年在全市推广面积约一万多亩,预计明后两年播种面积还要扩大。
由曾经的亩产不到500斤,到现在亩产1500斤左右,西沙堆村的村民们切实地体会到了科技特派员带给他们的好处。正是这样的好政策、新科技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也为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 张一波 李小红 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