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我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来源:山西市场导报 作者:王姣 发布时间:2018-01-11 14:54 196 0

近年来,我省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6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082元。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民增收遇到了新的挑战,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力逐渐减弱,新动能培育还需要一个过程,农民收入增速已呈现明显放缓趋势,农民增收已经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为守住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这条底线,日前,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在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开拓就业增收新渠道、释放农民增收新动能、健全困难群体收入保障机制、转变农业支持保护方式等方面提出21项措施,到2020年,全省基本形成较为健全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较为完善的农民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有力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与全国保持同步,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

意见提出,在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省将重点加大土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集中力量推进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2020年全省达到高标准农田1937万亩。  

同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打好特色优势牌,按照“做精杂粮、做强畜牧、做优果菜、做好药材”的思路,在汾河平原、上党盆地、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和城郊农业六大特色农业板块中,科学合理布局杂粮、畜牧、蔬菜、鲜干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上下游紧密协作的产业集群,提升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旅游+”“互联网+”培育发展农业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

意见提出,我省将鼓励和支持各地整合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将“旅游+”“互联网+”“服务+”等概念融入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就业增收注入持久活力。不断拓展农业新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同时,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挖掘和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大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提升工程力度,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文化农庄”等乡村休闲旅游,开展“农家乐”标准化创建,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为农民提供“一站式”农业信息服务的“益农信息社”,实现行政村基本全覆盖。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打造农特产品网上热销品牌。加强对城郊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探索城郊型农业发展新途径,在城郊结合部和中心城镇发展民宿经济、养老经济、物业经济等新型农村服务业模式。加快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作业的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培育农业农村经济新业态。

打造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讲诚信的新型职业农民

强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围绕我省转型发展需要,在文化旅游、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食品医药、现代服务等七个重点产业和矿业开采、工程建设、家庭服务业等就业容量大、劳动密集的行业,突出技能实训和素质培养,实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工程。组织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用五年时间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全覆盖。在全省打造一批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讲诚信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天镇保姆”“吕梁护工”等劳务品牌,建立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平台,开展跨地区劳务协作,支持跨省转移就业。组织省内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县与贫困地区开展“转移就业结对帮扶”活动,促进省内跨地区就业。“十三五”期间,全省新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150万人。

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

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应市场能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开展“农社、农超、农企、农校”对接,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推动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力争达到6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  

同时,打造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农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紧密、稳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联合体。支持农民合作社入股或兴办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创办或入股合作组织。鼓励合作社、龙头企业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利用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做大产业规模。鼓励贫困户、合作社以承包土地经营权、住房财产权、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入股龙头企业,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获得财产性收入。

实施“一村一品一主体”特色产业扶贫

意见提出,加快建立“五有”产业扶贫机制,深入实施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干果经济林、光伏、电商扶贫工程。支持农村贫困劳动力在保洁、保绿、保安和护林、护路等岗位就业。在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中,优先组织当地贫困农民参加工程建设,增加贫困人口劳务报酬收入。聚焦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和深度贫困群体,集中力量攻坚,打好攻坚深度贫困组合拳。  

同时,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缴费补贴政策,引导农村贫困人口积极参保续保。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促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确定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全面建立和完善针对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的补贴制度。加强城乡各项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畅通参保人员双向流动的制度转换通道。

(记者/郭靖 见习记者/王星玮)

【免责声明】:

1、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如无意中侵犯了某个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删除。

3、本网站郑重提醒访问者:请在转载、上载或者下载有关作品时务必尊重该作品的版权、著作权;如果您发现有您未署名的作品,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加上您的署名或作相关处理。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