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朔州团市委启动2019年‘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为全市11名贫困家庭大学生每人资助5000元,助他们共圆大学梦。”8月17日,记者从朔州团市委了解到,朔州市希望工程自1992年5月开始实施,28年来,得到了朔州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成果和综合效益。其中,“希望工程圆梦大学”活动从2005年启动至今,已坚持了15年,在社会各界爱心企业、慈善组织的鼎力支持下,累计募集助学金765.5万元,帮助2200多名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希望工程圆梦大学”已经成为朔州共青团的一项重要品牌工作。
衔接教育扶贫 促青少年成长
为全面实施朔州青年服务乡村振兴“双争双兴”工程和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四项行动”,推动希望工程整体衔接朔州教育扶贫工作。从2005年起,朔州团市委就实施了“青力扶贫、联创梦想”青联委员走基层活动,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50多次,结对扶持贫困家庭青少年1000余人。
一直以来,朔州团市委大力倡导和积极推进捐资助学活动,28年吸纳各类社会捐款近800万元,援建希望小学14所,为贫困地区的乡村小学和希望小学配备的价值30多万元电教设施、希望书库等。
另外,通过共青团山西省委的努力,争取共青团中央的支持,取得了北京理工大学支教团5个批次30多名教师来朔州支教。同时,还争取到省希望工程资源,在2011年12月成功举办了希望小学教师培训班,先后培训14个朔州偏远山村的52名校长及教师骨干。
为了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推广古诗文经典诵读,朔州在全市30多所农村中小学开展了希望工程微课堂。实施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推动“七彩小屋”建设,全市20多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定点帮扶城乡小学,常态化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爱心管护志愿服务。
与此同时,开展“同在蓝天下”城乡儿童手拉手活动,推动市区中小学与偏远农村学校广泛交流。从2017年开始,连续3年组织开展公益夏令营活动,朔城区南磨石村小学、南关小学近300名学生先后走进图书馆、博物馆、大型企业和大中专院校拓展学习,促进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
探索新模式 引领新风尚
朔州团市委把希望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以及“朔州好青年”“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评选活动,推动希望工程成为朔州市精神文明创建的一张靓丽名片。
鼓励青年企业家捐资助学、反哺社会,培育了一大批关心教育、关注社会的爱心企业家和爱心人士。广泛开展“一元捐”微公益行动,引导青少年在实践中从小养成社会公德意识。
2012年4月24日,朔州团市委、市希望工程办公室与朔州鑫港汽车装饰城三家联合发起 “清洗一辆车,捐献一元钱”爱心助学活动。每一位顾客消费一元,就意味着向希望工程捐款一元,并能救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当时,朔州团市委以纪念建团90周年为契机,引导广大爱心人士继续深化爱心助学活动,希望社会各爱心企业及广大市民积极参加,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关心青少年成长成才。
2014年1月,朔城区第十小学在朔城团区委的指导下,举办了“希望工程一元捐”公益助学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关注希望工程,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活动中,该校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呼吁全体师生节省微不足道的一元,用集体的力量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献出一份力所能及的爱与关怀。该校还组织开展了 “一张纸,一份爱”志愿公益活动,全校1400余名师生共捐出1080本废旧书籍和200多公斤废旧纸张。该校还呼吁全校师生捐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废弃的报纸、办公用纸、书本、箱板纸、杂志等物品,通过回收公司或其他方式进行折成现金,定期汇至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账户,用以改善农民工子女较聚集学校和希望小学的教学条件,帮助贫困、特殊青少年群体完成学业或进行重大疾病的救助。
朔州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积极适应新时代青年发展需要和公益事业发展规律,按照希望工程改革要求,积极探索 “坚持党的领导,关注社会需求,发挥团组织优势,动员青年积极参与”的公益事业模式,探索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路径,发掘加大公益慈善服务供给的新方法。同时,在青年道德引领、价值观培育上释放更大能量,继续倡导公民互助,弘扬志愿精神,让公益习惯逐渐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