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山阴县坚持在可耕土地上做文章,持续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模式,让曾经入不敷出的盐碱地变成了增收致富的“金土地”。
在山阴农牧场设施农业示范园大棚种植基地,在这儿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西红柿长势非常不错,但是在地面上我们可以看到有这样厚厚的盐碱,那这样的环境下是如何保证它的苗情和产量的呢?
山阴农牧场设施农业示范园大棚种植基地负责人王海生说:“这得益于我们好的品种和独特的种植方式,首先我们选择的这个品种是非常抗盐碱,高产的;第二我们独特的种植方式得益于山阴当地丰富的资源,我们借助当地的炉渣和一定比例的沙子,加上牛粪复配形成一个基质槽,把西红柿种植在这个基质槽内,达到西红柿生长所需要的一些特定的环境。”
在山阴农牧场设施农业示范园大棚种植基地的一片深度盐碱地上,一度寸草难生,经过新型种植技术改良后,种出的各类果蔬圆润饱满,吸引了周边客商慕名前来。
山阴农牧场设施农业示范园大棚种植基地负责人王海生说道:“我们这个棚的西红柿是我9月9号定植的,到现在3个月的时间,马上到了盛果期,再有十天半月就逐渐能达到采摘上市的标准,每亩地实际产量能达到8000到10000斤,我们终端零售价格10块钱左右,一亩地的经济效益能达到10万元。”
昔日的盐碱地,如今变成流金淌银的“金土地”。在新技术的加持下,不仅唤醒了“沉睡”的耕地资源,还不断开发出新品种,产品质量也有所提高。
山阴农牧场设施农业示范园大棚种植基地负责人王海生说:“这个西葫芦品种有几个特性,第一抗盐碱,第二抗低温,第三产量极高,这个西葫芦在生长过程当中,一般情况下会旺棵子不结果,而我们把西葫芦种植在盐碱地上,通过盐碱地对作物根系控制要它达到了高产高效。”
下一步,基地将持续做好盐碱地基质栽培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山阴县现代设施农业提质增效、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山阴农牧场设施农业示范园大棚种植基地负责人王海生说道:“我们新建的两栋育苗温室以独特的抗盐碱、耐寒适合我们山阴周边地区气候特征的种植品种为主,更好地服务周边农户,每年育秧苗1000万株,我们想通过从种苗源头到新技术推广,然后到订单回收,打造一个全产业链的体系。”
记者:张智宙 马富瑞 山阴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