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简史

来源:朔州地域文化 作者:高海 发布时间:2023-09-01 11:00 0

引子

朔州市于1989年元月一日正式建立,初为二区(朔城、平鲁)、一县(山阴),后又于1993年7月10日增怀仁、应县、右玉三县,成为二区四县。全市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3′29″~113°33′51″,北纬39°05′07″~40°17′53″,海拔高度在1003~2148米之间,相对高差1145米,东西宽144.33公里,南北长133公里,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市政府所在地东距北京502公里,南距太原220公里,北距大同129公里。

朔州市尽管是新建的,但它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座历史名城,其地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西南端,处于内外长城之间。朔州旧志云:朔州遥控长城,外连大漠,背居延而面燕京,右偏关而左雁门,南峙宁武,居三关之中。襟山带水,四塞为固,古墩野戍,回环盘护,固西北一大扼塞也。正如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所谓:“西距洪河,北临广漠,壮雁门之藩卫,为云中之唇齿,屹然北峙,全晋之巨防也。”朔州确系三晋门户,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地下宝藏,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成为一座光辉灿烂而又驰名中外的新兴能源城市。这座新兴的能源城市,是怎样由古马邑、古朔州演变过来的,许多人很想熟知。特别是对秦马邑、唐马邑、今马邑的区别,古朔州和今朔州的不同,马邑和朔州的关系,朔平府和朔州的关系以及平虏与平鲁、应州与金城、河阴与山阴、右卫与右玉的关系、怀仁的由来等问题,人们尽管经常谈论,但很难确认和说准。更加历朝以来朔之为县、为州、为郡、为府、为道、为军、为卫等,有即其地而改其名者,有仍其名而迁其地者,徙割既殊,称名亦异,闻见莫据,徵信实难。然郡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现据已知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尽量探古溯源,将其历史沿革情况和人们所谈论的众多疑难问题,粗浅地加以诠释。

史前时代

朔州市地处大同盆地西南端。据《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介绍,大同盆地是一个大型的山间构造断陷盆地,它形成在中新世(2500万年前至1200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考古学家卫奇、张畅耕、解廷琦证实,大约二、三百万年以前,人类在地球上还处于孕育时期,当时的大同盆地是一片碧波荡漾的内陆湖。那时候,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野马、披毛犀、大角鹿在这里追逐奔驰,多刺鱼、鲤鱼在湖中自由嬉戏。在湖边山区是茂盛的森林,森林间隙是绿茵茵的草地。大约到了约十万年前,生活在今阳高县许家窑附近的“许家窑”人,因大同湖水位猛烈上涨,许家窑人的住地被湖水淹没了,他们不得不逃往别处谋生。后来湖水沉积物就慢慢地把许家窑人遗留下的家当覆盖起来,气候也变得干冷。从沉积物的分布来看,大同湖在大同盆地中曾经有过多次变化,这与地壳运动造成的湖盆升降以及气候变迁有关。到了大约数万年前,大同湖底的下沉似乎已经减弱,这个内陆湖最后在今河北省阳原县东端的石匣口被切割开,湖水泄尽,湖底露出水面,盆地出现了,桑干河从中蜿蜒流过。许家窑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后,到哪里去了呢?考古工作者在朔城区峙峪村北黑驼山东麓,发现了“峙峪人”。这很可能是“许家窑人”的后代,也是迄今所知朔州最早的人类。经考证,峙峪人生活在距今28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当时这里的山上森林茂密,丘陵灌木丛生,附近地肥水足,地上植物丰富,动物很多,河中游鱼万千。在这样的环境里,峙峪人主要靠猎取野马为生,所以被科学家称为“黑驼山下猎马人”。峙峪遗址中出土的石器细小、精致,已具有原始细石器的面貌,在出土物中除发现一块人类枕骨和细小石器外,还发现一枚石镞,这说明峙峪人发明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弓箭。还发现了磨制的钻孔装饰品以及兽骨片上刻有清晰的直道,作为表示数量的符号,可见峙峪人不但有了数量的概念,而且有了艺术的雏形。

考古学家认为细小石器的代表遗址是周口店第1地点的北京人遗址和山西朔州的峙峪遗址,称为“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或称“北京人文化~峙峪人文化”。山西阳高的许家窑文化是北京人文化向峙峪人文化的过渡环节,对发展细小石器文化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峙峪文化是华北地区典型的细石器文化的直接先导。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朔州各区县都有发现,比较突出的有怀仁鹅毛口文化遗址。此遗址是在我国华北地区首次发现的一处大型的石器制造场。它是1963年发现的,与内蒙古大窑、广东的西樵山,合称我国古代史前时期三大石器制造场,属新石器制造场遗址。据考证,那时的“鹅毛口人”刚进入新石器时代,已经从事农业生产并驯养家畜,是母系氏族社会了,距今近万年。196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应县边耀新石器文化遗址,地表遗物相当丰富,有磨制石斧,有以夹灰陶为主、泥沙灰陶为次的素面陶片,还有少量泥质黑陶,偶尔还有红陶等。另外,在朔城区小平易乡赵家口村南,窑子头乡丰裕村东南和神头乡司马泊一带发现了石斧、石铲、石环和有绳纹、几何纹的陶片;在平鲁区的西水界、向阳堡、平鲁城和山阴县的岱岳镇等地,也发现了骨具、彩陶等仰韶文化遗址。在右玉县的牛心乡消息屯村西,破虎堡乡庄窝村东梁也发现有新石器时代遗址。经考证,早在6000多年前,朔州一带就有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点。

·

朔州旧志记载,“唐尧都平阳(今临汾),分天下为九州,地属冀,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地在冀北,因名朔幽”,“虞舜都蒲坂(永济西蒲州老城),肇十有二州,置牧,命禹治水始冀,以冀广,析为并、幽、营三州,地介并幽”,“夏禹都安邑(今安邑县),复并天下为九州,地仍属冀”,“商汤都亳,因夏九州,封同姓于代,地在代西,属冀”。现在,史学界认为九州之说是地理概念,并非行政区划,也无可信的依据,它是战国以后学者们的一种设想,所以,我们只可参考。《史记》有黄帝“北逐荤粥(薰鬻)”之说,《墨子》有尧“北教乎八狄”的记载,说明早在古史传说的炎黄尧舜时代,北方民族便与华夏民族接触了。夏、商时代,朔州这一带亦一直是北方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夏朝时期,这里活动的北方民族仍称薰鬻;商朝时期,这里活动的北方民族称土方(雁北和忻州地区北部)。

西周

西周时期在这里活动的北方民族称猃狁或戎狄。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土封侯”制,谓之“分邦建国”。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许多诸侯,各建邦国。晋国是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建都于唐(今翼城),后改国号晋。朔地是晋国的北部,这里是戎狄民族游牧活动的地方。

春秋

春秋时期,在大国争霸过程中,晋文公曾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晋国衰弱了。到了晋悼公时,采纳了魏绛的主张,悼公使“魏绛盟诸戎”,由他主持和戎,北上与诸戎结盟,诸戎即主要分布在朔州、大同及其以北的地方。和戎的结果,一方面促进了“悼公复霸”的伟业,兼并了部分游牧于山西北部的戎狄部落;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原民族的农耕文化与北方戎狄民族游牧文化的融合。

战国

战国时期,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史称“三家分晋”,即“三晋”之源)。山西北部归赵国统治。起初,这里为代国(今河北蔚县附近及雁北地区),后并入赵地。据《史记·赵世家》载,赵襄子北登夏屋(夏屋山亦名草垛山,在代县东北山阴县界)使宰人操铜枓击杀代王,遂兴兵平代地。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实际上是进行的一次军事文化和服饰文化的变革,通过变革,赵国军事实力增强。《史记·匈奴传》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呼和浩特北20里)下,至高阙(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可见,“胡服骑射”的成效之一就在于彻底击败了三胡(林胡、楼烦和东胡)势力,把夺得的地盘置为雁门、云中、代郡,大大扩展了赵国的版图。雁门郡原来主要为楼烦民族活动的地区,今朔州大地当时便属于雁门郡,治所可能在今右玉县(《山西通志·地理志》)。从近20多年来发掘的3500多座古墓看,尤其是通过对众多战国古墓的考证可知,战国时期,今朔城区已是一处聚落点。赵孝成王元年(前265),赵之名将李牧“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在此训练了一支包括1399多乘兵车、13000匹精骑、5万名善战的战士和10万名射手的军队,曾一举歼灭匈奴10万余骑,使匈奴单于远逃漠北。以后十多年,匈奴不敢进入赵国边境。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废分封,立郡县,实行地方两级行政机构。全国设36郡,后增至40郡。朔州地属雁门郡和代郡。据《山西通志·地理志》介绍,代郡治代(河北蔚县),在今朔州地区只辖班氏(怀仁县马辛庄乡附近,古称去留城)一县。雁门郡治善无(今右玉旧城关),辖善无、马邑、平城(大同)三县。经考证,尚有楼烦(朔城区梵王寺村西面)一县。关于秦筑城邑之事,据史籍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并动用兵民筑长城,以备匈奴,在朔州境内筑城养马,所筑之城名马邑(今朔城区包括古城在内)。据《十三州志》载:“马邑,昔秦人筑城于武州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矣。有马驰走其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蹄迹筑城,城乃不崩,遂名之为马邑,其故城今朔州也。”《清一统志》载:“今朔州城外西北隅有古城,即古马邑城。”关于古马邑城故地之说,当古城发掘中发现今朔城区古城为北齐所筑时,便有人怀疑甚至否定朔州城是秦马邑所在地,但考古学家们从地层和古墓发掘中,又进一步证实了今朔城区是古马邑所在地。因为在城内2~5米深的文化层中,有丰富的秦汉至元的大量遗物,没有一座古墓,而在城四周则密集地分布着战国以后的古墓。

西汉

刘邦建西汉,都长安,对地方的行政制度,采用“郡国并行制”,把以长安为中心的旧秦国及附近地区划分为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度,对旧燕、赵、齐、魏、楚等地区,采用了分封制,建立九个诸侯王国。在诸侯王国和郡之下,仍设县。据《山西通志·地理志》介绍,朔州地属雁门郡和代郡。雁门郡治善无(今右玉),辖14县,在今朔州境内的有善无、沃阳(右玉县北)、中陵(右玉威远西南8里)、马邑(朔城区)、剧阳(应县西北,据考古学家证实,在今怀仁日中城)、汪陶(山阴城东)、阴馆(朔城区夏关城)、楼烦(朔城区南部,考古学家证实,在今梵王寺村西)、繁畤(应县城东,考古学家证实,在张寨村北)、埒(应县西南)。代郡治代(河北蔚县),在今朔州地区只辖班氏县(今怀仁马辛庄附近,古称去留城)。另外,据《辽史》和(明)《大同府志》、(清)《云中郡志》载:怀仁县,本汉之沙南县。此说实可疑,也很难考证其原委。汉武帝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监察区),雁门郡和代郡属并州刺史监察。西汉初年,刘邦以太原郡、雁门郡31县为韩王信封地(韩国),鉴于韩国地广兵多,为防范其叛乱,抵御匈奴入侵,使韩王信都晋阳。信上书曰:“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刘邦应允。韩王信遂都马邑,缮城掘堑为固守计。当年秋,匈奴攻马邑,信派使者欲与匈奴和解,高祖疑信有二心,下诏谴责,信恐诛,叛降匈奴。公元前200年冬,刘邦亲率32万大军与匈奴大战,被匈奴40万精骑围困于平城东北的白登山七日七夜。后来,刘邦用陈平秘计才得以解围。汉高祖十年(前197)八月,赵相国陈豨在代地叛乱。高祖十年(前195)十月,周勃从太原进军,在马邑与陈豨的军队大战,因久攻不下,故破城之后,血洗马邑城。接着在当城(河北怀安西)杀死陈豨,平定了云中、雁门、代郡。此后,汉被迫采取“和亲”政策,长期与匈奴“和亲”,并以云中、雁门、代郡53县为代王国封地,先后派其兄刘喜和子刘如意、刘恒镇守。汉武帝时,拟设伏兵袭击匈奴的“马邑之谋”,即以马邑豪聂壹(张辽先祖)诈降匈奴,终因军机泄漏而流产。由此揭开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破匈奴的战事,匈奴被迫远遁漠北,西汉打开了通往西域的要道。

王莽改制时,改变了郡县的划分和名称,一些地名连改数次,有的主管官吏也弄不清辖区应叫什么名称。当时将雁门郡改为填狄郡,属县善无改为阴馆,繁畤改为当要,剧阳改为善阳,埒县改为填狄亭,马邑改为章昭,中陵改为遮害,阴馆改为富代,班氏改为班副。王莽改制更加激化了阶级矛盾,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铜马农民大起义。安定(宁夏固原县)人卢芳联合匈奴,在九原(内蒙五原)建都,割据一方,占有五原(甘肃盐池县)、朔方(内蒙杭锦旗北)、云中(托克托县)、定襄(和林格尔)、雁门(右玉旧城)五郡之地。

东汉

东汉初,卢芳投降汉朝,雁门等五郡之地又归汉朝,光武帝又将王莽更改过的郡县名称恢复过来。建武二十七年(51),定襄郡治所由今内蒙和林格尔西南部移治善无(今右玉旧城),省沃阳县,另将善无、中陵二县划入定襄郡,雁门郡治所由原来的善无迁到阴馆(朔城区夏关城),朔州地属定襄郡、代郡和雁门郡,三郡均受并州刺史监察。定襄郡的属县有:善无、桐过(内蒙清水河西)、武成(清水河北)、骆(清水河南)、中陵(右玉威远西南8里)。雁门郡的属县有:阴馆、繁畤、楼烦、武州、汪陶、剧阳、崞(浑源县西北“古城洼”)、平城、埒、马邑、卤城(西汉属代郡)、广武(西汉属太原郡)、原平(西汉属太原郡)。代郡的属县,在今朔州地区仍只有班氏一县。建武二十二年(46),匈奴贵族发生了争夺单于继承权的斗争,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失败后逐步西迁,南匈奴入驻今内蒙中南部和陕北、晋北、冀北地区,与汉民族交错杂居,朔州地区便成为匈奴民族和汉民族交往、交流的集中场所。东汉末年,战祸频繁,中原大乱,朔州地区因受外族乌桓、鲜卑、羌人骚扰,故郡县完全荒废。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始集塞下荒地设立新兴郡,治所九原(今忻州市),朔州地属新兴郡。《三国志》载:汉献帝建安二十年“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县领其民,合以为新兴郡”

三国

赤壁之战后,曹操知道自己一时还无力统一全国,就回到北方,在略事休整之后,进兵关中,打败韩遂和马超,又进攻汉中,迫使张鲁投降,统一了北方。此时,孙权巩固了长江下游地区,刘备占据了荆州,后又占益州,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曹操病死,太子曹丕袭位,废献帝改国号为魏,自立为帝(魏文帝),建都洛阳。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将雁门郡治从阴馆又徙到了广武(代县境),过去荒废之郡县渐有恢复,基本上沿用汉朝的政治制度。其时,朔州均属魏地。雁门郡辖7县,在今朔州境有汪陶、繁畤、阴馆、楼烦。新兴郡(忻州)辖6县,在今朔州境只有马邑1县。

西晋

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后,认为魏之灭亡,是由于无宗室以为藩辅之故,就采取落后的政治制度,恢复了封王和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之制,共封同姓王57国,公、侯、伯、子、男五百余国,很快导致了“八王之乱”和各族人民大起义。所以,西晋政权为时很短。西晋初年,朔州北部为鲜卑族领地,南部为雁门郡。郡治仍在广武,其属县有:广武、崞、汪陶、平城(代县东)、葰人(繁代堡)、繁畤、原平、马邑。西晋末年,刘琨出任并州刺史入据晋阳后,其西、南有刘渊汉国,东有石勒,北有拓跋鲜卑,面对四境强敌虎视而力不足以抗击的险恶形势,刘琨为摆脱困境,采取了联结拓跋、集中对付刘渊的战略方针。永嘉四年(310),晋怀帝封拓跋猗卢为“大单于”,以代郡封其为“代公”,猗卢以“封邑去国悬远,民不相接”为由,迫使晋室将当时雁门郡所辖陉岭(句注山或雁门山)以北的楼烦、马邑、阴馆、繁畤、崞等五县居民徙到雁门关以南,雁门关以北之地划归拓跋部。猗卢“乃徙十万家以充之”,故迁来这里的鲜卑族约50万人。猗卢进驻马邑后,于永嘉六年(312)在黄瓜堆筑新平城。晋人称为小平城,派长子六修镇守。《魏书》载:拓跋猗卢六年“城盛乐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以为南都。帝登平城西山,观望地势,乃更南百里,于㶟水之阳,黄瓜堆筑新平城,晋人谓之小平城,使长子六修镇之,统领南部。”关于新平城或小平城问题,北魏地理学名著《水经注》提及日没(山阴永静城,又名黄昏城,黄花城)、日中(怀仁日中城)、早起(亦曰食时城,怀仁安宿疃村东)三城。此三城互相比邻,距离相当。其中日中城最大,且有皇城,日没、早起两城相对较小,应是日中城的犄城,而日中城亦确在“㶟水之阳黄瓜堆”,它与平城西山之距离仅百里之遥。考古证实猗卢的新平城确是日中城,确是在汉剧阳城的基址上扩建的。不久猗卢又被晋封为“代王”,在此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代国政权,拓跋部由此逐步发迹起来。

北魏

西晋灭亡后的十六国战乱时期,代国为氐族所建的前秦苻坚所灭,肥水之战苻坚溃败后,前秦瓦解,朔州地又被鲜卑慕容氏所建的后燕占据。拓跋珪乘机于公元386年复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后魏、拓跋魏、元魏。北魏参合陂(今内蒙古丰镇、兴和间)大战后,打败了后燕,由和林格尔迁都平城(大同),正式建立了以大同为都城的强大封建王朝。其京畿范围是:“东至代郡(河北蔚县),西及善无(右玉城),南极阴馆(朔城区夏关城),北尽参合(阳高东北)”,朔州地属京畿或京郊,为北魏王朝的腹心之地。

北魏于首都平城所设之州称司州,由司隶校尉管辖,统辖京城周围郡县。其时,在今朔州境内的郡县先后有:善无郡,治善无(右玉城),领善无、沃阳(右玉城北)二县;平齐郡,治平齐(阴馆故城之西),领怀宁(朔城区东北)、归安(朔城区东)二县;繁畤郡,治繁畤(应县张寨村北,东魏天平二年侨置郡、县于秀容郡界),领繁、崞山(浑源西)二县;神武郡,领尖山、殊颓二县,治尖山(今朔城区神武村);桑干郡,治桑干(在今朔城区神头镇西影寺村)。孝昌中废。南北朝时期,政区都是州、郡、县三个级别,可是州、郡数目大大超过两汉。究其原因,一是侨置州郡县之故,然更主要的是出于政区析置的伪滥,时有人讽刺说:“十室之邑,亦立州名;三家之村,虚张郡号。”北魏在平城建都长达97年,历经六帝七世,统治阶级除将都城平城修建得如花似锦,并开凿云冈石窟外,也很重视京畿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为了解决劳力不足的问题,北魏统治者向京畿内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早在迁都平城前的登国六年(391)十二月,一次迁到马邑的降民就达3000余家。拓跋珪称帝时期,迁入畿内的人口约156万左右,这些移民和当地人民共同发展了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朔州地区也就很快从原来的荒废之地,变成了当时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了拱卫京都,构筑军事防线,太武帝于平城北、阴山南,自西而东设置了沃野、怀朔等六个军事重镇。太平真君七年(446)六月,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北魏长城),东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即现在的北京居庸关向南至灵丘,再向西经平型、北楼、雁门、宁武、偏关而达河曲县,环绕平城西、南两面。所以说,内长城是北魏时开始修建的。北魏统治阶级为了巡游享乐,很看重马邑源(桑干河源)的山秀水美。拓跋珪父子在二十多年间,曾三次幸马邑,观㶟源。据《魏书·帝纪》记载:天兴三年(400)五月,拓跋珪西幸马邑观㶟源。泰常三年(418)四月,拓跋嗣车驾南幸雁门,五月观鱼于㶟水。泰常八年(423)八月,拓跋嗣幸马邑,观㶟源。㶟源在今朔城区神头镇,背靠洪涛山,它是由桑干河源的金龙池、黄道泉、玉龙泉、五花泉、三泉湾、七星海、戏龙湾、小蒲泉、莲花泉等十多个泉组和万泉滩的百余个涌泉组成的,风景非常秀美。统治阶级看中这里,便在这附近修建新宫城。于是从天赐三年(406)六月,在㶟南(朔城区西影寺村)筑南平城,又在南平城附近筑㶟南宫,“帝(拓跋珪)发八部五百里内男丁筑㶟南宫,门阙高十余丈,引沟穿池,广苑囿,规立外城,方二十里,分置市里,经途洞达,三十日罢。”(《魏书》卷2)所以,新建的㶟南平城和南宫都是相当雄伟壮丽的建筑。遗憾的是“三十日罢”,很可能是未竣工便停建了。公元439年前后,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据《魏书·地形志》记载,平城改为恒州,原司州所辖郡县,归恒州所辖,今朔州地当然亦归恒州所辖,只不过郡县仍很混乱。北魏末年,因迁都洛阳,北部边镇防务不大重视,再加上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终于在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四月,爆发了六镇(武川、抚冥、怀朔、怀荒、柔玄、御夷,依次为今内蒙武川、四子王旗、固阳、河北省张北县、内蒙海流图、河北省赤城县)起义,进而又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大起义。后来各族人民的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在这次起义的打击下,北魏政权亦很快分崩离析,时隔六年,便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魏分为东魏、西魏后,朔州地归东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朔州地归北齐。

东魏时期,一直是高欢执政,公元550年,高欢病死,其子高洋废东魏孝静帝自立为帝,国号齐,史称北齐,亦称高齐。北齐建立后,于天保元年(550),改恒州为北恒州,仍辖原恒州郡县。

天保六年(555)迁原在内蒙和林格尔的朔州于新城(今朔城区南梵王寺村北,考古学家已经证实),正式以今朔州之地始置朔州,为区别东魏侨置朔州,称北朔州。天保八年(557),北朔州徙治马邑,从此,马邑城为北朔州治,马邑始称朔州。为了防御突厥、柔然,天保年间,发夫180万人筑长城,前后共筑1000余公里。据考古发掘证实,北齐迁朔州于马邑后,将北朔州州城在原马邑旧城址基础上,进一步大规模地修建,现在朔城区的西、北古城城墙即是北齐时之建筑物,城周九里十三步。武成帝太宁中在北朔州置北道行台,所辖郡县有:广安郡,治招远,领招远县(州郡县治所皆在原马邑,今朔城区),广宁郡(改桑干郡为广宁郡),长宁郡,齐德郡,改神武郡为太平郡。《读史方舆纪要》大同府朔州:“神武城,在州东南,后魏置神武郡于桑干水上,领尖山、树颓二县,后齐改郡曰太平。”北齐存在的27年间(550~577),北朔州成为北齐之重镇,当高氏集团的陪都晋阳和首都邺城相继失陷,北齐将要灭亡之际,北朔州依然在顽强地抗击北周。

北周

北周取代西魏后,建德六年(577),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统一了中国北部,升北朔州为朔州总管府(地方军事机构),且“置宫及六府官”。在北周存在的24年间,朔州总管府成为北周屯戍设防的重镇,直至北周为隋取而代之。据《北周地理志》介绍,北朔州升为朔州总管府,仍治马邑城。下辖广安郡,治招远(原马邑城),长宁郡,治长宁(朔州境),广安郡领招远、神武(有说在神池东北,考古证实,神池东北无任何遗迹,朔城区东南之神武村遗迹尚存)等四县(另二县不在朔州境)。长宁郡领长宁等二县(另一县不在朔州境)。据《山西通志·地理志》介绍:“按,《北周·地理志》未载应州,历代地理志、地方志,亦谓应州始建于唐末。然《北史·唐家传》载其子唐陵‘位大都督应州刺史’,《北史·张煚传》谓其父张羡‘历应州刺史’,《北史·李景传》称其父李超为‘应、戎二州刺史’,据此,在西魏、北齐、北周时置有应州,则无疑,应州所辖不详,其治所在今应县。”据史实推测,唐末以前之应州,很可能是误载,或者是其他地方之应州。

杨坚于公元581年二月废周静帝建隋,并于开皇九年(589)灭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除了确立中央三省(内史、门下、尚书)六部(吏、礼、兵、刑、民、工)制外,地方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吏部任免,并逐步裁减郡县数目,把州、郡、县三级制逐步改为州(郡)、县两级制。隋初,朔州总管府辖二郡三县,广安郡领招远、神武(朔城区神武村。《读史方舆纪要》“隋改尖山曰神武,属朔州”)二县,长宁郡领长宁(朔县境)一县。大业元年(605)废朔州总管府。大业二年改朔州置代郡。大业三年(607)又改为马邑郡,治鄯阳(改招远为鄯阳),辖鄯阳、神武、云内(大同西)、开阳(开皇十九年改长宁为开阳)。其时,马邑郡之境域,南起宁武,北至丰镇,西起五寨、偏关,东至蔚州,恒安镇(大同)也隶属于马邑郡之云内县。据《辽史》载:怀仁县“大业二年置大利县,属云州,改属定襄郡。”《山西通志·地理志》载:“定襄郡治定襄,辖大利(怀仁大利故城)。”怀仁境内是否设过大利县,实可疑也,据考证,大利县在今内蒙原定襄附近。

马邑郡是当时隋朝防御突厥侵扰的边陲重地,炀帝大业三年,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大同北),一旬而罢。大业十二年(615)八月,杨广巡游塞北,突厥得悉,率军10万攻入塞内,杨广被迫退到雁门,待各地援军到来后,杨广才得以解围而去。隋朝末年,杨广的暴政导致了农民大起义。其时,马邑郡的土豪刘武周也结交了杨伏念、苑君璋、张万岁等豪杰,暗暗准备起义。大业十三年(617)初春的一天,马邑郡太守王仁恭照例升堂办事,刘武周假作上前行礼,张万岁猛然从后面杀死了王仁恭。刘武周以王仁恭头示众,一面开仓济民,一面又派人和北方的突厥联合。雁门守将派军来攻,被刘军打败,雁门人民杀死守将响应。紧接着刘军破楼烦(宁武西南),进据汾阳宫(宁武西南60里管涔山上,为炀帝十所行宫之一,极其豪华),大大扩展了地盘后,返回马邑,自称皇帝,定年号为天兴,设立官职,建立政权。皇宫即在今朔城区一中西北部附近,据北关老者介绍,一中西校墙外的大土堆,人称万岁山,即刘武周的万岁山,西校墙内尚有御井遗迹。不久,上谷(河北易县)宋金刚率军四千来投,刘武周便派宋与尉迟恭率军两万南下,与李唐争天下,后来被唐军打败。

隋太原留守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不战而据长安”,公元618年五月建唐后,逐步削平割据势力,镇压了农民起义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唐代的大部时间是州、县两级制。贞观初分全国为十道(初为监察区),历久成为道统州(府),州(府)统县的三级制。取消郡级机构后,马邑郡改为朔州,属河东道管辖。现今朔城区的崇福寺,便是唐高宗麟德二年(665)修建的,相传是尉迟恭监工建造(实际上麟德二年尉迟恭已去世),当时称大寺庙,原建筑已不复存在,今崇福寺弥陀殿、观音殿为金代建筑,其余为明代建筑。唐代在边境一带设置节度经略使(起初,只管军政),朔州地属河东节度使管辖,在朔州地设置有:大同军(唐初置,后易名大武军、神武军、平狄军,后又改为大同军。故治在今朔城区马邑村。乾符三年,徙大同军治云中,辽重熙十三年废大同军)、静边军(天宝四年,河东节度使王忠嗣筑城,即今右玉城)。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又置马邑县,《元和郡县志》称:“开元五年分鄯阳县于州东三十里大同军城内置马邑县。”这便是唐马邑的兴建,从此,马邑和朔州便不是同一地点了。以后提到的马邑县多指唐马邑。玄宗天宝元年(742)朔州又改为马邑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又改为朔州,治所鄯阳,属县有鄯阳、马邑二县。截至唐肃宗乾元元年,“郡”作为我国政区的名称,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唐代在今平鲁地区设置保大栅,会昌中年为回鹘降人所居。唐朝末年,又雁门山、龙首山南北相呼应而起名,设置应州(今应县东10里)。据《资治通鉴》载:晋王分云州置应州。据旧《应州志》载:“唐置金城县,以县升应州,以龙首、雁门二山南北呼应,故名。内附金城县,外领浑源、河阴二县……”据《云中郡志》载:应州城“唐天宝初节度使王忠嗣创建,李克用父子世居之。至乾符间,克用父为大同节度使,因古城废塌移筑于天王村,距旧城八里余”。李国昌因应州故城废坏,移筑县城于应县天王村南,命为金凤城,设金城县治,即今应县城。其时之应州,辖金城、浑源、河阴(山阴)三县。唐朝末年,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由于唐王朝和沙陀贵族的联合镇压以及朱温的叛变,虽然失败了,但是唐王朝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终于在公元907年哀帝禅位于朱温,国号梁,史称后梁,始开五代之局面。

五代

五代初,以太原为根据地的晋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占据山西中、北部,与后梁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同光元年(923)李存勖称帝,建后唐,灭后梁。设在内蒙金河县的振武军被契丹占领,徙治于朔州。朔州置振武军后,马邑亦置兴唐军。李嗣源生于应州,因此,于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在应州置彰国军。同年,于兴唐军置寰州,治所寰清县(兴唐军、寰州、寰清县均在朔城区西影寺村东)。后唐清泰三年(936)叛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拜契丹耶律德光为父,借契丹兵灭后唐,称帝,建后晋。以契丹有助援之功,遂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朔州、寰州、应州均在其中。一直到宋末,朔州地基本上归辽、金统治。

石敬瑭将朔、应等州割给契丹后,遭到朝野上下的谴责,十六州军民亦想回归朝廷。辽太宗会同四年(941)六月,辽振武军节度副使赵崇赶走节度使耶律画里,以朔州附后晋。辽太宗令宣徽使袅古只带兵围攻朔州城。七月,后晋使臣到辽,袅古只遣其到朔州城下,劝令投降,赵崇不听,也不纳使臣,奋力坚守。袅古只急于攻城,将后晋之贡品奖给将士,城仍未破,袅古只战死。十二月,辽兵攻破朔州,为了报仇,把朔州青壮年男子全部杀死,并以“叛”民上等户三十户,作为袅古只的家奴。据《辽史·地理志》和《辽史·兵卫志》记载,辽代全国设置五个道。这五个道分别是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南京道、西京道。其中西京道设在大同,下辖大同府,大同府领七县二州。其中只有怀仁县(辽设怀仁,以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与晋王李克用相会于云州东城,易袍马约为兄弟,有怀想仁人之语,故名怀仁)和云中县西部(今右玉县)在今朔州地。西京道所辖的州分为两个级别,有县级州,有节度州。节度州与府为同一级别。其时的应州和朔州即为节度州。应州彰国军,治金城,统金城、浑源、河阴(山阴)三县。朔州顺义军,治鄯阳(今朔城区),统三县一州:鄯阳、马邑、宁远(五寨东北朔城区西80里);武州宣威军,治神武(五寨县大武州村),领神武一县。辽国在我国北方称雄210多年,实际上对我国北部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贡献相当之大。特别是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均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双方均致力于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当时,朔州的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从朔城区和怀仁的考古发掘和瓷窑遗址证明,其釉花碗、碟和刻花瓷罐等生产技术是相当不错的,特别是黑釉瓷鸡腿瓶,制作非常精致,一直沿用到近代。当时,辽代的建筑艺术,也有了相当高的水平,现存全国最古最大的木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便是在辽道宗清宁二年(1056),由田和尚奉敕募建的。此建筑宏伟壮丽,艺术精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真可谓“峻极神工”、“天下奇观”。当时的朔州,地处宋、辽双方通商交往的要路。于是辽于开泰三年(1014),专门设置转运使,负责与北宋的贸易、税收等工作。北宋在雄州(河北雄县)、霸州(河北霸县)等地,辽在朔州、新城(朔城区南)等地,分别设置榷场,进行贸易往来。北宋输出茶、瓷器、漆器、药、缯帛、书籍等;辽则输出羊、马、骆驼、盐、皮毛等。北宋虽然禁止铜钱外流,但辽自中期以后,却通用宋钱,可见双方经济往来之频繁。

辽统治中国北方200多年,九传至天祚帝,被金灭亡。

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废周建宋,史称北宋。传至太宗,灭掉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后,北部中国尚有辽国和西夏与之对峙,宋欲乘胜攻辽,结果在幽州(北京)高梁河战役中大败而还。雍熙三年(986),太宗发动第二次对辽战争。宋军兵分东、中、西三路,西路以潘美、杨业为正副将出兵雁门关,连克寰(马邑)、朔、应、云(大同)诸州。但东路军大败,宋太宗令潘、杨护送四州吏民退还,但辽大兵压境,由于潘美、王侁误事,杨业兵败陈家谷(朔城区南之阳方口),杨业连同其子延玉在内的百余人,全部壮烈而死,无一人生还。据《辽史·圣宗二》载:杨业“引兵南出朔州三十里,至狼牙村(今朔城区狼儿村),恶其名不进,左右固请,乃行。遇斜轸,伏四起,中流矢,坠马被擒。疮发不食,三日死。”雍熙北伐失败以后,辽兵南犯不断,宋朝君臣不思进取,只图苟且偷安。真宗时期依然如故,直至“澶渊之盟”后,宋辽关系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双方使者往来不断,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宋代的行政区划迭有变更,但基本上是路、州(府军)、县三级制,全国设十五路。宣和五年(1123)预置云中府路,治云中府(大同),统云中、武(五寨北大五州村)、应、朔、蔚(蔚县)、奉圣(新保安)、归化(呼市)、儒(永宁县)、妫(延庆县)等州,合称“山后九州”,为宋金联盟攻辽的预置版图。武、应、朔、蔚诸州一度归宋,宋在朔州置朔宁府(《文献通考·舆地考》朔州“宋宣和五年,契丹守将韩正以州来降,寻为金人所逐而取其地”)。后来因金人失约,旋为金人所取。未几,蒙古兴起,南宋宁宗时蒙古军取金云、朔等州。南宋理宗时,蒙古约宋灭金,悉有其地。终宋之世,关外诸州,旋得旋失,久未归属。

女真族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长期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北宋中后期,女真族的完颜部逐渐统一女真各部,为解除民族压迫,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并称帝建金。国势渐强后,金与北宋联合攻辽,宋宣和七年(1125),辽天祚帝于今应县西南60里处,为金将完颜洛索擒获,辽亡。辽国灭亡后,金军背盟分兵两路南下攻宋,西路军由粘罕率领,经云中攻太原,十二月,金兵至朔、武之境,朔州守将孙翊率军苦战,终因力量悬殊,孙翊战死,金军再南下攻取太原。两年后,终于在1127年,攻破宋都东京(开封),俘获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据《金史·地理志》记载,金灭北宋后,仍以大同为西京,改西京道为西京路,朔州地归西京路所辖。其时,西京路辖二府(大同府和德兴府)、七节镇州、八刺史州、三十九县。具体情况是:西京路设在大同,大同府辖七县三镇,其中只有怀仁县和安七疃镇(今怀仁安宿疃村)以及云中县西部(今右玉县)在今朔州地。西京路下辖的应州和朔州为节镇州,与府为同一级别。应州,彰国军节度使,治金城(今应县),属县有金城、山阴(辽时的河阴县,金大定七年更名为山阴县,以县城在复宿山之北得名,贞佑二年升为忠州)、浑源(贞佑二年升为浑源州)三县。朔州,顺义军节度使,治鄯阳(今朔城区),属县有鄯阳、马邑(贞佑二年升马邑县为固州)、广武(今山阴县旧广武村,贞佑二年割广武县归代州)三县。

蒙古族兴起后,势力非常强大,公元1234年灭掉金,公元1279年又灭掉南宋,形成一个强大的元蒙大帝国,统治中华大地100余年。元朝的中央最高行政部门是中书省,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大都(北京)附近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叫“腹里”,其他地区河南、四川等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为路、府(州)、县。所以,元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当时,山西直属中书省,置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把“山西”作为行政区命名始于元代,因元京师蓟门之西有太行山,而山西又在太行山之西,故名。据《新元史·地理志》载: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西京路大同府为大同路,隶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管辖一领事八州。一领事是录事司,设在大同,属县五,怀仁为其一,右玉为大同县属地。应、朔为八州中之二,应州属县有金城、山阴;朔州属县有鄯阳、马邑。元朝至正末年,右丞相孛罗帖木耳驻兵大同,使其将姚枢副(姚伯颜不花)守朔州,姚因兵少城阔,不易防守,便收缩原土城西、北两面,仅留东南一角,夯筑新城,以便守备,工程未完,姚弃城逃走,元朝也很快灭亡。

元末农民大起义时,朱元璋原为红巾军郭子兴部下,后成为一支独立力量。在其占领南京后,利用刘福通与元军作战的机会,逐渐强大起来。1368年正月,建都于南京,国号明。八月,明军占领大都(北京),元亡。明朝承袭元朝的行省制度,改元朝的中书省为直隶,其他仍为行中书省,简称“省”。每省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权独立而分别隶属于中央。山西布政使司辖五府、三直隶州、七十七县。山西按察使司分设四道,兼察诸府州。山西都指挥使司,增置行都指挥使,管辖所有卫所。其时,大同府辖大同、怀仁二县和浑源、应(省金城县,只领山阴)、朔(省鄯阳县,只领马邑)、蔚(只领广灵、灵丘)四州。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分守冀北道,驻大同府,嘉靖二十一年(1542)冀北道移驻朔州,设总督衙门一员,置分守兵备道一员,并于朔州城内建造总督制府、兵备道署。嘉靖二十七年(1548)冀北道移驻阳和(阳高县)。明推翻元以后,元顺帝逃往漠北。后来蒙古贵族由于内部分裂,分成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三部之间互相厮杀,同时不断侵扰明朝北部边境。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把北方作为防御重心,大规模地增修长城,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大体沿长城一线,依次建立了辽东、大同、太原、宁夏、甘肃等九边。九边之前设许多卫驻军屯田为外围,九边之后置居庸、紫荆、倒马内三关和雁门、宁武、偏头外三关。这样,沿内外长城构成了城堡相连、烽台相望的防御体系。明长城分为南北(内外)两线,外长城在朔州境内有:右玉县长城,东自破虎堡界起,西南抵楼沟,共长178里。平鲁县长城,北起税家窑,南至老牛坡,共长约150里。内长城自朔城区利民堡北界东达雁门关北新广武,约长230里。山西都指挥使司,置行都指挥使,设在大同。大同为九边之一,亦称大同镇,初领26卫,后调整为14卫3所。在朔州境内有:朔州卫(早在洪武元年即开设)、平虏卫(明成化十七年置,治大同,嘉靖中迁到今平鲁城)、威远卫(今右玉威远堡)、右玉林卫(洪武二十五年置定边卫于今右玉城镇,永乐元年废,七年徙大同右卫来治,正统十四年又徙边外玉林卫同治,称右玉林卫)和井坪、马邑、山阴三个所。卫所是军事编制,5600人为一卫,设指挥使,1120人为一所,设千户。

大同镇为便于防卫,将防卫区划为新平路、东路、北东路、北西路、中路、威远路、西路和井坪路。其中,西路辖平鲁、迎恩、败虎、阻虎四城堡;井坪路辖井坪、乃河、灭虎、将军会、朔州、马邑、山阴、应州、怀仁、西安等10城堡。为了防御方便,明朝把筑城池建营堡也作为一项重要的军事设施。洪武元年(1368),郑遇春奉命开设朔州卫衙门,在元末筑城的基础上,继续增筑城墙,用砖碹四门。洪武二十年,砖包城墙竣工,城墙周长3768米,城高12米,城门四个,东称文德门,西称武定门,南称承恩门,北称镇塞门,外连吊桥,各树危楼。万历年间又疏池筑护城墙,池外修马骏墙。始建于唐末的金城县治所,明以前规模较大,洪武八年(1375),应州知州陈立诚将城北、城西两面城墙内移缩建,周长3120米,城高三丈2尺,垛高6尺,墙厚两丈,外用砖包,墙外有护城河,设三个城门(东称畅河门,西称怀成门,南称宣阳门),角楼四座,以后又经数次增修。始建于辽代的山阴城,明朝多次重修,城墙由原高7米,增至13米,周长2020米,并用砖包。城门有三:东称永泰门,西称靖远门,南称宿峰门。平鲁城在明代前无城墙,明代几经修建和增修,万历三年(1575)竣工,城墙砖包,周长3140米,高12米,筑有三门(东称东作门,西称西成门,南称南讹门),各门建楼,外筑月城。怀仁城是一座古城,明洪武十六年(1383)旧城增筑,永乐年间重修,周三里零六步,高三丈,署东西二门。嘉靖年间和隆庆年间增修,万历年间砖石包修。增开为三门:东称保泰门,西称西宁门,南称柔远门。右玉城古称善无,秦代本已筑城,后因战乱荒废。唐天宝年间筑静边军城,洪武二十六年(1393)设置定边卫,重新筑城。永乐七年(1409)筑完,嘉靖年间重修,万历年间砖包。周9里8分,高连女墙4丈2尺,宽3丈5尺。城门有四:东称阳和门,西称怀来门,南称永宁门,北称镇远门。正统三年(1438)设威远卫筑城,嘉靖二十八年(1549)重修,嘉靖三十九年分设威远路,辖城5堡,万历三年(1575)砖包四门。在筑城池的同时,各州县也建营堡。只朔州卫便筑起营堡42座。现今各区县境内的堡子大都是明朝时期建起来的。在所建的营堡中,特别是控制雁门关的广武营(山阴境内)和通内蒙的杀胡堡(清代改称杀虎堡,右玉城北)以及朔城区西部38公里的利民堡(全国只有重庆和利民堡是石头城),更是当时影响十分重大的营堡。嘉靖三十一年(1552)正月,蒙古鞑靼贵族俺答进犯大同,从宏赐堡(大同城北30里)进入怀仁川,明朝指挥佥事王恭兵败阵亡。农历八月,俺答兵再次进犯大同,掠夺朔州、应州、山阴、马邑,明朝取消马市。嘉靖三十六年(1557)二月,俺答兵又进犯大同。九月,俺答子辛爱带兵进犯应州、朔州,毁掉明朝营堡70多座。十一月围攻右玉林卫城,城内守将王德战死,在家休息的武将尚表组织军民抵抗,在孤城无援的情况下,以少胜多,坚持守城达八个月之久。鞑靼军攻城不下,又见明朝援军要来,遂解除围城兵,从杀虎口撤退而去。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中旬,李自成率农民军攻破宁武关,兵临朔州城下,朔州兵道亓之伟拥兵自守,被城内起义军民杀死,投尸城下,知州黄邛投降,欢迎农民军入城。义军入城后,杀了些顽固不化的明朝官吏,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休整数日后,二月二十二日晚,义军由朔州出发,路经马邑时绕城而过,又经山阴岱岳、怀仁,同时攻克应州。三月初一,兵临大同,大同总兵姜镶投降,农民军在大同休整六天后直抵北京,推翻明王朝。

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经由北京、大同攻占朔州之后,推行高压政策,朔州军民忍无可忍,酝酿反抗。顺治五年(1648)十二月,大同总兵姜镶反清,应州等地纷纷响应。姜派周世德夜袭井坪,清井坪参将佟国仕抵抗,在巷战中战死,井坪遂被占领。山阴杀典史施帮举义,右玉杀彭有得家属举义。姜派将姚举攻朔州。朔州守备张楹也有反清之意,兵道宋子玉将张下狱。中军康某带刀入衙,宋疑康反,夺刀杀死康某,康子闻讯率众奔进衙署。宋见状自刎而死。知州王家珍因民愤极大,故被刀穿胸骨,拉到大街,碎剐而死。众人便从狱中放出张楹,奉为总兵,杀死通判杨逵,然后打开城门,迎接姚举入城。顺治六年(1649)清军在进攻大同的同时,遣将满达海、瓦克达进攻朔州,朔州军民浴血奋战,誓死抵抗,终因力量悬殊,清军以猛烈的炮火,轰塌北城墙45丈、大小城楼三座、火烧南门城楼和西南角楼,攻入城内,州城人民惨遭血洗。据雍正《朔州志》载:“王师致讨,大兵临城,玉石俱焚,家破人亡,子女被掠,荡然一空,真可哀也。”清廷统一全国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分为十八行省(清末为二十三省),各省设巡抚和总督,巡抚每省一人,总督位于巡抚之上,一省或二、三省一人,督抚皆由皇帝直接任免,省下设府、州、县。清初,朔州地完全属山西省大同府。雍正三年(1725)增设朔平府,并废除明代卫所,改右玉林卫为右玉县,平鲁卫(清初改平虏卫为平鲁卫)为平鲁县,朔州卫为朔州。朔平府治所右玉县,辖四县一州一厅:右玉县、左云县、平鲁县、朔州、马邑县、宁远厅(光绪十年宁远厅改隶归绥道)。嘉庆元年(1796)撤马邑县为乡并入朔州。怀仁县、山阴县、应州仍属大同府。康熙十年(1671)置“分守雁平道(监察区),驻代州,管辖大(大同)、宁(宁武)、朔(朔平)三府,忻、代、保(保德)三州”。清末废。

清代对朔州境内几乎所有的寺庙和古建筑进行全面修治或重建。在朔州,扩建并修治崇福寺,重建原城内东、西、南、北大街交汇处的文魁阁(又称文昌阁,俗称阁儿洞)。重修城内北大街的钟楼,修治城内的文庙、关圣庙、城隍庙、马王庙等,并且兴建朔州城内东大街的鄂国公庙(今文化馆),先兴建又迁建的文昌祠(东大街西端路北原明总督制府旧址),还兴建东关道北的先农坛等。特别是始建于乾隆三年(1788)的吉庄大王庙,主殿三间,内塑有大大王、二大王、三大王像,主殿西侧厢房三间为龙王殿,正面塑有龙王像,两侧绘有兴云施雨图;东侧厢房三间为娘娘殿,正面塑有娘娘及侍女像,西侧绘有壁画。院东南角钟楼,后来有铸造铁钟一口,为朔城区保存下来的唯一大王庙。可惜近年来,又被完全拆毁。在应州,截至清朝末年,仅城内就有各种寺庙37座,有城楼3座和大小牌楼、坊27座(民国以来多数毁坏),在现存的古建筑佛宫寺、净土寺、文殊寺、殊海寺中,清代都曾重修,特别是对佛宫寺,康熙、雍正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殿宇峥嵘,门楼高耸,前后相配,足称巨观”(《应州志》)。右玉的宝宁寺,康熙年间进行了重修。武圣庙乐楼,乾隆年间重修,其余的庙宇、桥梁等清朝也加以整修。山阴、怀仁、平鲁的寺庙和古建筑也几乎进行了全面的整修或重建。光绪四年(1878)正月初九,早有准备的朔州大涂皋农民熊六(名振德)正式起义,设官分职,招兵买马,出击阳方口把总衙门,打散官兵,轰动附近州县,农历二月义军壮大到3000多人。清廷派驻岱岳的都司葛清泰率兵在朔知州姚官澄的协助下,分兵两路进剿白泉村,熊六率众奋力抵抗,从黎明激战到当天下午,义军惨遭失败,熊六被俘,英勇就义。光绪二十六年(1900),应州义和团设坛习拳,活动于杏寨、赤堡、大北头一带,五月三十日,毁城内教堂,杀死教徒3人,瑞典传教士甘牧师逃往朔州时被杀。朔州的义和团焚毁天主教堂5处,东窊教堂张神父亦被杀。九月四日,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由北京逃往太原时,于晚间路过朔州东境,灯笼火把齐明,百姓称之为“过红灯”。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和局既成,朔州童子考试奉令将武童考试裁撤,文童州考,移往宁武举行。清政府给八国联军赔款4.5亿两(白银),山西摊派116万3千两,巡抚岑春煊再增250万两,朔平府捐款9000两,科派朔州5000两。宣统三年(1911)十月十日武昌起义成功。十月二十九日山西同盟会领导的太原新军发动起义,占领太原,成立新政府,公推阎锡山为大都督。影响所及,在同盟会大同支部会员常育、常法的策动下,应州龙泉村人孙本然在小石口发动六十多人举行武装起义,占据小石口,屡败清兵。大同总兵率清军攻破小石口,二常与孙本然当场牺牲。清政府大同总兵王德胜为了增防,于十一月七日派人押解步枪送雁门关。大同同盟会员李德懋闻讯后,派高宝英等25人在岱岳镇将押解的枪支全部缴获,王德胜又派兵两哨追至应州,将高宝英等包围,杀害19人,掳去3人,解回大同杀害。是年冬天,续桐溪率领的“忻代宁公团”攻占应州。山西(太原)军政府委派陆近礼来朔州任知事,清朝统治结束,新政府建立。陆上任布告的年号为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中华民国建立,改用阳历,全国废府、州、厅为省、县两级制,朔州各县直属山西省。是年,山西省决定马邑复置为县,委陈廷璋为县知事。马邑县包括18远村(在朔县西,有今神池县的九姑村、龙泉村、项家沟、南庄、阳明沟、马兰塔、柴家墕、前窑子、大羊泉和朔县的碓臼沟、勒马沟、东庄、东窳、蓬卜峪、井沟、口前、王庄、双化岭)在内,共辖91村(包括山阴县的河曲堡、芦岭、罗庄、泥河、大羊村、小羊村、下寨、东鄯河、西寺院、西鄯河、豆庄、察罕铺、陆庄、山阴庄、羊十二庄、旧广武、油坊村)。1914年,省县两级制改为省、道、县三级制,朔州各县均属山西省雁门道(治大同)。是年,山西省又决定将马邑县复并入朔县。1927,撤销道一级政区,朔州各县又直属山西省。1937年9月13日,日军侵占大同,9月14日又侵占怀仁。9月28日,日军从岱岳和井坪两路进犯朔县城,朔县守城军民奋起抵抗,终因力量悬殊,县城沦陷,县长郭同仁守土捐躯。日军屠城三日,杀害无辜百姓四千余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九·二八”屠城惨案。


编辑:叶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