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琼碎玉集
周末整理写字台时,在最底下的抽屉里翻出一个天蓝色印着明星图片“日记”字样的塑料皮笔记本。打开来,泛黄的纸张磨出毛边,工整的字迹透着幼稚,扉页“零琼碎玉集”五个大字拿捏成楷体的模样,但又不纯粹是楷书。
这个笔记本是我读初一时,教语文的J老师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准备一个知识积累本,我花两块钱在小卖部买的。J老师给它起名“零琼碎玉集”,并讲解了其内涵,我当时就非常喜欢这个名字,以至于后来我当老师后也一直要求我的学生也都要有一个这样的集子。
第一节语文课,J老师便在黑板上抄下“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说学语文必须得搞清楚时代背景,这个是基础。我记下了,也记在了心里。往后翻,是语法知识、写作手法、标点符号的运用等语文基础知识,还有我摘抄的名人名言与奇闻异事,最多的是“别人的作文”。记得那时,J老师曾利用作文课时间将选出的好文章抄在黑板上,让我们抄下来背。我在一次期中考试时将背会的一篇文章《泪水擦干之后》大同小异地写在试卷上,不仅拿了高分还得到老师的表扬,当时我高兴得想要把本子上抄的作文全都背会。除了J老师统一要求抄下的文字,这里大多是我自己摘抄的自认为优秀的文章诗词,中间偶尔还有报纸剪辑。
本子最后几页,是倒过来抄了歌词的,当时我们没有音乐课本,约摸三十岁左右的美女音乐老师便教我们唱流行歌曲,我们是喜欢的,所以每周一节的音乐课我们都唱得激情澎湃,下课后仍意犹未尽。
集子里还有一篇我的同桌Y写的随笔《死亡》,我不知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但一定是觉得写得好,于是才抄录下的。
(二)作文题目
记忆的闸门一旦被打开,懵懂岁月里的那些人那些事便如潮水般汹涌而出,跳跃在眼前,撞击着我心底的弦,连这深沉的夜也如白昼般明亮、清醒了。
1995年的秋天,我小学毕业,被分到三中读初一。其实刚开始我心里有些不悦,因为那时我听说三中的口碑不太好,很多小学同学都托关系分去了其它学校,还有与我一起被划分到三中的几个同学也在报到前不惜花借读费转去了别的学校借读。我埋怨父亲没本事,父亲只是抽着烟不说话。母亲便来安慰我:“在哪也是个学,都得靠自己,只要自己努力学习,在哪个学校也能学好!”
既来之,则安之。我成了34班的五十分之一。开学第一天我便在日记中写道: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我一定要以崭新的状态去积极学习,给老师同学留个好的印象。
然而,两天后的开学摸底考试,我就考砸了。检查过无数遍的数学试题破天荒考了94分。语文呢,更是成了我当时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阴影。当第一眼看到那个作文题目时,我以为是我看错了,于是再看,仍然是《难记的一节课》。对于小学时作文还算可以的我来说,一下子就懵了,这是什么意思啊?难记?难忘?难忘记?都难记住了还写什么呀!我慌了,忐忑的心里住进了兔子。是题目印错了吗?为什么没有人提出疑问呢?时间一分一秒地嘀嗒在我无法平静的心上,燃起了火焰灼烧着脸颊。那么,就写“难忘的一课”吧。我开始动笔写了。可是,我又读了几次题,于是,将在已写好的两段文字上用笔划了两条横线,还是按原题写吧,“难记”就难记吧,也许是老师对我们的考验呢。交卷后,我询问身旁的同学作文题目是否有问题,他们都说没有。我搓了搓满是汗水的冰凉的双手,心里默默祈祷“老天保佑吧!”
结果可想而知,拿到考了68分的语文卷子时我又仔细地看了那个题目,确实没错,但我的作文被扣掉一半的分数。老师详细地讲解了试题,并表扬了作文好的同学。我崩溃了,心跌入深渊,一片空白,为什么连老师也都不提作文题目少印一个“忘”字呢?
现在想想,难道当时真的是有障眼法吗?主要还是自己太过腼腆了,考试时发现问题及时问一下老师不就能愉快地解决了吗?
(三)同桌Y
Y当时以第一名的入学成绩被封为我们班的班长。他是个心思缜密不太爱说话的瘦高男生,皮肤偏黄,大眼睛,瓜子脸,记忆中他经常穿一件米黄色小西装,帅气精神。最重要的是Y写一手令人羡慕的漂亮楷体字,作文也很棒。
与Y成为同桌是在第一次期中考试后。学校表彰了班里前五名优秀学生,我与另一个同学并列第二,Y是第三,我调了座位,跟他同桌。他很少说话,但对我的影响是极大的。
记得有一天我看到他用一支笔尖歪倒的钢笔写字,问他都坏成那样了能写吗?他嘴角上扬,笑我:“知不知道这是书法笔!”我拿在手里仔细端详,什么呀,不就是笔尖被压弯了吗,回去我也做一支。结果,我损坏了两支钢笔,虽然最终也没能做成他那样的书法笔,但我开始临摹字帖,学写楷书了。
我对写作的爱好,不得不承认也跟Y有很大关系。那时,Y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上朗读,还有他无意间提到他上小学时就开始给少儿杂志读物投稿,并有文章刊出的事,令我羡慕不已。因此,我开始强迫自己每天写日记,每次作文,也都绞尽脑汁认真对待。后来,班里成立了语文爱好小组,Y是组长,他每周都给我们留一篇作文题,我硬着头皮克服困难坚持写下来。Y抽时间帮我修改,他的随笔我也常常在第一时间一睹为快。终于,我的作文也被老师当成范文读了,我也开始给杂志社投稿,也有作文刊出了。
初中毕业后,我考上师范,Y念了高中,我们就很少见面了。再后来他去外地读大学,我们再没联系过,最后一次与Y相见是2008年夏天在同学F的婚礼宴席上。当时我领着两岁的儿子,Y在七八个从外地赶回来的都还单身的同学当中,他坐在桌子对面,还是老样子,只是仿佛比以前话多了些。
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Y是否还在继续写作,也许他已在某个地方小有名气了吧。
(四)同桌L
我的另一个同桌L,也是个男生。与Y相比,他更显活泼些,性格随和,不拘小节,常与同学们打成一片。那时,L个子不很高,但骨骼宽大,看上去有些魁梧,他走起路来大摇大摆的样子,即使上课铃响后他也能很从容地与同伴有说有笑地踱回座位。L是个标准的单眼皮男生,眯起的小眼睛时常会凝视着某个地方,这时他的大脑一定是在快速运转思考着某个问题,然后“嘿嘿”一笑,便在纸上飞快地“刷刷”写下来。L说话声音洪亮,他特别喜欢一句诗——“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经常会在下课时间猛地大声念出,冷不丁将忙着整理笔记的我吓一跳。
L是个喜爱整洁干净的男生。每到开学时发了新书,他都会亲手用透明塑料膜把书皮包好,样子和我们现在文具店里卖的那种现成的透明书皮差不多,当时我们大多也只是用报纸包一下,并在书的正上方标写上“语文”“代数”等字样,而他的不用,透明的塑料书皮可以显露出各种封面原有的本色,所以我会羡慕。他总会把书分类整齐地叠放在桌角,从来不会因找不到哪一本而手忙脚乱。而且,从书刚发到手一直到学期结束,别人的书本早已或残缺不齐或边角卷曲成米花状,他的书却依旧是原来的模样,没有一丝折痕。我曾吃惊他是如何做到的,数学书上竟可以不写一个字!
如果你以为L是个差生,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初中三年,L曾多次考过全班第一。看他每天嘻嘻哈哈的样子,我起初也想不通为何他的成绩会那么好。慢慢,我发现L其实是个很自律的男生。
不论上什么课,L都认真对待,专心听讲,一丝不苟地做好笔记,当堂知识当堂消化。他从不在书上胡乱涂画,所以他的书是干净的,他是将所有的知识点都记在笔记本上了。关于他的笔记,我必须得着重提一下。因为每过一段时间,我都会借他的理化笔记本来查漏补缺,他总是那么慷慨大方地满足我的小私心。他的笔记记得很全面,总能把老师讲到的或抄在黑板上的或口头表述的重难点一处不落地呈现在笔记本上。他的字迹算不上十分优美,但很耐看,小巧玲珑却又圆润饱满,也许这样形容不太恰当,但当那些字一个个活生生地跳跃在我脑海中时我实在想不出更贴切的词来形容它们了。从笔记本的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那些字均匀地有序地不紧不慢地排列开来,留白处也给人很舒服的感觉,并且很少有涂改的痕迹。相比之下,我的那些以女生的审美涂画得五颜六色的笔记则显得太过花哨了。还有,每天的作业,L都会工工整整地写在作业本上,从不像我为图省事懒得抄题而直接将答案备注在课本上。
我们也会一起讨论一些难解的题,L开始会皱起眉头转起笔来,不多时便眉开眼笑,边讲边在纸上勾画起来。有一次,我们刚刚攻克一道数学难题,他对我说:“你要是个男生多好。”我问他为啥,他说:“你要也是个男生的话就可以一起玩了。”我挺开心,其实初一后半学期我就剪掉了辫子,跟他们一起时我早已不把自己当成女生了。
L读了高中,后来在哪上的什么大学我一概不知。也许有其他同学提到过,但我已没了印象。上次见面,也是十几年前在同学F的结婚宴席上,他仍旧大大咧咧地与同学们说笑着,我们只简单问候了一下,完全没有了当年那种“哥们儿”的感觉。
前几年物理老师儿子娶媳妇儿办喜宴前,我听同学C说L会回来,当时真的挺期待同学们回来聚一下的。然而,来赴宴的是他的弟弟,说他突然有事赶不回来了,我心里不免有些失落。
后来是怎么加了L的微信,就是那次与他弟见面要的还是其他同学给的,我已不记得了。微信好友通过后,我却不知道说什么了。他很少发朋友圈,头像也一直没变过,始终静默在我的好友列表中,只是偶尔会给我朋友圈的文字点个赞。
(五)同学F
F原来是我的小学同学,没想到初中又分到一个班。这是缘分吧。
刚入学时,F是个白白净净的男生,活泼外向,乐于助人,与同学关系都不错,经常为班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同学们都喊他“二班长”。后来,在班里第一次民主竞选班干部时,他高票当选班长(以前的班长被选上团支书)。
平时感觉F也没有多努力地学习,但他的成绩却很好。我想这是他智商高的缘故吧,当时班主任还说过他情商也高,只是那时我们都不懂情商是个什么概念。不过从现在的发展来看,确实如此。F唯一的短板便是他的字了,那些横不平竖不直的画出的字迹不知被老师们批评过多少次,为此他也临帖,也刻意认真地书写,但总不能如愿,似乎是老天非要给他点不完美的意思。
那时的寒暑假期学校是不组织补课的。记得有一年暑假,我们十几个同学便与老师约好去F家里补习。他家是一处有着红漆窗户的五间正房,方方正正的院子里打了两层水泥的沿台和引路被清扫得干干净净,好像还有下房,现在已记不清了。印象中,我们在最西边的房间里,围了一圈儿坐在小板凳上,老师坐在前面中间,语文讲语法,数学讲难题,好像还上一节物理课。下课后,我们便打扑克,欢乐地叫喊声飘荡在清凉的风中,惊飞了大门口高大的杨树上的鸟雀。
我上师范后一个周末的下午,F和我以前的同桌L来我家找我。那时F的原本白净的脸上长满痘痘,更显得成熟了些。我们聊各自的学习和生活,也聊其他同学的近况。他俩在地上的凳子上坐着,我坐在炕沿上,没想到分开了那么久,我们依然还能没有一丝陌生感地天南地北地说笑。记得当时F看到我墙上贴着的一幅素描人物头像画时还对L调侃:“看,像不像你?”我们都笑了。
后来,是师范三年级时,我又去过一趟F家,是请他帮忙借高中的英语课本和朗读磁带的。他一口应下了,没过几天便托人送到家中。
F大学毕业后去北京工作了。那年他结婚回老家办喜宴,看到他身边温柔美丽的新娘与满脸洋溢着的幸福的笑容,我们都衷心地祝福他,他是爱情事业双丰收!
五年前正月里的一天,F打电话给我说他是在山阴过的年,回北京前想与老师和同学们聚一下。初四晚上,我们在Ⅹ饭店见了面,此时的F高大魁梧,紫红色衬衫紧紧地包裹着略微发福的身体,脸上留下痘痘青睐过的痕迹,他有了中年男人的成熟与稳重,但言语谈吐仍不失风趣幽默,还是那么有亲和力。
我一直都很佩服我们班主任的眼光,因为我也觉得,F是我们同学当中最优秀的那个。
(六)朋友Z
那时,我有个好朋友Z。Z是初一下学期从泥河中学转到我们班的。她中等个头,体型偏瘦,乌黑的短发总是那么柔顺自然地垂在耳后,白皙的瓜子脸上一双丹凤眼经常眯着笑意,小巧精致的鼻头略微上扬,薄厚适宜的嘴唇,是个十足的美人坯子,微笑时若隐若现的两颗虎牙,又让她增了些调皮可爱。
第一次见面时,Z就说过我长得像极了她村里的一个好朋友,我没在意。后来她有事没事总来找我,除了讨论书本知识外还聊些其它话题,比如她们村里的水库夏天会游来好多各式各样的鱼,村口那些土筑的不知哪个朝代的城墙和堡垒,隐藏在庄稼地里的被推倒的石羊石马在她小时候还栩栩如生地立着,还有村里长辈讲给她们的光怪陆离的传奇故事等等。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开始在自己两点一线的平淡生活中笨拙地想象着Z以前的生活,并对其充满好奇。慢慢地,我们成了好朋友。
一次英语小测试,有个单词我绞尽脑汁在草稿纸上划写了一大篇,也没想出来,眼看着同学们陆续交了试卷,时间马上到了,监考老师那犀利的目光紧紧盯着教室里所剩无几的考生,我不敢抬头,大脑空成一张白纸,脸涨得通红,如坐针毡。这时,Z从我身旁经过,左手捏着卷子,趁老师转身的瞬间右手迅速将一个小纸团丢在我的桌上。我赶紧将其攥在手中,定了定神后,慢慢将纸团搓开,天啊,那个单词竟赫然躺在皱巴巴的纸条上。事后我问Z是怎么知道我被那个单词卡住了呢?她神秘地眯起眼睛:这就叫心有灵犀嘛!
现在想想考场作弊确实不应该,但当时在两个孩子心中,朋友有“难”,就该出手相助。
初三时,我的日记本上锁了,但Z可以看。有段时间我与前桌的一个男生闹了点矛盾,心情不好,在日记里胡乱涂鸦。Z看到后不惜牺牲两个晚自习时间在我日记本中写下三大页安慰开导我的文字,并找那个同学调解好我们的关系。
中考填报志愿后,我便如愿与另一名女同学随Z去到她家。那是个离县城不远的小村庄。Z的母亲热情地招待了我们,Z带我们骑车去玩儿,我们大声呼喊着在残缺的城墙与古堡上疯跑,我们坐在井沿上将腿脚探入冰凉的水中嬉戏,我们去看倒在地里的石羊石马……我见到了Z口中那个与我长得十分相像的女孩,然而,我觉得一点都不像。
我念师范后,Z读了本地的职高,两年后,她如愿考上临汾师院,虽然我们很少见面,但一直保持着书信来往。当Z听说我爱上集邮时,便经常到各处收集一些图案好看的邮票寄给我。那些时日,枯燥的学习之余,收信、读信、回信、寄信成了我最快乐的事。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年的寒假,Z从临汾回来看我,还带了些当地的柿子,说是特产。我嗔怪她那么远的路程带着不嫌累啊?她眯着眼笑:给你的,不怕累!
后来,收到Z的来信与照片,原来的瓜子脸变成了胖嘟嘟的小圆脸,她说她谈恋爱了,男生是她的同学,比她小一岁,但很会照顾人。我为她感到高兴,想要看看男生照片,她说下次寄给我。可惜由于我父母搬家,电话变更,Z也毕业离开了学校,我们便从此失去联系。有次在街上偶遇她村里一位同学便急忙问及她的事情,才知她父母已随她哥哥搬去了别的地方,她结婚后是在广州还是深圳,已不知晓了。前两年有同学建了微信班级群,我激动地翻阅着同学录想找到她,然而,谁也不知道她在哪。
尽管将近二十年不曾与Z有过联系,但毕业前夕Z赠予我的她戴了多年的红色玛瑙开心锁,我一直珍藏着,每次看到那被红丝线串着的鲜红的小锁小钥匙时,我便想起Z那张白皙的眯着笑意的脸。
(七)珍惜当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即使你有再多的不舍, 那些年的那些人那些事,终究成为你记忆深处的满天繁星。当你因为一丝光亮不经意将记忆的大门打开的一瞬间,那璀璨的星河便会温暖了你柔软的思想,感动也好,怀念也罢,都只为告诉你:“逝者如斯夫”,珍惜当下,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