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马武生 发布时间:2024-05-22 10:57 0

2003年冬天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今年已经21年了。记忆中母亲身体瘦弱,说话绵绵,她一生心善包容,贤惠尊礼,推崇德性,重视家教传承家风,谆谆教诲循循善诱,使我终身受益,每每忆及常感恩涕及潸然泪下。

父亲在家族同辈中排行老大,人们都叫母亲“大嫂子”,但这个称谓更多的是族亲对母亲的认可,是一种担当。我奶奶去世后,留下我父亲与12岁的叔叔和6岁的姑姑,爷爷一蹶不振。当时父亲22岁,在这么一种情势下,父亲把母亲娶过来,共同挑起了家庭的担子。母亲小父亲6岁。姥爷家呢,虽不是大户人家但家境也算殷实,不愁吃不愁穿,母亲基本在快乐无忧中生活着。过门后从一个小家碧玉的姑娘转入三个角色:相夫持家的妻子、伺候公公的儿媳妇、照顾叔姑的嫂子。母亲是一位传统女性,裹脚且瘦弱,有许多不方便的地方。沉重的家庭重担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在了与她年龄、身材极不相称的肩上。她放下了姑娘的身段,把所有的矫情全部甩成碎渣,当起了主人,见活就干,不懂就学,不分轻重,父主外母主内,帮助父亲把这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我曾祖父十分心疼孙媳妇,常给予劝导,生怕把孙媳妇累出个三长两短,使这个家散了。母亲自己还是耍孩子的时候就承担了大山般的家庭责任,甚至连个帮衬的婆婆也没有,无形中比别人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母亲默默地接受了这一切,从来没有任何怨言,而且还经常能在我们家族中重要的活动中看到她忙碌的身影。肯干善学不怕苦,懂事明理人都夸。她与父亲不落人后厚葬曾祖父母,修葺祖院,培育叔姑茁壮成长等许多让人们称道的事情,让她拥有了极高的人气,大家无不称道“大嫂子将帅”。

因为父亲,她四处奔波,用一双小脚丈量世界难易人生冷暖世态炎凉。她对生活从不气馁,默默应对着各种挫折困难。女性的慈爱、幼时的修养和生活的遭遇养成了母亲仁爱宽厚的性格,她对人平和,说话柔和,最终总算艰难地挺过来了。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柔之胜刚弱之胜强之道。她能够善待一切,一般回避过去不愉快的事情,从来不会向我们主动提及,那个时候是什么人因为什么欺负过我们,我们吃了什么苦头。每当遇到这种话题她仅仅轻描淡写地说,那是社会的原因,谁也不是专门的,一语带过。她坚持以一个女性柔弱的身躯撑起一片充满阳光的蓝天,给我们以光明、希望,庇护我们轻装前进。物质匮乏和精神磨炼对她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母亲一生生了9个孩子,活下来仅仅三男二女我们兄弟姊妹5个。母亲43岁生我,我在家中为老小。失子的痛楚和生活的无情折磨着她,从中年起就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我们常常担心她的身体。

20世纪90年代,她看到我结婚生子生活稳定,如释重负,她的心境更坦然,精神上也好了许多。可她的身体一直保持着瘦弱样子,80岁寿终,也算活了一个大岁数。后来她特别推崇德性,教育她的子女儿孙要有德性,安顿我要“传格”下去,做人行事不能没德性,有时候还会教育批评我。我那个时候还年轻肤浅对这个话题也是感性,只是敷衍答应。今天怀念追思亲爱的母亲,始作思考。母亲为什么要哪么说?怎么产生了这种思想?德性就是人的本性,是潜在于灵魂中的善知。难道母亲对来世的归属产生了危机或期望,还是试图将德性与幸福相统一从而使幸福降临后代?这些已不得而知,应该二者兼有。母亲一生善言善行善作善为,归根是为了她的后代幸福快乐。母亲没有读过书,但这种朴素的客观认知能够升华至这么高的境界,远远超过我的想象。

清嘉庆年间我的祖先中举,后辈又多中秀才和贡生,多为教书先生,一度时期在大同府小有名气。说起来我们家族马门西场在十里八乡也算文化世家。母亲目睹了这个大家庭由盛向衰的最后时期,耳濡目染这个世家的文化氛围,体会到了读书人的体面,感受着文化对门风的影响。

母亲前半辈缺子,所以她非常惜子,她与所有中国母亲一样都有望子成龙的心结。母亲希望她的孩子能成为有用的人,来改善家境的艰难状况。她把从文化家庭中品到的点点滴滴,又以母爱的深情回馈在孩子们身上,如春雨润物细细无声。

从我记事,母亲讲的几个故事至今嵌入在我心底,刻骨铭心。如孟母三迁,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丁兰刻木,卧冰求鲤等故事,还有“乌鸦有反哺之义,羊羔有跪母之情”“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之初,性本善”等做人哲理。我慵懒散漫的时候,她从不打骂,总会给我讲这些,一遍又一遍,深入心底,使我在儿童时候每天都有新感受,逐步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我深深地感受到母亲寓教于行寓教于学的良苦用心。小时候,原始的石碾还是重要的磨面工具。那时候我很早被叫起来去邻居家占碾子,看看有没有人推碾子磨面,每个家庭排行轮替进行。记得那会碾的最多是玉米,最难的是脱谷米的皮糠。有时候父亲和其他哥姐不在,就剩我娘两个。母亲常常满头大汗,我人小劲小跟着气喘吁吁。母亲鼓励我要慢慢来,劲要使匀称,不能像猛张飞一下子用完劲,不然后面不能干活了。一般碾全家人两天的吃的需要一小时,不仅费劲还费时。我不懂事,想出去玩。母亲说,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慢慢来,做事要有耐心。她哄我把碾玉米分成几个阶段,让我看到希望。我们家还有一个菜园,种着好几种蔬菜,有菠菜、西红柿、茄子、辣椒、黄花菜、葫芦、南瓜、豆角等,空地方点一些玉米。每到夏天来了,各种蔬菜争奇斗艳一片繁荣景象。夏天吃不了还可以晒干冬天吃。但夏天毒辣辣的太阳像火一样烤着大地,每隔两三天就需要灌溉一次。那时候是人工用辘轳从水井抽上来浇水。其实算下来每天都需要干这个活,我非常不愿意。母亲常常陪我,帮我看菜畦水满了没有,顺便采摘一些新鲜蔬菜。母亲问,我们为什么能够吃上比别人家多的新鲜的蔬菜?我恍然大悟,真正感觉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母亲说,我们这样做还能节省不少钱,说用钱的地方多着呢,积少成多呀。生活无处无哲理,就看悟性高不高。我上学学费、课本、铅笔橡皮和纸一学期怎么也得大几块,一笔大开支。因此母亲还喂了几只鸡,攒下鸡蛋去供销社卖钱,除了我上学的花销还能买点儿盐、针线、火柴等小零碎,更有时候还能买块糖解馋。

母亲提倡并践行善言善行,特别反感言过其实、行不自抑的言语行为,要求我们要把正能量“传格”下去。有几句口头语特别管用且厉害。不当化化的(《金瓶梅》中有此句)——类似语助词,这是一句纠正错话错事用的,用在罪过、造孽、得罪、轻慢、可惜了、不应该、对不住等场合。如你对某人某事有意见说了过头话,或做了不该做的事,母亲会教育你,不能怎么怎么啦,后面加一句,不当化化的,说明你犯错了。没张呱呱的——这是一句前缀语,也可以单独使用,当你因骄傲自满得意忘形时,她便说,没张呱呱的,顿时把你的嚣张气焰灭了。还有一句,这话(事)齐的——这是一句带有批评性的提醒用语,不让你说出绝话,做出绝事,惹是生非。母亲就是这样通过无数次的当面说教,将一些思想和能量灌输给我,让我反复感受,拥有正能量;反复提醒反复纠偏,让我心存善念怀揣感恩。家庭文化的优秀精华通过母亲的传教深深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深知积善之家必存善念。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纤尘积就高山,简单的话语,无限的关怀,神奇的效果。

母亲小父亲6岁,也比父亲迟走6年。母亲在世最后的一年有点痴呆。一天,她突然和我说,见到了我父亲了,早上响雷下雨,和我父亲忙把场面上的谷子收回去,差点淋湿了。我突然才发现我对母亲孝顺不够,竟然让母亲思父成疾。后来,我见到她,总会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有很多与我父亲有关。母亲的性格恰好与父亲互补,二人刚柔相济相得益彰,他们两个恩爱相处了一辈子,是实实在在的贤内助。尽管母亲有点痴呆,但关键问题不糊涂。我小时候身体不好,成为母亲一生的挂念。只要见到我就反复叮咛,要注意身体,不能太累了,事情哪有做完的时候;要我知足,说现在很不错了,差不多行了。我年轻气盛,性子急,告诫我夫妻要和睦,做事要稳重。她永远也不会忘记她的孙子,她觉得自己的孩子永远都好。对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多有成见,坚决要求我们不能打骂孩子,多说教,批评我们对孩子没有耐心。她严肃告诫我,管教孩子不能过头,不能逼急了,出不得差错,不然无法挽回,后悔就来不及了。

母亲的教诲历历在目,反观我不孝,不能深刻体会母亲苦口婆心的深刻用意,更不能侍奉母亲于床前。生前孝养无一点,徒把功名误旨甘。鲁迅先生说:父母亲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诚如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泪咽却无声,只悔从前孝心贫。

母亲虽然平凡却也完美。亲爱的母亲,我们永远怀念您!



编辑:叶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