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看着孩子低着头,奋笔疾书写作业,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写作业的情景。
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家里没有专门写作业的课桌,我常常在一张吃饭桌或一把木椅上,甚至把枕头垫在腿上作业。
那是一个周末,父母下地干活去了,我一人在家写作业。开始时,我在吃饭桌上写。后来,我写累了,扭头一看,炕上正铺着一床母亲还未来得及缝好的新被子,想到棉被的柔软,我马上将写作业从吃饭桌转移到炕头上,我坐在棉被上伸直两条腿,把枕头放在大腿上写作业。不一会儿,我的钢笔没有墨水了,我拿过墨水瓶,把钢笔吸满墨水后,随手将墨水瓶放在棉被旁边,又继续写作业。后来,我坐在舒适的棉被上,不知不觉竟然睡着了。“哎呀,你这孩子怎么跑到炕上写作业了?墨水洒了一被子!”恍惚中,我听到了母亲愤怒的叫喊声。原来,我睡着后,不小心一伸腿,把墨水瓶打翻了,瓶盖没拧紧,墨水全洒在了棉被上,花白的被子被染成了一团墨蓝色。
还有一次,是在老柳树底下写作业。那是暑假,我和小伙伴在阴凉的老柳树底下,每人一个小板凳,一把木椅子。我们把椅子当作课桌,坐在小板凳上写,一阵小凉风迎面吹来,那叫一个透心凉快。我们正写着,忽然听到柳树上,有个知了的叫声特别响,它应该离我们很近。我放下手中的笔,抬头寻找知了在哪里。文英站起身,她仰着脸,围绕着另一棵柳树转了几圈,然后踮着脚跑过来,惊喜地压低嗓音对我们说:“我看到一个,很低,正趴在树皮上呢!这个好抓!”我们一听,全扔下笔,跟着文英去了,谁知我们跑步声太大,刚来到那棵大树下,知了“噌”一声就飞走了。我们失望至极,不甘心,又继续找其它知了,把写作业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一个下午过去了,才发现作业写了不到半页,知了也一个都没抓到。
最可笑的一次,是在被窝里写作业。由于白天贪玩,作业没写完,又怕被父母知道后挨训,晚上偷偷摸摸钻进被窝里写。我把头缩进被子里,把手电筒打开,拿出铅笔,借着光亮写,被子很软,写字时,一笔一画往下凹,写得歪歪扭扭,哪有在桌子上写起来快。我蜷缩在里面,被子里不透气,把我的脸憋得通红,难受极了。
时代总是向前发展的。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大多数家庭让孩子用上了专门供儿童学习用的桌椅,不但可以升降,还可以随着孩子的身高增长向高处调节,对孩子保持正确的坐姿,保护视力都有好处。我家女儿刚上学时就买了,一直用到上初中。但童年的“花式”写作业,终究还是给我的人生增添了不一样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