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哨兵

来源:朔州市新闻中心 作者:武保华 发布时间:2020-02-24 19:13 0

  除夕夜晚,本该是阖家团圆,一起吃一顿年夜饭的时光,朔州市疾控中心实验室里却是灯火通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验工作有条不紊地紧张进行着。新春正月,每个人都想在忙碌了一年后与子女父母共享天伦之乐,而检验组的他们却只能忙碌在实验室,舍小家,顾大家。战斗在朔州抗疫的第一线。

  作为疫情防控技术的核心,他们从未停歇,实验室每日连轴转,“除夕”、“新春”这些老百姓常挂在嘴边的词,对于他们而言不如“检验”、“试剂”说得频。因为疫情当前,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在这实验室里悄然拉开了序幕。这场艰难而持久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疫”,关系着全市人民的生命健康,是对检验组初心使命的考验,也是对检验人员战斗力的测评,所以这场抗击他们必须胜利。

检验组实验室的工作日常

  检验组的检验人员都是在大年三十全部返岗,在单位里整装待命,当晚接到了市里的第一批化验任务,在实验室里紧张地度过了除夕夜。检验组的他们的耳边是同事用对讲机传来的实验提示,眼里是护目镜下的试剂和仪器。他们没有听到新春的钟响,没有看到万家灯火,也没有喝一口暖暖的举杯酒与家人共贺团圆。除夕夜后,他们准备迎击的疫情攻坚战才正式打响......

  检验组的工作是疫情防控技术的核心,疾控中心的实验室是此次抗击冠状病毒战役中检验病毒之地,与病毒接触最密切,不仅工作量大,也是最危险的工作之一。

  检验组从大年三十投入到疫情抗击工作开始,几乎每天都要忙到凌晨两三点进行检验,天刚放亮又要进行下一批的收样工作。因为检验病毒实验,要进行严格的隔离和防控安全,用对讲机对话成了实验室每个人的常态。

  实验中,贾岚和同组同事孙玉凤所在的核酸提取区与另一位同事卢丽所在试剂准备区域仅由一个传递窗交流,这种传递窗是一种双层门结构,每当一个区域的门打开时,另一个区域的门则会关闭,所以两个区域的检验人员是无法直接交流的,通常是卢丽用对讲机向她们俩大声喊道,“试剂体系配好了!”孙玉凤听到后立刻拿出对讲机作出收到的回应。这时卢丽会非常小心地打开传递窗的门,将试剂体系放在传递窗中,然后慢慢把门关上。孙玉凤则在一边等待,看到传递窗转过来时,小心地再将门打开,取出配好的试剂体系,完成试剂传递工作。通过这样的操作,即使两个实验区域是完全挨着的,也可以彻底隔离开,以免污染了其他区域。

  待样本核酸提取完成后,贾岚和孙玉凤两人会再次坐到生物安全柜前,分别将双手伸进安全柜,开始配合操作。在这期间,她们必须全神贯注,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而且要想完成好一次实验的60多份样本,在生物安全柜内将样本中提取出的核酸加入配制好的反应体系中,她们必须保持这样一丝不苟的状态连续近2个小时。穿戴着一层又一层的防护服、手套、护目镜、N95口罩等厚实的保护措施,使贾岚和孙玉凤在本来温度就不低的实验室里汗如雨下,然而她们却仍要保持一动不动的姿势。

  贾岚对于这一阶段的工作介绍道:“在实验室里的每个动作都要慢慢做,不然动作幅度一大,本就包裹在防护服中的身体热量会散发,防护镜就会染上雾气,会导致检验工作无法准确进行。”当她听到搭档孙玉凤说自己的护目镜起雾时,每个实验操作都要尽可能更小幅度地进行,她们的操作也更加困难。而且标本制备区的两个人除了自己手头工作需要认真完成,还必须两个搭档之间相互提醒,互相核对,这样保证加样无误。

  “卢丽,反应预混液配好了吗?”当核酸提取区的工作完成后,孙玉凤会立刻再次用对讲机传递消息,并和贾岚来到样本处理区等待传递。

  卢丽收到消息后会来到实验室的扩增室,该室和样本处理室紧挨着。在通过传递窗拿到了构建好的扩增体系放入扩增仪,核对扩增程序是否与试剂说明书相符后,启动扩增程序,待反应开始后就可以离开实验室。

  基本上,这样一批检验操作下来,从样本接收登记、实验环境准备、个人防护装备到实验检测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整个过程至少需要五六个小时。所以每当这样高强度且长时间的检验完成后,检验组参与工作的每一个人都精疲力尽,衣服从里到外完全湿透,眼眸因为长时间工作而充血,有人甚至会因为口罩长时间地佩戴而缺氧。当他们脱下厚重的防护服,拖着疲惫的身躯、汗流浃背地走出PCR实验室的那一刻,每个人都如释重负。每一次检验任务的顺利完成,检验组的他们都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专业水准,展现了他们牢记职业使命,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尽了自己应尽的职责。

  在实验完成之后,为了及时向相关单位报告检验结果,检验组将立刻整理撰写原始记录,共产党员曹梁在完成实验的同时主动承担了打印检验报告,并把报告传真到各送样单位的重任。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及时排除和确认做出了贡献。每一份疑似病例的排除或者确诊,对于关注疫情的社会大众来说可能是一份令人担忧或者安心的数据,而检验组的每一个检验人员却深深知道这份数据是如何地来之不易,它凝聚着全体检验组同志的心血和汗水,他们敬畏这一份数据,敬畏这一份检验工作,正是因为敬畏所以无畏,可以在疫情面前放下对病毒的害怕,勇敢地做一支冲锋队。

与检验组检检验人员的对话

  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自疫情开始以来,检验组为了检验结果的准确,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实验,特别是阳性标本经过不同厂家的试剂多次复核。结果报告慎之又慎。为了实验人员的安全,实验室从1月24日首次实验开始就实施实验后交流制度,谈一下实验体会和生物安全应注意的细节,取长补短,毫不客气指出实验人员平时的缺点和不足,为迎接高致病性高风险样本的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新型冠状病毒标本的检验从接收样本开始,这就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所以每次都需要做好三级防护,戴上双层手套,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穿戴好N95医用口罩、护目镜、帽子、鞋套,“全副武装”进入PCR实验室之后,才能进入配体系、样品处理、核酸提取、基因扩增的实验检测流程。

  “这项工作真的很辛苦。我们检验组的同志每天都要在实验室待十几个小时,又穿的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一天下来,眼罩上都是雾,衣服湿得能拧出水来,脸上都是被口罩勒出来的印子。面对这样长时间、高强度、高危险的工作,我们每个同志都坚守着岗位,无怨无悔。”整个检验团队上下一心,团结协作不畏艰辛,不惧劳苦。

  工作之余,新闻媒体记者也曾对检验组的人员进行过采访。他们告诉记者自己都是从除夕夜开始就没有回过家,也不能回家。有的检验人员家中的孩子只有几岁,他们还从来没有这么长时间地离开妈妈;曹梁李娟夫妻都是检验人员,团聚地点从家中变成了实验室,亲切的问候也变成了冷冰冰的对讲机声音;还有的检验人员家中有在外地工作或读书的孩子,一年之余只盼望着过年能和父母多相处一段时间,事实上却没有见过几面......

  他们诉说着想念,也表达着感谢,但其实他们才是最应该被感谢的人,感谢他们在抗击疫情的日子里,成为温暖的人,带来了温暖的故事,成为穿透黑暗的点点星光。

  结语

  检验组的同志们和普通人一样,都是父母眼中的孩子,孩子想念的父母。他们也会有劳累难过的时候,也会思念着家人,也想安安稳稳坐下来吃一顿热气腾腾的饭。但是当新冠病毒在武汉肆虐,在全国蔓延之时,他们选择了战斗,选择了坚守工作岗位,无怨无悔地冲向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都有一个响亮的称号——疫情的哨兵。因为他们知道,坚守在岗位,就能守住万家灯火;他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以及中心领导的坚强指挥下,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一定能迎来春回大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