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泊车:“有潜力的鸡肋配置”

来源:工人日报 发布时间:2016-07-31 22:28 534 0

图为e-Golf展示智能手表控制记忆自动泊车,正在驶向车库。视觉中国 供图

随着国内新车价格一步步探低,很多原本在高端车型上才能见到的高科技配置正在悄然“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更是不乏足以让路人驻足的“半自动驾驶”功能,自动泊车技术便是其中之一。然而,一些搭载了自动泊车功能的车主却反映,这项配置并不像广告片中看到的那么“高大上”,日常使用时会造成了一些尴尬。

仍需要人为操作

王先生今年博士毕业之后购买了一辆带有自动泊车功能的沃尔沃V40。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他却对自动泊车功能略感无奈。“我们日常停车,经常碰到竖向停车的情况,地库和路边均是如此,但是我的车居然不支持这样的停车方式,只能侧向自动泊车。”王先生表示,这项功能并非真正的“自动”,在前进/倒车挡互相切换时,仍需要人为操作,而整个过程也需要人为控制油门刹车。

事实上,除了特斯拉、奔驰等少数品牌之外,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品牌的自动泊车功能大都处于类似水平。例如,带有实体换挡杆的车型,自动泊车状态下均需要人工换挡,一些较低端的自动泊车功能连刹车和油门也必须靠司机操作。在这些车上,所谓的自动泊车,仅是车辆自己在控制方向盘而已。

自动泊车尚处于“新手水平”

不光是操作的自动化程度不够高,不同厂商开发的自动泊车功能,在探测车位的最低极限上也是参差不齐。从硬件上讲,自动泊车依靠分布车辆四周的雷达和摄像头来识别车位。雷达用来探测待停区两边车辆的边界与两车的间距,采集三维环境数据;摄像头则通过色差判断车位标志线等二维平面信息。车辆通过硬件进行原始数据采集,而软件算法则是将这些数据转化成有效的车位深度、开口大小等关键信息,最后行车电脑判断目标位置到底可不可以停车。在这一点上,不同厂家、不同车型对于车位大小的宽容度是不一样的。

以车位纵深为例,宝马3系、奔驰GLC的车长均为4.6米左右,但是需要纵深达到5.8米的车位,系统才会判断这个车位深度是够用的,相比老司机人工停车,这样“阔绰的空间”简直是“小儿科”水准。而同样是奔驰旗下的C级轿车,车身长度接近4.8米,对于车位深度的要求却仅有5.4米。

因此,从中不难看出自动泊车的一个尴尬之处:如果是空旷的停车场,想用自动泊车,雷达信号无法采集到有效的宽度信息,自动泊车往往很难实现。

此外,日常用车中,车主停车普遍都会重点关照一下路肩,避免车头或车尾蹭到路肩,然而自动泊车功能目前也无法顺利克服这一问题。由于我国路肩的高度普遍在10~20厘米之间,且建造标准不一,高低不齐,很多情况下路肩会蹭到汽车的前后保险杠。因此,带有自动泊车功能的车辆,虽然有雷达收集环境数据,但目前泊车系统逻辑中还没有内嵌自动刹车的控制策略,还需要人为控制刹车来避免撞上路肩,继而避免出现“啃路肩”的尴尬。

因此,自动泊车功能具有停车条件苛刻、操作复杂、智能化程度低、需要人工干预等缺点,导致这项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率很低,是汽车上面名副其实的“鸡肋”配置。

噱头意义大于实用?

既然自动泊车现在仍不够智能、不够成熟,那为什么厂商还要不遗余力地把这项功能推广到更多车型上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首先,自动泊车功能的宣传意义不可忽视。不管是厂商、经销商采用何种营销策略,在繁忙的大街上演示一遍自动泊车,总会抓住“不少人眼球”。可想而知,相比实用的自动刹车、定速巡航,自动泊车这项“鸡肋”功能的宣传意义显然更大。

其次,虽然自动泊车目前处境尴尬,但是这项功能仍处于不断完善发展之中,因为对于未来无人驾驶的实现,自动泊车可以说是“基础中的基础”。

就目前来讲,自动泊车虽然还是一项还不够成熟的配置,但厂商愿意让更多的人接触、使用自动泊车,如此才能获得更多的使用反馈,这对于软件控制逻辑层面的完善和提升至关重要。“有潜力的鸡肋配置”,这或许是对于自动泊车功能一个更中肯的评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