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县里的大场面
——三八席
在山西的平定县有一句俗语叫:“想吃‘三八席’,就做新女婿”。这说的就是平定县里只有当了新女婿才能享受的宴席——“三八席”。
“三八席”作为平定菜系的精品,代表民间最高档的宴席,是平定婚俗中谢婚的席面,也是整个婚礼中娘家的重头戏,它有着“皇家宴席”的美誉。
平定县传统宴席制作技艺源于宋金时期,席面讲究,寓意深刻,历经了千年的积累、传承、变迁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具有古朴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整个席面用八命名,象征成双成对,喜事逢双。以四为基数,取“事事如意,四平八稳”之意。食材绝不用“下水”之类,菜名绝不用炒字(与吵同音)。“三八席”因“三八二十四”道菜而得名,但最后席面上不仅仅是二十四个盘子。叫“三八席”却又不是二十四道菜,平定“三八席”吊足了人们的胃口。
前场
“三八席”刚开始有一个前场,不算在正席里,就是先上八碟干鲜果品。四干果有糖花生、桂圆、瓜子、葡萄干,取早生贵子、多子多孙之意。四鲜果有苹果、橙子、香蕉、哈密瓜,取平平安安、吉祥如意之意。表示岳父家对女婿的热忱和美好祝福。
头八
接下来就是“三八席”中的头八,四荤四素八碟压桌菜。四荤为腱子、肘花、片肉、焖子;四素是瓜干、皮蛋、桃仁、石花菜。压酒凉菜“腱子”打头,寓意大吉大利、吉祥如意。“石花菜”收尾,取其长长久久,好事连连不断之意。其中,瓜干讲究颇多,这种黄瓜干,皮肉均翠绿可爱,表面光洁、无皱。食时清脆味甘,外韧内脆。清朝乾隆皇帝亲笔御批为“龙筋”,被定为进献皇宫的贡品。
八大碗、八小碗
接着还要上八大碗、八小碗,主菜讲究“带”,一大碗“带”两小碗,小碗后跟一道点心,叫“带子上朝”。“三八席”为什么要上碗而不是盘呢?原来是在过去,吃“三八席”不像现在有带转盘的大桌,而是八仙桌,桌上盘碗的总数有36个,所以在当时就把部分盘改为碗,一直沿用至今。
先上的是前四大碗,带八小碗、四道点心,分别是大碗红烧海参,小碗小酥肉、小碗烧山菌,点心烧麦;大碗红烧肘子,小碗过油肉、小碗珍珠丸,点心鸡丝卷;大碗香酥鸡,小碗腰果虾仁、小碗酸辣鱼,点心爆香冰凌;大碗八宝饭,小碗松籽玉米、小碗拔丝苹果,点心雪梅酿。
随之再上后四大碗——氽丸子、银耳莲子汤、虾干白菜汤、漂糕汤和两大碗米饭,再每人一小碗漂抿蛐。
其中“过油肉”以色泽金黄、味香软嫩名闻三晋。
珍珠丸则因新人的舅舅、姑夫等长辈都在,为了照顾老人的牙口,特置的松软鲜香菜肴。
而“漂抿蛐”更是平定特有的传统面食,又名“小饸饹”,既可作主食,也可作汤食。面漂浮在汤中,故名“漂抿蛐”。明末清初名士傅山先生曾撰文《小河捞记》,赞美其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风味别致。
菜名寓意美好
“三八席”的菜名都有着美好寓意,像主菜“红烧海参”打头,叫“红开喜宴,满堂喜气鸿运来”,“拔丝苹果”代表幸福平安的日子长又长,“珍珠丸”寓意荣华富贵一生一世。
“点心鸡丝卷”,由发酵的白面加椒盐做成,形状是一丝一丝的,吃起来和鸡肉相似,所以名曰鸡丝卷。“雪梅酿夹甜馅点心”,寓意为小两口未来的生活蒸蒸日上、甜甜蜜蜜。最后四大碗多为肉丸、甜丸之类的汤品,寓意“完满”。至此,菜品全部上齐,酒席才算结束。
一桌“三八席”吃下来,令人回味无穷。变盘菜为大、小碗套菜,不仅历史悠久、工序讲究,而且凝聚着平定人的聪明才智,传承着对新人最美好的祝福,更多的是民间对家和万事兴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