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书籍或许是孤独时的陪伴、或许是迷茫时的引领、或许是梦想的承载……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分享几则读书故事,一起感受人与书的真诚相拥

最是书香能醉人

来源:山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4-04-17 17:16 0

人生乐园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赵树理公园里居然有一个书院。  

当我迟迟疑疑推开书院那扇厚重的木门时,像念动了阿里巴巴“芝麻开门”的咒语。出现在眼前的,是比金银珠宝更珍贵的宝藏——一排排一列列一架架的书。  

退休后,我一直在找这么一个地方。闲暇时,可以练腿脚,听鸟鸣,嗅花香,看草木四季不同的模样。还可以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静静地,读得物我两忘。  

此刻,终于如愿以偿。那种安宁静谧的氛围,让一颗浮躁的心立即沉静下来。我双手悄悄抚过一桌、一椅。这里的点点滴滴,是那样的温暖而熟悉。可我们,却是第一次相遇。  

我默默走、慢慢看,目光缓缓地、贪婪地越过一排排整齐的书脊。那一个个跨越时空永不消弭的名字,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那一段段或明亮或隐晦或轻盈或沉重的过往,连接着现在延续着未来。历史的风云变幻、岁月的沧海桑田,在这里,总能找到蛛丝马迹。  

对我的贸然造访,它们以穿越时空的淡然目光,与我默然相对。光线斜斜地照进来,暗影与尘影交织中,我迎面看见小二黑和小芹在自由恋爱,准备结婚。转身又见汪曾祺先生清闲自在地慢煮生活。我走过《平凡的世界》,和《哈姆雷特》对话。我怜玉环魂断马嵬,叹媚娘君临天下。从夏商周叮咚敲响的韶乐到大清帝国湮灭的背影。恍惚间,不知身处何处,今夕何夕。  

我选了一本书,指尖在扉页细细划过。温暖的灯光包裹着我,我一头跌进书里,和书里的人物,隔着时光、隔着风雨不期而遇。那些惊心动魄的传奇、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经过岁月的洗涤、时间的沉淀,水一样,于无声处,汩汩流淌,默默演绎。  

空气中隐隐浮动着书香。没有窃窃私语声,没有手机铃声,只有翻书声,沙沙,沙沙。像蚕食桑叶,像春雨润物。就连那一盆盆郁郁葱葱的绿植,也因有了书香的浸润,活泼泼地呈现一派生机。  不经意回头,看见一张书桌前,坐着一位老者,他戴着眼镜,正一笔一画在笔记本上抄写。一丝不苟的神情,让我肃然动容。他坐在那里,每一条皱纹,都是曾经。每一根白发,都是过去。他本身就是一本书,一本写满悲欢离合、浸润俗世烟火的人生宝典。  

这时,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走进书院。她们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席地而坐。两个孩子一人选了一本书,年轻的母亲轻轻地、轻轻地给孩子讲书里的故事。  

于是,书院的每一个角落,就悄悄地流淌着书里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成了故事的主角。在故事里留下了足迹,留下了回忆。  

而书院,是故事的开始,是乐园的入口。

赵曙梅

书香约定

书桌前孩子正在阅读。我突然想起了那份关于家庭读书的约定。  

那晚,妻子提着几本新书回家。她递给我一本,说:“我想和你一起读给孩子听。”那是一本描绘亲情与成长的绘本,故事温馨。那一刻,我们的约定开始生根发芽。  

那之前,晚饭后,我们一家三口常常各自拿着手机,或刷短视频,或看动画片。此情此景,就是真实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和你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一天,我在书房发现了一个落满灰尘的包裹。打开,是几个月前买的一套书。再看看书架,很多书都只是买来时翻了翻。瞬间,我有些脸红,也有些心虚,更有些后悔,当即便和妻子商量要从此远离电子产品,重温书香。我们想了几条家庭阅读条款,最核心的是要带孩子一起浸润书香。  

每晚,带孩子外出锻炼身体回来,我们一家人就围坐在柔和的灯光下读书,让孩子聆听文字的韵律。妻子会在阅读时引导孩子提问,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我们读给他听,也读给对方听,在孩子闪亮的眼神里,我突然发现阅读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情感的交流,是灵魂深处最细腻的对话。  周末,我们带孩子去书店,让他在书海自由探索,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有时我们也去爬山,在山顶上找个平旷之处,各自取出一本书读,山风习习、书香阵阵。  

如今,书页轻轻翻动的声音成了我家的主旋律。孩子在这份书香约定中慢慢成长,他爱上了阅读,有了自己的书架。而我和妻子也在阅读中重新找到童年的纯真、青春的激情,以及成年后的沉稳与智慧。书籍成为我们精神食粮,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宁静和思索的空间。  

书香约定,不仅仅是我和妻子的一份承诺,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在这个书香日益浓郁的家庭里,我们以书为媒,细细描绘阅读的画卷,共同编织着属于我们的彩色梦想。

赵仕华

书中自有光

我常常在想,一个人在什么样的情形中,才会觉得光是如此可贵?答案就是,当一个人身处黑暗中时。  

大学毕业后,我曾有过一段黯淡的时光。那时我在一家报社上班,经过两个月试用期的考核,正准备转为正式员工,不想却在此时生了一场病。经过再三思量,我决定辞职回老家休养。离开前,我见到了当医生的师母,她劝我还是留下找份相对轻松的工作,毕竟这里的医疗水平要好些,留下来既可以治病,又能养活自己。我觉得师母说得在理,决定留下来。  

没有亲人、没有住处、没有工作、没有收入,茫然四顾,何处安身?那时,放眼整个城市,唯一熟悉且能带给我踏实感的地方,就是刚刚离开的学校以及学校周边500米内的活动范围。再没有哪个地方能比回到熟悉的环境更让我安心了。学校回不去,我便在学校旁的城中村租个房子。那是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只有一扇窗,每天早晨,会有一束光穿过密集的楼房和狭窄的楼间缝隙照进黑暗的屋子。那是屋子唯一的光源。  

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我每天到学校阅览室读专业书籍,假装还是在校生;傍晚便到操场锻炼,希望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晚上窝在被窝里看书,那是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白天读专业书籍,晚上读自己喜欢的书,看到凌晨两三点,才安心睡去。第二天,当阳光穿过楼缝照进窗子的时候,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如果说,那光是屋子唯一的一束光;那么读书,就是那段暗沉岁月里唯一的一束光,在重重围墙中,找到一个缝隙照进来,让我黯淡的生活有了一些光明。挫折是一记闷棍,也是一个机会,让我学会了从常规的生活与思维中跳出来,去重新审视生命与生活。正是读书,支撑我走过人生的低谷。  

想起多年前看到的一张图片,深受触动。图片中是3个站在围墙内的人,书籍是他们的垫脚石,因为垫脚石高度不同,决定他们所站的高度不一样,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第一个人垫脚的书尚不足以支撑他看到围墙外的世界,于是他只能看到围墙,围墙上画着鸟语花香、碧水蓝天的幸福景象;第二个人垫脚的书勉强让他够到了外面的世界,但他发现那里一片灰暗混沌,看不到一点生气;而第三个人垫脚的书足够高,托着他越过了乌云,看到了乌云之上的天空,那里有金色的阳光充满希望。书读得越多,见识也就越多。而我想,读书的意义就在于能够让人看到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却依然心怀希望。

涂燕娜

携书而游

书,是心灵最诚挚的伴侣。每当旅行之际,一本书便成为我最亲密的旅伴。  

出发前夜,我会翻开心仪的游记,让作家的文字为我描绘即将踏足的远方。那些关于风景的描述,仿佛是一幅幅细致入微的画卷,将我的思绪引向那遥远的地方。当真正置身于那片风景之中,我总能感受到一种奇妙的共鸣,仿佛那些文字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与眼前的景色相互辉映。  

我一般不会选择实用的旅行攻略,而更倾向于那些记录着作家心路历程的游记。这些书,不仅仅是游记,更是作家的心灵自传。通过它们,我能够感受到作家在旅途中的喜悦、忧伤、思考与感悟。当我置身于同样的风景之中,那些文字仿佛就成了我心灵的指南针,引导我去感受、去思考、去领悟。由于每个作家所处的时代和际遇不一,所留下的文字也各不相同。当自己游览时,景点不免因时间轮转变了韵味,所见又会是一番别样的光景。  

“读旅式生活”的即时感同样重要。如若读完一个作家的游记,许久后才去景点追味作家当时的所思与际遇,常会因为时间和琐事的堆杂将文字记忆变得模糊而紊乱。所以,即时感才能将作家的所感所思最为鲜活而明晰地唤醒。我去昆明旅游时,在火车上读了汪曾祺先生写他在西南联大的生活,20多个小时的车程有汪老的文字相伴甚觉快意。到了昆明,再去追寻汪老的脚步,仿佛在做趣味拼图游戏。漫步中,将岁月破碎的记忆再完整地在脑海中整合,顿觉所见不再是一座陌生庞杂的城市。  

8年的旅行生涯,让我与无数作家的文字同游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每一次旅行,都是一场心灵的穿越与对话。我通过他们的文字,了解了不同的风土人情,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气息。这些经历,让我变得更加开阔和包容,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生活中的每个瞬间。  

生活需要导师去引领我们汲取心灵的智慧,旅行也应如此。旅行前,先让文字在心灵上数次漫步,这样,真正踏上那片土地时,我们的心灵才能够与其产生更深刻的共鸣。携书共游,让旅行变得更有意义和丰富,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更多的滋养和升华。

曾龙

最美的遇见

人生最美的遇见,就是遇见书。这些年,看书来书往、听书人书事、品书香书色,在慢阅读中完满自己的生命。随笔集《纸上烟霞》就收录了我的一些有关读书的文章——得书之喜、收书之乐、买书之趣、失书之痛、卖书之囧、藏书之忧、借书之尴……尽在其中。  

爱书人最大的瘾,就是买书。上半年,买书上百本,有新有旧。但只要见了好书,还是忍不住去买。同事都说:“还买啊,家里能放得下吗?”说实话,这确实是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究竟能看多少。我时常在买书时问自己,书能看完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正因为看不完,才要多看。有人说过,不读书的人只活了一辈子,读书的人却活过了几辈子。此话说得好。在书中,我们与古今中外的大师智者对话,怡情博闻、增长才干。读书改变了我们,也解放了我们的头脑。我想,自己能够从一个农家娃成长为一名公务员,真的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  

为了读到更多的书,我也极力主张让书流动起来。今年以来,已陆续出让珍藏图书7本,都是心爱之书,但一想到它们又到了另外一些爱书人手里,我心甚慰!  

这些年,与各地书友交流互动,我还淘到或受赠不少签名本。在我看来,签名本,不单单是一个作者的签名而已,它寄托着作者对读者的情谊,也诠释了书人书事的美好。  

从多年前郑智贤老师送我一本孙犁的《曲终集》后,我就喜欢上了孙犁先生。他的书,也成了我费心费力搜求的对象。十几年过去了,买到他不少著作,成套的有百花版《孙犁文集》八卷本、百花版《耕堂劫后十种》精装本,也有数量不少的单行本。这些书,我都翻阅了不止一次。但也有遗憾。《耕堂劫后十种》是先生历时16年,从1979年出版《晚华集》到1995年《曲终集》封笔,写出的10本小开本书。这是他一生经历、情感和智慧的结晶,深受爱书者追捧。我也不能免俗,想方设法将它们请回,但其中两本因售价太高一度让我望而却步——一本是百花版《陋巷集》,一本是人民文学版《无为集》。不过前几年,机缘巧合,我还是咬牙把《陋巷集》买了回来!  

读书,让我仿佛看见了光,心里更亮堂了。我将一如既往爱书、读书、买书、写书,做一个幸福的书虫。

胡忠伟

我来替你读

我的书柜里有不少弟弟的书。
  1981年,我从部队复员后跟父母住在榆次老城里。过了两年,弟弟参军入伍离家,父母搬到了父亲单位的宿舍。搬家时,家里的书就都留给了我。后来老城拆迁,我和妻先是搬到岳母家暂住,后又租房,直到搬到单位宿舍,一直跟着我搬迁的几百册书,才算安顿下来。我退休后整理书柜,发现柜中不少书都是弟弟的。看着这些书,幼时跟弟弟一起欢快地看小人书、长大后一起学习的情景就一幕幕出现在眼前。
  我大弟弟6岁。小时候我特别爱看小人书,问妈妈要了钱,陆续买了满满一抽屉。每当寒暑假,院子里的孩子们就会聚在我家看小人书,一本接一本。弟弟也跟着喜欢上了小人书,我参军时,便把一抽屉小人书交给了他。
  弟弟复员后,上了班,成了家。我们就这样平平淡淡地工作着、生活着。可平淡的生活无法阻挡不测风云。2005年,弟弟突然病倒,最终不治而去。
  现在我书柜里的那套48本的《三国演义》小人书,是弟弟一本一本陆续买全的。我当兵那几年出版的《矿山小英雄》《小游击队员石星》《李自成》等好几十本也是弟弟的。还有两本语文辅导书,封面或扉页上还写着弟弟的名字。里边有的字、词他又加了拼音和注释。可见当初弟弟是认真读过的。
  还有4本书让我心情沉重——《唐诗三百首评注》《写作技法词典》《胡适随想录:实用人生》《瞧,这个人:尼采自传》,《尼采自传》的扉页上还留有弟弟的字迹“八八、三、购于太原海子边”。这几本书都是弟弟生病后给我的。接过书的时候,我心里一阵阵难受。我知道,病痛的折磨,已经使他无法看书,他知道我喜欢书就都送给了我。
  弟弟的工作性质属于外勤。不过他曾经跟我说过自己很喜欢文秘工作。他初中毕业就参了军,自感没有很好的文化基础,便常到书店去买想读的书。每天下班后就是读书,尽量提升自己,希望有朝一日凭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从事喜欢的工作。对于他的这个想法,我一点也不怀疑。按照他的喜欢和努力程度,他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可是,病魔击碎了他的梦想。
  弟弟送我的还有几本旧杂志,里边粘贴着从报纸上剪下来的有关读书、写作知识的文章,他剪得整整齐齐,粘得平平整整。翻看学习起来,非常方便、清楚。
  如今,我把弟弟的书整理出来放在书柜中两个专门的书架上。我看着那书柜,看着书架上的那两层书,就会想起弟弟,就会在心里默默地说,我来替你读它们。可我就是把它们读上300遍,也实现不了弟弟的愿望了。

编辑:叶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