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黄糕的文化烙印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王汉利 发布时间:2020-07-10 16:50 1 0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家乡应县农村盛产黍子,黍子去皮磨成面粉做出的美食叫黄糕,不去皮则叫黍子糕。应县人一日三餐吃糕最多,世代沿袭成了饮食习俗,应县黄糕也因“黄、筋、软”而出了名,应县人有时候在外面还会被戏称为“糕愣子”。

  应县人几乎都会蒸糕、搋糕。做糕时,用乌涂水和面,攥成团状,双手来回搓,这叫擦“糕秧”,待蒸锅水沸腾时,将笼屉铺上笼布扽上,把糕秧均匀地撒开,大约蒸20分钟左右就熟了。糕蒸熟,还有一道“搋糕”工序。“搋糕”必须趁热,先将蒸好的“糕秧”倒在一个大圆盆内,旁边放上凉水盆,“搋糕”烫手时蘸一下,用手掌或圪都(拳头)在盆里反复搋翻着黄糕,糕搋好后再给糕面抹上胡麻油,金黄油亮煞是好看。

  在应县,谁家遇有像样的喜事都要吃糕,还要包糕。所谓包糕,就是把糕搋好后,再将糕用手分成均匀的小块捏成糕皮皮,通常包糕有两种馅,为了吃糕时好区分,多将油糕分为长和圆两种形状。圆油糕儿是豆沙馅和糖馅,长油糕儿也叫菜(丝丝)馅糕,包的是各种菜馅,形似“相公帽”。色香味美的油糕包好后,扽锅上灶,用当地特有的胡麻油开始炸糕,炸出的糕,色泽金黄,入口香脆。在应县人吃糕的习俗中,还蕴含着美好的寓意。“糕”与“高”谐音,寓意“高高在上”“高升旺长”,期盼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应县人吃糕,有别于其他地方的人。搋好糕后,放在盆里边,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每人攉一碗菜,条件好的人家用肉和鸡蛋做配菜,普通人家一般都是山药棒烩豆腐,菜里必须有汤汤,吃糕蘸上汤才有味道。用囫囵吞枣来形容应县人吃糕最恰当不过了,夹一块糕,裹一点菜,蘸点汤汤,黄糕进嘴也不嚼,舌尖上翻两个滚儿,“咕噜”一声咽下肚里,老香了!

  在应县城乡,有关吃糕的俗语也是妇孺皆知,广为流传。如“三十里地的莜面,四十里地的糕,十里地的荞面饿断腰”;“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三遭”;“黄糕泡肉,吃个没够”……应县人把黄糕看作是最耐饥的主食,吃一顿饱糕,下地干五六个小时的活儿感觉不到饿。但凡吃糕,一吃一个饱,要吃到嗓子眼上“弯不下腰”才肯罢口。

  在应县城里,以“糕”取名的大小饭店随处可见,“黄糕泡肉”“糕愣子”“塔乡糕店”等,融入了应县人对黄糕深厚的情感,也浸透了应县人对“糕”文化的持久热爱。在应县人看来,外地人到应县只看千年木塔,没有品尝到应县的黄糕泡肉,无疑是徒留“来到应县没吃糕,等于白白走一遭”的遗憾。

  吃应县黄糕,有别样的回味!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