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以产化文”领跑山区发展新路——平鲁区迎恩堡村农民致富新变化

来源:朔州日报 作者:赵国恒 发布时间:2020-09-17 11:28 0

  体验房车营地农旅生活,有高耸入云的百年大白杨树和长不高的小杨树,有巨大风叶轮忽悠忽悠转动,爬上近5米高的一个烽火台,连线16个密集的烽火台围城圈,万亩黄芥花在其中,蓝天白云下映照着乡村美,红山荞麦、芩茶等一连串产业汇聚,推动着农民富,日前,平鲁区阻虎乡迎恩堡村党支部书记姜根兴向游客数说着乡村里农业发展的新变化。

  以产化文,就是把产业融入文化中发展。8月14日,朔州市在迎恩堡村举行美丽乡村旅游季暨平鲁尉迟恭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以迎恩堡村农业生态产业链的示范模式,拉开了乡村旅游示范村、特色旅游扶贫示范村和休闲农业旅游园区序幕,对推动全市农村经济起到积极作用。

  迎恩堡村是一个扶贫村。位于朔州市平鲁区北部山区,地处晋蒙交界、长城脚下。历史上曾是明朝北部边防大同镇冀北道所辖“灭胡九堡”之一,是当时晋蒙边界最大的贸易互市。全村国土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2959亩、常住25户45人的小山村。但这几年通过多部门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全村人均收入可达10000元,主要来源于土建劳务收入,再加上当地土特产销售收入、旅游业发展创收等收入。

  “打造红山荞麦、芩茶、黄芥花品牌,依托产业化带动,规模化发展,叠加休闲农旅文化,赋予山区农业发展新内涵,多元化产业融合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朔州市平鲁区阻虎乡党委书记刘钱元说。近年来,全乡发展绿化,林木覆盖率达54%,种植特色杂粮、药材等形成产业。特别是迎恩堡村,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产业优势创新发展,兴起万亩黄芥花产业上规模发展,同时挖掘古堡文化,综合发展观光旅游业,以此拉动全乡经济。

  阻虎乡各村依靠能人转变观念带动全体村民转变思维致富,使乡村农业发展变强,村庄变美,农民变富。

  富在产业兴旺上。阻虎乡万亩黄芥花产业涉及迎恩堡、白兰沟、刘货郎、二道梁一带四个村10余个合作社,带动村民一个不少致富。跟着富起来的农户都这样说,他们富在乡党委、政府培育产业的创新点上。平鲁区强盛源农牧专业合作社生产芩茶,是目前山西省第二家种植黄芩茶园生产加工基地,发展3000亩药材辐射周边带动农民脱贫。朔州市木森农牧有限公司出品的红山荞麦挂面、方便面速成品、糕点食品,依靠当地盛产的红山荞麦产业特色,推动村民多种植、多收益。

  美在产业文化上。全乡以迎恩堡村农业休闲观光为重点,加以芩茶、红山荞麦、向日葵、杂粮莜麦产业化合围像一道飞虹桥,产业文化照亮了农民心头。这些原生态的农产品,蕴含着极丰富的营造价值,延伸产业加工,全乡以文化为引领,坡地逐步改造梯田,适合机械化作业,产业化规模发展,打造山区农业特色现代产业模式。

  强在多产全产业链条融合发展上。阻虎乡是个纯农业山区乡镇,全乡8000多人,一产仅有种植业、养殖业,二产也为种养加工业,三产除了服务行业其他行业不广。这样农业生产单一的乡镇,阻虎乡仍然立足实际,创新思维,挖掘历史传承的精神文化与现代农业发展文化,多产融合凝聚合力,形成特殊地理、特色文化、特别产业的农业发展格局。仅7月份,黄芥花盛开,花海迎客,迎恩堡村房车营地接待游客2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10万元。全乡每年观光期可接待游客3万余人,直接带动旅游收入约240万元。

  这里发展只是刚刚起步阶段,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平鲁区阻虎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小东介绍今后发展时表示,将从延长观赏花期,从观赏黄芥花转到向日葵花,从秋季树叶金黄转到冬天滑雪行动上。特别是迎恩堡村是1937年11月成立的朔州市第一红色支部,着力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将成为附近村庄以及全市乡村党组织学习培训的红色旅游胜地。

  山区农民们欣喜地说道:自己种植、养殖后加工出来的农副(畜)产品,在家门口就得到了加工,变成美食美味特色产品,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农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朔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280个,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46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31家)。截至7月底,全市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145.57亿元,同比增长5.7%;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额为63.51亿元,同比增长13%。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