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风亮:养殖脱贫感谢党 发家致富把歌唱

来源:朔州市新闻中心 作者:唐玲仕 武丽伟 发布时间:2020-05-18 11:07 0

山阴县吴马营乡后榆林村贫困户李风亮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干活从来不惜力,但因后榆林村山多地少,严重缺水,种庄稼完全是靠天吃饭。在这样的地理条件的限制下,每年都种很多地的李风亮年底的收入也是屈指可数,2011年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扶贫工作队第一次来后榆林村时,整个村的人均纯收入还不足900元。用老人的话说“那年月,恓惶啊!碰上个赖天年,旱年份,一点粮也打不下!”

山多地少缺水源,面对这些困难,后榆林的出路在哪里,村民脱贫靠什么,成了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首要研究的问题。全村荒坡荒地面积大,但是有大量的草坡;时令比平川地区晚,粮食产量低,但种饲草不影响,所以发展养殖可以作为脱贫的一个项目。

山区最适合养的是羊,为了发展养殖,朔州师专的扶贫工作队为村民连续买了6只带羔母羊,李风亮也分到了一只,他开始养羊。养羊需要人手,得有人放,即使圈养每天也得填十几次草料,对于一个承包了大量土地的农民来说,李风亮家人手不够。但李风亮是个活泛人,既然养羊不适合,他果断换成养猪。养猪只需填上饲料,放上水就可以,用的人少,于是养猪就成了李风亮的脱贫项目。

刚开始少量养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养了三五头猪,一年下来,收入测算,赚了!还不误种地。于是李风亮开始想着扩大养殖数量。先培养自己的优良的种猪、母猪,省下了买小猪的钱,再慢慢扩大猪的养殖数量。不到两年时间,李风亮的生猪出栏就达到30头。

猪多了,忙不过来了,收入的增加,让李风亮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他把在北京打工的儿子叫了回来,父子两人开始养猪。县里为他们提供了免息的贷款,扩建了猪圈,改良了种猪。为了养好猪,李风亮父子不断的充电学习,请教技术人员:为了给猪保温,猪圈上加盖了塑料大棚,给小猪做了专门的保暖的圈舍,可以说用最少的成本,造出了最适合生猪生活的场所;为了降低成本,改变了农作物种植结构,在原来种植土豆、莜麦等农作物的基础上,又种了100多亩用来喂猪的玉米。

李风亮的猪生长周期长,于是有人跟他说:“你到市场上买些猪饲料喂猪吧,那种饲料猪吃上长得快,几个月就长到二百斤了,费用不比喂玉米高,但出栏快。”老人是个爽朗的人,听到这些话后他十分坚决地拒绝了,他说:“我不能给猪吃那些东西!猪吃了那些饲料几个月长那么大,人再吃了猪肉,身体能好?共产党给了我们那么多好处,帮我发展养猪,让我脱了贫,生活变富裕,我就不能用那东西喂猪,再害别人!”老人的思想很朴实,很简单。他还经常给人们算账说:“我自己的母猪下的小猪,自家地里种的玉米,父子两人的劳力,我家的猪肉在前几年行情不好的时候也有赚头,更别说近两年这样的好行情了。”

经过几年的发展,靠着本本分分做人的原则,李风亮父子养殖的生猪,在周边也有了名气,平鲁、右玉甚至内蒙古的人都来买他的猪。人们都说,他的猪肉能吃出以前的猪肉味。在与人们的交谈中他经常说:“人要脱贫、要致富,那必须的自己动起来,共产党扶贫在头前拉,你得跟在后面用劲跑,不能人家拉你,你还躺在那不动,咋能富起来?”

现在的李风亮,成了全村的种植、养殖大户。通过使用扶贫工作队推广的地膜,土豆籽种的改良,他种的小杂粮产量实现了翻番,除了食用的土豆外,还种了专门用于做种子的土豆。2019年底,李风亮家出售小杂粮收入有2万多元,年初出售土豆种子收入也超过1万多元,生猪出栏数量达到100头,纯收入超过10万元,成为了全村脱贫致富的榜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