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马邑”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宋旭 发布时间:2024-06-18 21:17 0

马邑,秦代置县,治今山西朔州市。汉初为韩王信都。高帝六年(前201),韩王信以马邑降匈奴。元光二年(前133),汉以马邑之谋诱击匈奴而不得。晋永嘉中县废。开元五年(717),唐分善阳置马邑县,治大同军城(今朔州马邑镇)。金贞祐二年(1214),升固州。元复为县。清嘉庆元年(1796)废入朔州。

关于马邑之名,有一个与马有关的传说:“秦时筑城于武周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焉。有马驰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马迹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马邑……”该说最早出于《搜神记》,并为其后《水经注》(北魏·郦道元)、《后汉书注》(唐·李贤)、《史记正义》(唐·张守节)、《太平御览》(宋·李昉)等文献和地方志书援引,几成马邑冠名之定说。

《搜神记》出于东晋干宝之手。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和怪异故事的小说集。其“秦依马迹筑城”与赵云中城“鸿雁旋飞确址”的传说如出一辙。如果将传说的影子抛开,站在马邑城头,放眼四周,便会发现诸多与马邑有关的“马”迹。而且,这些“马”迹,都将马邑的取名,指向一个非常古老的族群——马羌(马戎)。

马邑与武周塞

考察上古地名,大凡见于史籍者,其名于籍录入史之前,便以小地名的形式存在于世了。马邑,绝不可能是“依马迹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

而马邑与相邻的武周塞,却是一对相随共生的存在。

从音韵学角度考察,马邑之“马”,在其产生的上古时期,读音为mra,其元音-a之所以留存至今,是受到了垫音-r-的影响(余疑其与北语之mori存在源流关系)。而武周塞之“武”,上古读音为ma?马邑之“马”与武周之“武”,表达的应是同一概念。

武周塞,古又作武州塞。武州也是西汉雁门郡十四县之一,治今左云县,地与马邑毗邻。又《水经注·灅水》:“(马邑川)水出马邑西川, 俗谓之磨川矣,盖狄语音讹。马磨声相近故尔。”磨川之“磨”,上古读ma:l,其音与马、武皆通。今马邑北4公里处,有一村庄叫“马跳庄”。其中的“马跳”,正好对应“武周”(mal-tieiw)的上古读音。考虑到不同时期地名的漂移等诸多因素,今马跳庄及其左近,或为某一历史时期的武周塞。从其所保留读音看,其时或在北魏之前。

从马邑向东不远,在今应县南部山区,同样分布着三个以“马”为专名的地名。其一曰“白马石”;其二曰“上马峪”;其三曰“下马峪”。三处地名产生于何时,凡耆老亦不能言。如果将视线再向东延伸,还会发现汉代所置的马城(其治所在今河北怀安县西)、武邑(汉高祖五年置,即今河北武邑县)、武强(汉代武强侯国,地属今河北武强县,武强即“马羌”)等等。这些以马(武)为专名的古地名所揭示的是,曾经有过一个以Ma-为族称的族群,繁衍生息于上述地方。

无独有偶,在甘肃陇南地区,有一个白马羌(氐)聚居的地方,也以“武”名之,曰武都。今天的武都区,为甘肃省陇南市下辖区,位于白龙江中游。其作为地名始于先秦,西汉置武都郡。历史上的武都,是白马羌(据其南部)和白马氐交杂聚居之地。按上古时期部族聚邑之称,有先祖神主宗庙者曰都,无者曰邑。同时,国内考古发掘也证明,自商周至秦汉,聚族而居、聚族而葬,是族群繁衍生息的常态。尽管自战国始,各诸侯国先后建立了户籍制和郡县乡里制度,但“共祖同宗,生相近、死相迫”的族居、族葬传统一直没能打破。而作为族群共同生活之居地地名,也往往是以族名名之。且这一现象,绵延至今。

马羌(戎)与马方

这里的羌,讲的是古羌。

古羌人以牧羊著称于世,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商代以前,古羌是黄河流域最主要的原著民。其族群的泛称,商时曰“羌”,周时曰“戎”。春秋时所称之北狄,分布在今陕北、陕甘宁与内蒙古交壤地区以及山西及河北所谓赤狄、白狄者,实皆羌属。商代中晚期的甲骨卜辞中,“羌方”作专称时,特指称作羌的方国。泛称则包括商西部及西北诸部落与方国。

马方,就是一个由古羌分离出来的方国,故亦称“马羌”。之所以“马”称,可能是其部善于养马。也可能是其将羌的自称作了本部族的族号。

羌,本是商代东方族群对西方族群的他称。羌人并不称自己为“羌”或“羌族”。而是称“尔玛”“玛”或“绵”。羌语作rma,义为“本地人”。

存世的甲骨卜辞中,作为方国的“马方”,被多次记载:

丁未卜,争贞:告曰,马方……河东来……(《前编》第4卷46页第4片)

甲辰卜,争贞:我伐马方,帝受我佑,一月……(《丙编》第114片)

乙卯卜,争贞:王伐马羌。(《合集》06624,典宾)

乙卯卜,争贞:王㞢伐马羌。(《东文研》00117正,典宾)

这四条卜辞中的“争”,是武丁时期的贞人。其辞所记,是商王武丁时期对马方的征伐之事。其中第一条卜辞记录的是商王获知马方来犯的军情后,进行的占卜事宜。第二条卜辞记录的是商王出征马方前进行的占卜。卜辞中,商王祈求先王之灵(商代生者为王,逝者为帝),庇佑征伐马方(取得胜利)。

上述四辞中,马方,也称作“马羌”。

另外《甲骨文合集》第6组有“癸未卜,宾贞,马方其征,在沚。贞:不其在沚。”记录的则是商王室征服马方后,抽调马方军队征伐其他方国。其中的“宾”也是武丁时期的贞人。说明马方,在商王武丁时期,就被征服并成为商王朝的属国。

关于马方故地,国内学者根据卜辞所记,推断其在今山西中部靠近黄河一带。

武王灭商后,马方族人曾被作为属民,分赐给燕国。其事被记录在北京琉璃河出土的青铜罍和青铜盉铭文里。1986年从琉璃河M1193号大墓发掘出的这两件青铜器的器身上,刻有相同的铭文:“王曰:太保,隹(唯)乃明,乃鬯享,于乃辟。余大对乃享。令克侯于匽(燕),妕、羌、马、虘、雩、驭、微、克、囗。匽(燕)八土众厥辟。用乍(作)宝彝。”

铭文中的“克侯于匽”中的“克”,应该是姬燕第一代就国之侯姬克。周初,召公奭虽然被封于燕,但一直没有就国,而是留在王朝中央任太保一职。成王派其子克“侯于燕”,并将妕、羌、马、虘、雩、驭、微、克、囗等前商九方族人赐给燕国作属民。这与成王赐与鲁国“殷民六族”、赐予卫国“殷民七族”、赐予晋国“怀姓九宗”的做法是一致的。在被赐燕国的九方人中,其中就有“马方”之人。

应该指出的是,被周成王赐燕作属民的马方族人,仅仅是被商王武丁征服后,臣服于商的马方遗民。还有一些不愿臣服于商的马羌族人,在与商王朝的战争失败后,离开故地,流散四方。鉴于武丁时期,是商王朝最为兴盛时期,其东、南均为商王朝核心势力范围,留给这些马羌族人的生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向西,越过黄河,进入陕西乃至甘肃一带。另一条是沿汾河谷地向北,越勾注进入桑干河流域。

事实上,这两条路,都可能是战败后马羌族人的逃生通道。

进入周代以后,其遗族与当地土著融合,曰戎,曰狄,或曰“戎狄”。这是于中原王朝而言的。就戎或狄之内部来说,仍会沿袭其部族称谓:Ma(马或武皆汉字记音而已)。

马王爷与白马神

过去,中国北方民间普遍信仰马神,其全称“水草马明王”,俗称“马王爷”。传说中的马王爷,长有三只眼睛,被称作“三眼灵光”或“三眼灵曜”。故民间有“马王爷三只眼”之说。

马王为之神,由来甚古。据《周礼·夏官》注:“马祖,天驷也。”说的是马祖上应“天马四星”即二十八宿之“房日兔”。这是周代国家祭祀礼仪中的马神。在民间,马神的来历却是诸说不一。一说是殷纣王之子殷郊。从其来源《封神演义》看,知为明清附会之说。另一说是西汉金日磾,匈奴休屠王之子,随昆邪王降汉,武帝封其为马监。流传最广的是道教所谓“灵官马元帅”,即民间俗称三只眼的“马王爷”。

我国陇南、川北一带氐羌聚居地区,民间也普遍崇拜“三目神”。《邛崃县志》就记“蜀中古庙多蓝面神像,面上块垒如蚕,金色,头上额中有纵目”。这可能就是古蜀蚕丛(纵)之像。

在今天甘肃陇南文县、陕西汉中宁强(宁羌之懿称)县、四川绵阳平武(平马之懿称)县以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岷山东端,分布着一个被称作“白马人”的族群,又称白马氐。白马氐是从古羌分离出来的一个族群。在白马氐民间,有一种傩舞,叫“池哥昼”。

羌语中的“昼”,意为“歌舞,舞蹈”。“池哥”意即“面具”。

“池哥昼”就是面具舞。

每年春节期间,白马人都要进行“池哥昼”和“麻昼”表演。前者以代表祖先崇拜的人物面具为主,后者以代表图腾崇拜或自然崇拜的动物面具为主。其中“池哥昼”又称“仇池昼”,属以国冠名,其面具为三眼形象,表演前所参拜的神像也是三眼形象。

“仇池”是东汉建安间氐人杨腾在甘肃陇南建立的古国。而早在春秋时期,在今山西盂县一带,就有一个由白狄建立的诸侯国:仇由。“仇由”又作“厹由”。以古音审之,仇池(gu-lhal)与仇由(gu-leiw)存在一定的承继关系。

白马人奉三眼神为自己的祖先神——白马神。

另一个存在于神话里的三眼神,就是二郎神杨戬。其担山赶日、劈山救母的传说,多被杂曲、唱本等文学作品传颂。二郎神杨戬与建立仇池国的杨腾是什么关系?

已故历史学家李思纯在《灌口氐神考》一书中,对二郎神杨戬的来源做过阐释。他说:“唐宋以来,巴蜀、甘南民间信仰势力最大的灌口二郎神杨戬,实则就是文县、武都白马氐族的狩猎神。”

实际上,上古中国西部地区确实存在“目崇拜”的现象。

《逸周书·王会解》记述伊尹为四方令曰:“臣请……正西,昆仑、狗国、鬼亲、枳巳、闟耳、贯胸、雕题、离卿、漆齿,请令以丹青、白旄、纰罽、江历、龙角、神龟为献……”

其中“雕题”之“题”,义为“额头”。其与目合,即后来之“题目”。雕题就是于额头纹以图案。从上古刑天(“天”义与“题”同,“刑”古亦作形)神话可知其所雕图案应该是眼睛。这与上古时期人们将太阳比作“天目”有很大关系。《山海经·海外西经》又记:“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从生理学角度讲,正常的人是不可能出现“三目”的。“其人一臂三目”只能是于双目之外,再雕以一目。

而且,这一目,是开“天窍”之目。

由此,北方民间普遍信仰的三只眼马王爷,与白马人信仰的三目白马神,同出于上古氐羌先民的“目崇拜”。不同的是,白马神被奉为白马人的祖先神。而马王爷却经过道教的改造,成为专司一职的“马神”。

马邑”的可能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推测商王武丁时期,被击垮的马方,一部分留在故地,成为商王朝臣民。商朝灭亡后,这部分族人被赐为燕国属民。废于东晋的马城以及保留至今的武邑和武强等地名,应该是这部分马方遗族流离于河北大地上的印迹。

分布于今天陇南武都一带的白马人,很可能是西越黄河那部分马方部人之裔族。

而向北的那部分,则沿着汾河谷地,越过恒山山脉,进入到桑干河流域,并于今朔州市马邑、应县南山及大同市左云县一带,或聚族成邑,或逐水草而居。

我们注意到,在西汉雁门郡所置十四县中,有三个县的名称皆与马羌部族的活动有关。其一马邑。其二武州。武州县治今大同市左云县,东汉迁治今山西省偏关县东北贾堡。东汉末废。武州之“武”,与马邑之“马”,古音相同,皆为马羌之Ma。三是强阴,治今内蒙古凉城县岱海附近。东汉末废。强阴之“强”,实为“羌”之懿称。说明其时,跨过凉城南部山地向南,就进入了马羌部族活动地域。

编辑:叶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