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莲子留下来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王欣 发布时间:2025-03-25 17:17 0

青衿之志,白首方坚。2024年11月24日叶嘉莹教授于天津逝世,享年100岁。一生致力于古诗词的研究与传播,从青春到暮年,她始终怀揣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为传承中华文化奉献其一生。

叶嘉莹先生出生于1924年的北平,从小在书香世家长大的她,“所有的精力都用来读书了”。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享有盛名的叶嘉莹女士,力排众议,情愿不要任何酬劳,回到祖国教书。她说:“我的根在中国,我要回到中国来。”90多岁高龄的先生仍躬耕于三尺讲台。七十余年,不变的三尺讲台,传承中国诗词。她说;“我觉得,我知道的好的东西,我没有传下去,我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叶嘉莹女士的一生无愧于诗词,向我们,向世界传扬了中国诗词。让那些外国人惊叹,原来中国诗词是如此的有魅力。20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予叶嘉莹女士的颁奖词这样说:“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故事。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是‘诗词的女儿’也是‘风雅的先生’。”

叶嘉莹先生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研究与精彩绝伦的课堂,带给无数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她讲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个骄傲的李白,她讲杜甫老年诗歌时,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晚年杜甫的凄苦漂泊,她讲辛弃疾“词者是意内而言外”,透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看到想要带兵攻到汴京却只能无奈回首的辛弃疾。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浮萍颠沛,诗词为根。王国维感叹:“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先生少年时,母亲因术后感染亡故而父亲不知所踪;中年时,丈夫锒铛入狱,她只能带着女儿颠沛流离,好不容易熬到丈夫出狱,迎来的却是拳打脚踢;这一切过去,已经临近老年,大女儿与女婿在车祸中离世,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人生接连的打击,并没有压弯她的脊梁,叶嘉莹女士走出“小我”去追寻“大我”,她的爱都奉献给了诗词。词如其人,面对生活的无奈与磋磨,她却写下“一世多坚,寸心如水”和“历尽冰霜偏未死,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的诗句。回顾自己九十余年的人生,她讲:“我的人生不幸,一生命运多舛,单从诗词里我就能得到慰藉和力量,有了诗词,便有了一切”。先生把日子过成了诗,一袭素裙,三尺讲台,一站一生,举手投足间尽显岁月的从容与淡然。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先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叶嘉莹先生多次向南开大学基金会捐献共计3568万元的善款,用于做诗词研究和文化推广。面对社会称赞,先生却说:“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人的价值不能靠金钱衡量。”幼时便熟读《论语》的她做到了那句“朝闻道,夕死可矣”。

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时光带走了叶嘉莹先生乌黑的头发,却从未带走她的精气神,数年坚持站着讲课,在晚年她写下“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望见年轻人将“我”吐出的丝,织成一片云锦,要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能够留下来。

一片桃李尽芬芳,桃李无疆代代传。“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我的莲花总要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如今,莲花虽已凋落,但其精神却是永恒的。待到春来百花放,莲心也定会开满塘。中华文化也会有千千万万个后来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编辑:叶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