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孙莱芙老师,是刚来朔州没多久,很偶然的一次机会,与孙老师相识。我孤陋寡闻,竟然不知道他在20几岁便写下《继父》一文,一举成名。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朴实、随和,没有一点大作家的架子。后零零散散读了一些他的文字,印证了他的名不虚传。
近日孙老师馈赠我《乡土记忆》一书,此书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属山西省《新语文名家散文精选》丛书,这套丛书选取了山西省11位作家的散文作品,是专为在校的学生们提供的读本,孙莱芙老师《乡土记忆》被入选在列。
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希望一口气读完。书从办公室拿到家、又从家拿到办公室,只要有时间便读。从第一辑难舍穷家读到第四辑乡土记忆,书读完了,但意犹未尽。我读书一向不求甚解粗枝大叶,和自己的个性一样,大大咧咧、粗粗糙糙。但这本书,却让我有了多读几遍、再细读精读的渴望。
书读一次,泪流一次。我是个眼睛少泪的人,不知道是因为我的干眼症、还是源于我的同理心匮乏、还是因为我的思维僵化,年龄渐长,思维像褶皱的老树一样被定格。这些年,眼中很少有泪流出,像久已干涸的池塘,再无飞鸟掠过。但读孙莱芙老师的《乡土记忆》,泪水却控制不住地一次又一次地涌来。
在《乡土记忆》一书未出版之前,我曾便拜读过他的《难舍穷家》文稿,当再次捧读,那种揪心的痛,并未随着时空的转换而有所改变。文章一开头写道“记得那时,父亲辞别人世的那个下午,我从远方奔回家,父亲却刚刚撒手离去,当下,我的眼泪就成串地滚落下来。那几日,母亲在屋子里跌跌撞撞,四处徘徊,神志一下子变得模糊异常,她不断地走来走去,只是低低地重复着这样一句话:‘好端端一个家,散了!’”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情感、这样的描述,怎不令人动容?
我无法想象那是怎样的一天,又是怎样的一幕场景,我不愿意去想,更无法面对,我想远远地张望,我不想去触碰生离死别那些人生中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但又控制不住一遍又一遍去读。
“我们离开老家那天,正是阴天,屋外飘着丝丝缕缕的小雨,天气正愁人。母亲在屋子里磕手绊脚地走来走去,她用抹布擦洗了每一人坛坛罐罐,那双身不由己的手把那方泥质的灶台擦抹得格外光滑。她最后一次跪着用打炕笤帚扫了地,柜底缸脚都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她还把那架老旧穿衣镜擦拭得纤尘不染……”当我读着这些文字的时候,一位裹着小脚,早年痛失爱子,中年又失去丈夫,已经历过人生种种磨难的老母亲,此时人生之痛又一次击中了她。在《一家百年》中我知道了作者母亲的经历。“我母亲生于1919年,逝于1988年,一个世纪去掉两头,她活过了百年中间的一部分。她生过八个孩子,三个夭折,三个送人,只存留了两个。我四岁时五十二岁的父亲便病逝了。”
就是这样一位经历过人生无数苦楚的母亲,却再次经历丧夫之痛,经历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老了老了那个陪伴她多年的老伴,却丢下她,也走了。她心中那个虽破旧虽简陋、但却可以慰藉她内心痛楚、给她带来温暖、给她带来依靠的男人撒手而去。这个在儿子心中是无比伟大、坚强,经历过人生种种之痛的母亲。她也是一个需要呵护的女人,她需要一个男人的庇护,她需要一双有力的臂膀,她需要一个完整、安全的小家。但她的世界一瞬间塌了、那个好不容易才有的温暖温馨的小家,再次散了。那个守护她好多年的他,永远地离她而去。家再也不是那个可以给她遮风避雨、可以存放她苦楚、可以存放她曾失去骨肉至亲、曾经历人生种种磨难的家了。她的家,在老伴走了的那一刻彻底没了。
但家还是他在时的样子,灶台、柜子、缸、坛坛罐罐,所有的一切,无声地述说着这个家曾经发生的一切。她“磕手绊脚地走来走去”“她用抹布擦洗了每一个坛坛罐罐”“她最后一次跪着用扫炕笤帚扫了地”这些动作描写细微而又无声地表达着一位母亲和家告别、和过去告别的不舍,和难以言说得心如刀割。
文集中写母亲还有“我姨姨告诉我说:有一年,你妈领着你来我们家走亲戚,她经常半夜三更爬起来,喊你、摇你、掐你,就像疯了一样,你一哭,你妈才又哭又笑的。……你妈那是惊着了,为了儿女们,她一辈子哭得比尿的也多。”“母亲的眼泪是有道理的,她是一个大字不识的穷苦农民,她不懂得新世纪,但是她知道自己一生的苦难和辛酸,也最能体味生命的来之不易。她的哭,折射出了中国劳苦大众百年的悲欢,百年的血与泪,可谓世纪一哭,不一定能够惊天地,却总是可以泣鬼神的吧!”这些朴实的文字,却饱含了浓烈的情感。
还有《无人居》《母亲的手》《西口外今年好收成》《母亲的消息》里写道:“每次到母亲坟头,我跪在那儿,她道她就在膝下的土里。……我觉得母亲就在我身边,她多想让我多待一会儿,好好看看我。”“每次到母亲出生的村庄,我都会到她住过的地方站一站。……我在那口老井旁瞧瞧,希图在水里照见母亲的容颜。”“我到我出生的村庄,路过一块河边地,记得母亲曾在这儿挖过野菜。我叫司机停下车,也信步到这块田里拔菜。”“回到我继父家乡的村庄,我总要到倒塌的老屋前转转,想到母亲曾经在这儿背着一年蓬进村。”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冗长的词句,但句句情真意切,篇篇打动人心。
当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泪流满面,无法自制。我捂住脸,任由泪水从指缝滑落。我的眼前浮现的是更多的像作者母亲这样的那个时代的中国女性。她们一辈子含辛茹苦,生儿育女,经历战乱、饥饿,疾病和贫穷,经历生离死别,但她们却默默无言,用她们博大的胸怀承载着所有的苦难,用她们不屈的意志挺过所有的悲伤。想起去世的婆婆,也像作者母亲那样,中年丧夫,携儿带女再嫁,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痛,年老后到了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却再次丧夫,她那时的心情,应该也如作者在文中写到的那样,“神志模糊,走路磕磕绊绊。”那时我还年轻,却无法同理到她难以承受的痛苦。后来婆婆在公公走了后,又坚强乐观地活了10几年,每次出门婆婆都会携带公公的手提包,虽然已经很旧,但她却从没舍得换过。婆婆的情感,在我人至中年后才逐渐明白。我不敢想,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中国女性,这是一群什么样的母亲,我不由对她们肃然起敬。
《乡土印记》对我触动最深的是母亲所遭受的人生苦难,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这是一部苦难史,也是一部奋斗史。正如文后杨矗老师在点评中写道,文章苦难中存有诗意。从作者母亲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性的不屈不挠,作者的母亲是那个时代最为苦难的代表,但是她“每当掌灯时分,寒气逼人,母亲在窗外挂上牛皮纸做的窗帘,立时,天光隐去,灶火燃烧,一灯如豆,黑漆漆的皮缸上跳动着火的影子,便有了说不清的快意和安全感。”如写继父用土办法给母亲治裂开的手,“晚饭过后,继父把猪牙骨取下来,点起油灯,取出一根大针叉。先把猪油抹在她手上的裂缝里,然后把烧红的针叉又按在裂口上。其时,听得丝丝发响,升起焦煳的青烟,母亲咬着牙,额头上滚动着豆大的汗珠。”母亲面对苦难是坚强而淡定的,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上,她都是那样坚强,我想这也许是我们这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吧。
正如今年春晚张杰、孙楠合唱的那首《龙》:“五千年岁月抹不淡誓言,任他千锤百炼,看总屹立朗朗之巅,用勇敢一代两代往下传,在顽强中繁衍千古不变。”不管生活如何困顿,不管经历多少雨雪,我们中华民族都能把伤口变成彩虹,在风雨来袭时昂首挺胸,纵有艰难千万重,只笑看风起云涌。也许这正是作者,在写母亲苦难的经历背后,更想表达给读者的内容。
《乡土记忆》这本书,每篇作品篇幅都不算太长,但篇篇都是精品,尤其是亲情作品,读后让人泪如雨下。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我读到的最好的亲情散文。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
作者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