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碧水清流 润泽朔州大地——桑干河朔州段入选全国

——桑干河朔州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工作纪实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张志武 发布时间:2025-04-25 17:07 0

塞外朔州大地上,桑干河、神头海、苍头河等河湖泛着莹莹波光,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候鸟蹁跹,重现了“桑干烟雨”“桑干晚渡”“桑干记忆”的历史美景。

在右玉县,“黄沙”变“绿山”,清秀亮丽的苍头河让生态绿地建在了右玉人民家门口;

在朔城区,素有“塞外西湖”美称的神头泉,泉水潺潺、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亮丽生态名片正在形成;

在山阴县,蜿蜒清澈的桑干河,持续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全力保障“一泓清水入黄河、进京畿”;

桑干河朔州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是国家生态环境部开展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以来,山西省首个入选的案例;

……

朔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宋卫东介绍:“2024年,朔州全市4个国控断面2个Ⅱ类,2个Ⅲ类;9个省控断面1个Ⅱ类,3个Ⅲ类,5个Ⅳ类;国、省控断面全部退出劣Ⅴ类。”

绿色朔州,俨然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成绩背后,却饱含着朔州全市上下方方面面的心血和汗水。

近年来,朔州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展开河道水生态环境整治,启动了碧水保卫战,让“两山”理论在朔州熠熠生辉,随着水生态持续改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为加快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走出了一条符合朔州实际的新路子。

以水赋能 河湖面貌绽放新光彩

横穿塞北而过的桑干河是朔州的母亲河、生命河,是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一级支流的重要清水源,一路欢歌,向东流去,演绎着浓墨重彩的经典和未来。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当你走进朔州,穿城而过的桑干河支流七里河波光潋滟,岸边垂柳与碧水清波交相辉映,水鸟不时掠过水面、飞上树梢。漫步于市区,人行道两侧的各色花卉竞相绽放,勾勒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生态画卷。

窥斑见豹,今天让我们从恢河、七里河等地的蝶变,见证桑干河水生态环境的步步改善。

而曾经,水一度是朔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短板,是萦绕在朔州市领导班子心头上的一块“心病”。朔州因煤丰富,素有“煤海之乡”的美称。煤炭开采,造富一方,也消耗了“绿色生命力”。如何守护桑干河的一泓清水,成为朔州亟须解决的难题。

源头之城,尽显源头之责。

桑干河源头在朔州,境内河长183.2千米,流域面积7690平方千米,占朔州市国土面积的72.3%。朔州有“塞外绿洲”的美誉,“朔州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发展潜力也在生态。坚守、扛牢守护好桑干河源头一河碧水。”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那么,如何最大限度保护好大自然的恩赐,扛牢保护桑干河源头政治责任,筑牢桑干河源头生态安全屏障?

朔州市委、市政府把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桑干河朔州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全市上下齐心协力。

为把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国之大者”牢记于心、贯穿于行、落实于细。朔州市委书记王帅红对生态环境保护情有独钟,他在任朔州市委书记前任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厅长,2024年12月刚到朔州,就多次听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汇报和调研督导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身先士卒、亲临其境,深入桑干河、恢河、七里河、神头泉等现场,特别在桑干河起点神头泉调研中,他俯下身子,双手捧着清澈甘甜的源头活水,满怀激情地对相关负责同志说:“坚决守护好一河碧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王帅红的调研督导之行,向全市上下传递了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推动桑干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强烈信号,彰显了朔州高站位、大力度、实举措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桑干河朔州段经济带的坚定决心。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决战决胜之年。为打好碧水保卫战,着力改善水生态环境,朔州市长吴秀玲要求,全市上下大力推动各项治水攻坚行动,有效强化流域水质管控,使水环境质量大幅度改善。

朔州从部分出境断面劣Ⅴ类到4个国控和9个省控断面水质全部退出劣Ⅴ类,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秘诀?

“答案是勇于在最难处攻坚,敢于在最痛处亮剑。”朔州市副市长刘亮表示。

今年3月中旬,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前期调研组来朔州督导调研,反馈朔州4方面11个问题,其中涉水的5个问题,主要是生活污水溢流问题,已完成整改或阶段性完成整改。朔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市委书记王帅红第一时间针对调研督导发现问题召开专题会议,亲自安排部署问题整改,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分别听取调研督导发现问题及整改情况汇报。“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用心呵护朔州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是朔州市委、市政府以实际成效向党和人民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

河流的污染,根子在岸上,源头在流域。

提前预防,主动作为。每到汛期来临前,提前安排部署汛期污染强度管控,突出城市、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严防旱季“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等突出环境问题。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进一步提升市容市貌,营造美丽、宜居、文明的生态环境,今年3月,一场剑指突出垃圾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吹响“号角”,以“全域无垃圾死角为”目标,以解决环境卫生突出问题为重点,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标本兼治”的原则,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强化统筹联动,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主次干道、公共场所及属于环卫管理范围内的城中村,居民小区、集贸市场、建筑工地等,农村,工矿企业及周边和国省区乡道路及铁路、机场沿线,部署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垃圾集中整治攻坚行动。截至目前,共出动环卫工人2700人次、清扫车辆650台次,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杂物等各类垃圾1.7万余吨。

与此同时,朔州市生态环境部门围绕垃圾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开展了工业企业及周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印发《朔州市工业企业及周边环境卫生整治的通知》,成立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班子成员包联县区开展监督帮扶,以煤矿、煤炭洗选企业、储售煤场、发煤站台、燃煤发电、煤化工、水泥、陶瓷、耐火材料等工业企业为重点开展集中整治工作。

通过垃圾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全面提升环境卫生质量,展现文明新气象,有效预防城市、农村、厂矿企业和国省区乡道路及铁路、机场沿线等污染物随着雨水进入河道,为改善河流水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朔州“治水”不仅有约束性指标这根指挥棒,及时传导压力、压实地方主体责任,推进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还有工作机制保障。

今年以来,朔州市生态环境局不断完善问题发现和推动解决工作机制,通过分析预警、调度通报、独立调查、跟踪督办等方式,逐月分析水生态环境形势,精准识别突出问题和工作滞后地区,并及时发出预警。适时开展水环境达标工作滞后地区调度协会商,督促相关地方分析滞后原因,落实整改措施;针对久拖不决的问题,组织开展独立调查,实行清单管理,逐一销号。

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对全市入河口进行月监测、月通报,对超标入河口进行调查处理;推进实施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目前方案已编制完成,资金已到位,正在准备招投标前期工作。按照“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原则,2025年底前完成全市115个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任务,实现保留排污口设置规范、监管到位的目标,全面提升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平。

治污要治本,治本先清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需要从问题中寻找根源,快马加鞭“补短板”,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雨污分流“微改造”,托起民生“大幸福”。城市雨污分流及排水管网更新工程作为推进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对于改善城市水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朔州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管道老化、雨污水未分流、道路积水严重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朔州“一泓清水入黄河、进京畿”的重要因素。

朔州雨污分流改造不仅补齐城市排水系统短板,改善了城区雨天积水、污水堵塞、气味难闻等问题,畅通了主干道的“毛细血管”,让雨水与污水“泾渭分明”,实现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提高城市内涝抵御能力,也让市民切实感受到了政府部门对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决心和力度,燃起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更多憧憬和希望。

朔州更加关注群众身边的水体,让群众对水质变化更易感、易监督,从而有更多获得感。

严格控制污水入河,实施污水处理工程,新建污水处理厂5座、处理能力7.4万吨/天,提标改造5座、扩容2座,总处理能力达21.9万吨/天,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实施矿井水深度处理,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53家畜牧屠宰养殖类企业和14家蔬菜加工类企业建设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化工、陶瓷行业实现废水零排放。有效解决了城乡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等影响地表水质量的“痼疾”,为消除劣劣Ⅴ类水体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经过一系列综合整治,一大批河湖面貌焕然一新,越来越多的河道重现碧波美景,为“一泓清水入黄河、进京畿”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作出积极贡献。

母亲河桑干河,滔滔东去,横贯朔州大地;荡涤千年,滋养朔州文明。

以水美城 河湖生机焕发新活力

“环境美不美,关键要看水,良好的水生态是宜居城市的点睛之笔。”家住清水湾小区的麻英斗闲来无事喜欢在恢河边钓鱼,说起恢河水质的改善,他竖起大拇指笑着说,“现在的恢河水质特别好,我们住在附近,没事在河边转转也是一种享受。”

一座城市,有水就有灵气,而治水,则是环境攻坚的一项重要工作。恢河水质持续改善就是朔州水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要素,以更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桑干河水源安全保障成效显著。”朔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志国介绍。

全面打造美丽桑干河朔州经济带,“水清”是重点目标之一。“水清”就是要实现水环境改善好、水资源保护好、水生态修复好。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大起底、大整治,是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的重要抓手,使沿河生态环境防线稳固筑牢。

朔州市按照“以水润城”的理念,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朔州市抓住国家实施永定河综合治理与修复的有力契机,争取项目33项,总投资26.6亿元,联合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朔州分公司完成桑干河及支流七里河、恢河、口泉河河道整治总长度119公里,新建巡河道路240公里、生态护岸47公里,沿岸栽植树木近百万株,河岸带植被恢复面积103公顷,新增湿地面积91公顷。

朔州市实施小峪河、马关河、源子河、黄水河等4条支流水体净化工程;积极推进河流确权划界工作,完成84条、2035公里河道划界公示;重点落实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14平方公里,林草面积760多万亩;对沉陷区搬迁的50个村庄复垦,治理山体裸露区面积523亩,矿区土地复垦率达到60%以上。

把桑干河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头号工程,投资30.5亿,开展322项治理任务,完成浚河133公里,清理河道淤泥、垃圾及煤矸石479万立方米;拆除违建187处,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163个。河道及控制范围内的污染企业项目、违章建筑、各类垃圾全部清零。

临水而居、亲水戏水,一直是民众的期盼,也是水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之一。深入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着力解决老百姓身边突出的水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朔州通过因地制宜采取清淤疏浚、截源控污、生态修复、水系连通等工程措施,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带动全市水环境质量整体提升,为百姓创造更多更好的亲水空间和体验,进一步改善民生,让美丽乡村的底色更厚、成色更足。

按照“山为骨、水为脉,林田湖草沙为肌体”的思路,实施水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绿化提升、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等治水兴绿工程。

朔州市抓住国家实施永定河综合治理与修复的有力契机,争取项目33项,总投资26.6亿元,联合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朔州分公司完成桑干河及支流七里河、恢河、口泉河河道整治总长度119公里,新建巡河道路240公里、生态护岸47公里,沿岸栽植树木近百万株,河岸带植被恢复面积103公顷,新增湿地面积91公顷。朔州市实施小峪河、马关河、源子河、黄水河等4条支流水体净化工程;积极推进河流确权划界工作,完成84条、2035公里河道划界公示;重点落实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14平方公里,林草面积760多万亩;对沉陷区搬迁的50个村庄复垦,治理山体裸露区面积523亩,矿区土地复垦率达到60%以上。

近年来,朔州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9亿元,推进实施马关河入桑干河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工程、朔城区桑干河一级支流黄水河下游段综合整治工程、怀仁市桑干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平鲁区源子河入桑干河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工程等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重点项目。

朔州针对桑干河流域三个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的改善,重点实施了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大类共计57个项目,主要包括入河排污口整治、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工业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防治、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再生水循环利用、水生态保护修复等7小类工程项目,目前已经完成21个,正在实施的项目22个,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14个。朔州市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永定河流域朔州分公司累计开工项目10个,其中已完工项目3个,续建项目7个,总投资规模达16.7亿元。

锚定“河湖永续利用”目标,朔州市多措并举提高河道生态流量,保障河道生态用水。

朔州全面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进京畿”,实施桑干河生态补水,实现黄河与永定河跨流域“牵手”。2017年,七里河引黄北干1号洞出口至刘家口段河道应急疏浚整治工程正式实施。当年,滔滔黄河水通过万家寨引黄工程北干线1号隧洞,经过太平窑水库,流入桑干河,最终为永定河进行补水。桑干河引黄生态补水工程连续8年向北京永定河补水14.4亿方。

开展神头泉治理与保护工作,出台了《朔州市神头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划定50万方公里重点保护区并勘界定桩,投资9500万对泉水出露区清淤、围堰、污染物清运,严格取用泉水管理,初步遏制泉水出流下降过快的趋势,提高了桑干河天然补给。

朔州市水环境质量向“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目标迈进。实施七里河、恢河、口泉河等支流治理工程,桑干河干支流互济,形成了稳定的区域生态水网。

坚持节水优先,以农业节水为抓手,加大灌区节水改造与建设力度,完善田间节水设施,灌区节水改造19.22万亩,新增年节水能力1139万立方米;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严格水资源考核制度,工程与管理措施同步推进,有效促进节水建设,退还河道生态用水。

推进再生水、引黄水置换工程,完成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项目5个,关井压采1400多万吨;完成神头泉域再生水置换工程、怀仁市黄河水厂置换工程,日置换地下水3万吨。利用再生水、引黄水,置换了河道生态用水。

有行动就有改变。蓦然回首,大家惊喜地发现,过去那种污水横流、垃圾长期污染水面现象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如今,河面烟波浩渺逐渐成了我们镜头里的主角。生态“颜值”在线,河水一“清”无余。

以水兴业 河湖品质跃上新台阶

桑干河,滋养了朔州,创造了机遇,共生共荣。

踏入朔州,这座能源城市的巨变耐人寻味:从靠“矿”吃饭,到生态“新账不再欠、老账逐步还”,再到如今逐步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这场巨变背后,体现着朔州市委市、政府的决心与勇力。

桑干河经济带是遍布“黄金机会”的经济发展带,生态资源转化为的富民资源,为群众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为城市经济发展和朔州的高质量发展增添不竭动力。母亲河泽被千里的生机与活力,翻开了“美丽朔州”的新篇章,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通了沿河经济的“任督二脉”,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朔州以空间均衡为引领,以水谋城,以水定城,以水美城,把数个湿地公园串联成珠,成就了山阴县桑干河国家级湿地公园。朔城区、山阴县、应县和怀仁市等是桑干河经济带上的一个个“音符”,“桑干河之歌”不是独奏曲,而是需要它们以协调之音奏响朔州高质量发展的旋律。朔州市先后积极实施了右玉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中央财政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山阴县桑干河湿地公园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应县镇子梁省级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和朔城区恢河省级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修复与生态效益补偿项目、怀仁口泉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修复与生态效益补偿项目……“黄金带”上的“绿宝石”愈发璀璨夺目。

“一盘棋”格局在富饶的朔州大地渐渐打开,美丽朔州的绿色发展呈现出实力蜕变。

朔州市立足晋北城镇圈,充分发挥作为永定河源头地区的地理标识的品牌优势,努力推进文化、旅游、生态深度融合。

朔州百公里桑干河新兴产业集中区是永定河生态经济带的“明珠”,是大规模、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更是先行先试、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新途径的重要力量,是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朔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沿河岸线资源丰富,依河而兴的朔州如何抓住绿色发展的跳板再次腾飞?这离不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补缺进位。

让产业变“绿”,让“绿”变产业,是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

朔州市把桑干河生态修复与经济转型、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煤炭、火电两大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物联网、5G等先进技术运用到矿井生产各个环节,推动产业低碳转型。农林草牧统筹发展,种植经济林42万亩、中药材4.4万亩、牧草85万亩;运用良好生态环境形成的小气候扩大种植品种,成为“杂粮强市”“绿豆之乡”“红山荞麦之乡”“中国富硒小米之乡”。

朔州实施“治水兴城”战略,围绕桑干河流域综合治理,全面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治理城市老旧小区82个,拆除农村废旧院落废弃建筑5546处;1137个村建立了村庄保洁机制;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57个,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档升级村162个。依托桑干河流域良好的湿地、水域生态环境、美丽乡村,打造百公里桑干河——永定河生态经济带。深度挖掘长城文化、边塞文化、马邑文化等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弘扬桑源文化,延续城市文脉。

朔州秉持“以水赋能,利赢未来”的发展理念,把流域梯级开发作为科学利用水能资源的主导模式,文旅康养产业蓬勃发展,朔州市2023“内外长城桑干源清凉朔州辽金韵”文旅康养产业推介会在山阴县举行,推介会签约电竞朔州文创园建设项目、月亮湖生态度假区建设项目、木世界主题公园辽金文旅小镇建设项目、御隆煌生态康养中心建设项目、应县龙首山文化园区建设项目、右玉中陵湖景区建设项目、研学游战略合作项目、应县木塔景区共建讲解项目、长良欢乐谷票务合作项目和旅行社战略合作项目等10个战略合作项目,总签约金额达32.6亿元。

跨入新时代,桑干河畔绿意盎然,神头泉旁清流潺潺,东榆林水库波光粼粼,在桑干河的绿色实践中,还蕴藏了更深刻的意义。

通过系统治理,桑干河“绿”起来了,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森林覆盖率20.3%,构筑起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朔州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完成了从“塞北不毛之地”向“现代化塞上绿都”的华丽转身。桑干河的绿色实践不仅在晋北大地画出了一道绿色曲线,更扬起了一条金色曲线,为朔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绿色动力。朔州市成为山西省仅有的3个人均GDP进入全国百强市之一;万元GDP能耗、水耗大幅下降。

‌桑干河水最是灵动,不似大江的桀骜,亦非汪洋的深邃。她不仅为当地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灿烂的文化,还为“美丽朔州”文旅品牌享誉海内外立下赫赫战功。

朔州以文旅品质的提升推动城市“内外兼修”“全域蝶变”,重构桑干河两岸文旅新场景。朔州市重点打造永定河生态经济带,传承应县木塔、怀仁金沙滩、广武长城等历史文化,成功入选2019年全国十大文旅融合特色创新示范城市。朔城区塑造“城中古城文脉、城西园林生态、城南湿地水系”三张名片,成为“城市水系生态经济廊道”,美丽乡村神头镇被誉为“塞上西湖”、桑干河畔美丽明珠。怀仁市金沙滩镇被认定为全国特色小镇。山阴县把王家屏纪念馆、河神宫、文魁塔等文物古建与桑干河湿地公园融合在一起,构筑桑干河绿色文化大格局。应县打造文旅康养地,被评为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和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名县。

2016年以来,朔州市全年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保持20%以上增速,成功打造出璀璨的桑干河文化品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朔州人民最根本的遵循、最深刻的共识、最生动的实践。

桑干河,不只是一条生态走廊,更是一条经济动脉。她见证朔州的岁月峥嵘、高速崛起,与朔州成为网红光环圈粉的知名打卡旅游景区和畅游山西必到之地的蝶变同频共振。

潮涌桑干新跨越,转型升级新征程。立于新时代,站上新起点,朔州儿女正逐梦前行,全力创造一个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好未来。

编辑:叶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