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七十年 先绿起来再富起来

来源:山西青年报 作者:庞勇 发布时间:2022-07-18 13:16 0

春光明媚,置身右玉县苍头河国家级湿地公园,满眼绿意,草木正在萌发,水与林的结合将这里打造成地球绿肺,草木葱翠,谁又能想到70年前的这里曾是一片黄土荒芜。

绿起来:荒漠变绿洲

起初,右玉县闻名全国是因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标签,地处晋蒙交界的风口,距离毛乌素沙漠不到100公里,全县1969平方公里的土地,曾经仅有5.3平方公里残林,森林覆盖率只有0.3%。解放初期,在“沙进人退”的逼迫下,右玉人民曾一度面临着举县搬迁的生存危机。1949年,时任右玉县委书记张怀荣第一次提出 “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想要家家富每人10棵树”的目标,自此右玉人70年坚持不懈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大幕缓缓拉开。

在 “种活一棵树比养大一个孩子还难”的右玉,很多时候树苗头一天刚栽下,第二天就被刮出了根。右玉种树最大的难题是缺水,肩挑马驮提水上山,常常一担水浇下去,瞬间就没了影,树苗枯死更是常事,反复浇水好几次才能成活,右玉低温能到-40℃,大家只好从当地耐旱耐寒的老杨树上砍枝为苗。为了保证成活率,村民们常常挖一个树坑,四个角各插一根,但一般就只有两根或者一根能活下来。用这样最原始的 “挖坑插杨树条”的办法,老虎坪、杀场洼、盘石岭、滚石沟……右玉一个又一个荒山野岭得到了治理。国家启动“三北防护林”建设后,右玉被列为重点县,造林绿化大步跨上新台阶——植树造林面积猛增至120多万亩。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右玉通过个人承包等创新机制,推动了小流域治理。直至今天,通过一系列举措,右玉县的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不足0.3%提升到现在的54%,在黄土高原上创造了令人惊叹的 “人定胜天、绿染山川”的奇迹,越来越多的绿色,孕育出无限的生机。

现在右玉人民嘴里常挂着一句话:“不种树心里就不踏实”,种树已经成为根植在右玉人民血液里的本能,代代传承下来。这种在功成不必在我、党带领人民团结一心建设家园氛围下形成的“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右玉精神”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典型。

富起来:摘掉贫困帽

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如何在绿起来之后迅速富起来,成了右玉人民新的奋斗目标,这座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塞外小城开始谋求新的出路。

自2015年党中央吹响脱贫攻坚战的号角,一支支扶贫工作队就活跃在右玉县广大乡间农村,因地制宜搞发展,以生态为特色、文化为内涵、旅游为载体,右玉先后开发了杀虎口风景名胜区、南山森林公园、右卫古城等一批景区景点,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和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吸引力强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右玉承办了全国速度赛马、生态旅游文化节和即将到来“二青会”赛马比赛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建成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实现了全县增景、增色、增收、增效。现在的右玉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被联合国评为最佳宜居生态县,有“中国古堡之乡”和“中国魅力小城”的美誉,它是山西唯一用县命名的国家级4A级景区、是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旅游县。

在农业方面,当地人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靠着一辈辈种树改良的土壤和日渐改善的环境、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大力发展杂粮、肉羊、马铃薯、种苗、牧草、油料六大特色产业。坚持“生态立县 产业富县”模式,形成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订单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结合右玉现有品牌,培育了一批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依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建设,利用 “益农信息社”“公益中国”“供销E家”、京东、天猫等平台,打造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和农业中小微企业。2018年由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组织开展的年度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审,右玉县被评为 “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百强先进县”,成为山西省唯一入选县。现在的右玉县同时也是“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

不信春风引不回,敢教日月换新天。2018年8月,右玉县正式退出国定贫困县序列。七十年迎难而上,七十年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立在长远的右玉精神,助力右玉人民攻克右玉贫困,创造出黄土高原上的生态奇迹,右玉的绿色接力棒必将代代相传,铸就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编辑: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