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五谷杂粮总相宜

来源:雁门文丛 作者:宋 旭 发布时间:2019-09-23 18:16 460 0

地球上,有一条国际公认的“黄金纬度线”,即北纬39度线。它是北半球寒暑交界的地带,也是一个富裕而又神秘的地带。沿着这条纬线,你会发现北京、纽约、芝加哥、罗马、波尔多、马德里等国际名城尽收眼底,同时也会领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青海湖、库布奇沙漠、日本海、里海、地中海、爱琴海等变幻绮丽的美景。这里,不仅是全球“黄金畜牧养殖带”,更是世界小杂粮集中生产地。

山阴广武明长城

山阴,地处北纬39°11′——39°47′之间,如一粒金色的纽扣,缀于这条“金色飘带”之上。独特的地理位置,山川间隔的“U”形地貌,四季分明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加上境内桑干河、黄水河渠道密布,方便的灌溉条件,非常适宜高寒作物生长,是优质小杂粮的主产区。明崇祯年间《山阴县志》记载,其地杂粮作物主要以“黍、稷、秫、大麦、小麦、荞麦、油麦、黑豆、菀豆、匾豆、蓖麻、麻、小豆、白豆、茶豆”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现在人们吃白面,多从河北、东北等地调入,大麦、小麦无人再种。而过去作为重要经济作物的蓖麻和麻等,也如量米的半升、抓粪的笸箩,基本淡出了庄户人的视线。唯黍、粟、粱、菽之类,历代相沿,仍为大田之稼。

,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籽实淡黄,去皮后称黄米。旧时常以酿酒,现在多用来蒸糕,当地人称之为“米糕”。黍为中国传统“五谷”之一,种植历史非常久远。距今8200年前的甘肃秦安大地湾一期遗址,就曾发现已碳化的黍。殷墟甲骨文中有象形“黍”字。《夏小正》记:“五月……初昏大火中。大火者,心也。心中,种黍、菽、糜时也。”《礼记·月令》载:“天子乃以雏尝黍。”可见早在上古时期,黍就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进入华夏民族的食谱中了。而《周礼·天官冢宰下》所记“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菰。”其中的“羊宜黍”,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羊肉泡糕”了。山阴的米糕,更以筋道爽口著名。旧时,坊间有一传说,讲的是一户人家刚搋好的糕骨略,放在七升盆里,没留意被一只狗叼起一头朝门外跑去。跑到街门洞的时候,拉成条状的糕断成两截,一截被狗叼着跑了,另一截又颤颤悠悠地弹回到了七升盆里。

,即今人所称“谷子”。《尔雅·释草》注:“稷,粟也。”《本草纲目》载:“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在国人心目中,稷为“五谷之长”,故有“社稷”之称。《左传·昭二十九年》载:“蔡墨曰: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谷子去皮后称“小米”,曾与步枪一起,缔造过一个崭新的国度。国民食谱中,小米多用来熬粥。旧时雁北一带,早餐多食稠粥,晚餐常喝稀粥。一稠一稀的交替,就把日子熬成了岁月。现在,谷子在山阴川地和坡地均有种植。尤其黄花梁坡区,土壤中硒含量高达0.8㎎/㎏—9.6㎎/㎏,是国家富硒土壤标准0.4㎎/㎏的2—24倍。所产“富硒小米”,硒含量高达0.085㎎/㎏,为名副其实的“嘉谷”。

稷(谷子)


        秫,俗称高粱。其秸秆晒干后,可用来生火,乡人称之为“秫秆秸”。其叶片似玉米,厚而窄,穗形有带状和锤状两类,籽实多用作酿酒原料。陶渊明《和郭主簿》谓:“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过去,高梁在晋北一带为常见作物,现在山阴县亦有种植。

秫(高梁)

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喜凉爽湿润的气候,不耐高温,畏霜冻,喜日照。其茎直立,高30-90厘米,上部分枝,绿色或红色,具纵棱,无毛或于一侧沿纵棱具乳头状突起。叶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顶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沿叶脉具乳头状突起。其籽实为三棱锥形,故民歌有唱“三十三颗荞麦九十九道棱,小妹妹虽好是人家的人”。荞麦分甜荞与苦荞,甜荞原产地在我国东北地区,唐朝时期由北向南传入内地。苦荞起源于西南地区。山阴荞麦主要产于西北部山区,磨出的面粉,白洁滑脱,所制各种熟食,色、香、型别致独特,数日保鲜不坏,地方风味浓厚。

荞麦花开

油麦,即莜麦,是燕麦的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耐旱、耐寒、更耐瘠薄的生物学特性,无论是沙土还是壤土,肥地还是瘦地都适宜种植。传统的莜麦初加工方式主要采用炒制脱皮成米,再由麦米加工成面的方式。山阴人吃莜面,吃出了许多花样。他们将其做成“莜面绳绳”、“莜面窝窝”、“莜面顿顿”、“莜面鱼鱼”、“莜面饺饺”等多种形制,再上笼蒸熟。其中“莜面顿顿”做法独特:将和好的莜面放案板上擀薄,上敷土豆或萝卜等各种菜丝,卷成筒状,用刀切成一段一段,然后上笼蒸。根据做法,民间赋予其一个颇为形象的名字:“讨吃子卷行李”。过去,晋北一带有“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荞面饿断腰”之说,可见莜面与米糕,均为耐饥食物。

莜麦,亦称“燕麦”

黑豆,《诗经》称“菽”。《春秋·考异邮》云:“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黑豆为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种子,呈肾形或类圆形。其植株适应性强,性状耐旱、耐瘠、耐盐碱。豆菽之类,亦为华夏传统“五谷”之一,常为祭祀之用。乃至今日,秋祭上坟时,仍以谷、黍、高粱、黑豆等作物全苗作祭,献于坟圜之上。考其原委,它们与稻一起,是华夏先民最早培育的作物。现在,黑豆主要被用来磨豆腐和生豆芽。旧时,农家亦将黑豆炒熟,作为一种零食,装在孩子们的衣兜里。看似苦涩的岁月,也能“圪嘣圪嘣”地嚼出许多快乐来。

黑豆

菀豆,今作“豌豆”。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为半耐寒性作物,原产地中海和中亚细亚地区,何时引入中国,史无所载。其叶为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花白色或淡紫红色,结荚果,种子近球形。种子及嫩荚、嫩苗均可食用。豌豆为长日照作物,喜温,抗旱性差,对泥土的适应性较强,以保水力强、通气性好并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和壤土最适宜。过去,山阴县西北部下喇叭乡和玉井镇多有种植。

豌豆

胡麻,国际通称油用亚麻,起源于近东、地中海沿岸,是一种油料作物,适宜在凉爽、湿润的气候生长。在古代中国,真正的胡麻专指药用“黑芝麻”,汉代张骞将其籽种从西域带回中国,故称“胡麻”。其后亚麻又传入中国,亦以“胡麻”相称之。亚麻油,民间俗称“胡麻油”,其色泽褐红、气味浓香。

胡麻打籽


       玉米,山阴当地称“玉茭”,原产于墨西哥和南美洲。根据各种史料记载,玉米最早传到中国是在广西,时间是1531年。到明末,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十七世纪末,方志中记载玉米的省份,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玉米”传入中国后,最初的名称叫“玉麦”。其“玉米”一名,最早见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山阴县志》不载“玉米”或“玉麦”,其种植历史,应晚于该志成书之时,即明末清初之后。一度时期,玉米曾是山阴人的主粮。彼时,庄户人饭食多“玉米面糊糊”、“玉茭面搅拿糕”或“玉茭面窝窝钵”。与莜面相比,玉米面缺乏黏性,酥而易散。如果存放久了,制成的拿糕或窝窝钵,还略带苦味。现在,其植株和籽实多用作饲料。近年有专业合作社引入“青贮玉米”,专作饲草之用。目前,市面上多见一种“甜玉米”,亦称“糯玉米”,因其具有甜、鲜、脆、嫩的特性,深受妇女儿童青睐。煮熟后的糯玉米,一根能卖到2块钱,农家院落里多有种植。

玉米

土豆,学名“马铃薯”,俗称“山药蛋”。山阴人的食谱中,土豆“亦粮亦蔬”。既可作为主食,亦可作为菜蔬。作为菜蔬,可切成丝状,或凉拌,或爆炒。也可以切成条块状,与豆角、豆腐之类的,炖一锅大烩菜。其中如“尖椒土豆丝”之类的,被戏称为“国菜”。作为主食,可切片上笼蒸,也可整个儿下锅煮。更可以放在灶坑里烧。在山阴县,“烧山药”总能让人勾起许多沉积于时光深处的记忆来。而土豆磨制的淀粉,俗称“粉面”。可压成粉条烩羊杂,又可打作“粉芡”调制凉粉,也可做成半透明的“玻璃饺子”……但这些,都是近三百年以来的事情。土豆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明崇祯年间《山阴县志》不载“土豆”,说明其时,“山药蛋”尚未引入本地。据相关史料,土豆进入中国,是在17世纪末期。因其产量极高,很快在适宜生长的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并与玉米一起,对促进“雍乾时期”的人口暴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有人说,中国十四亿人口,是山药蛋加玉米棒子“溜”出来的。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