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头镇:雁门关外的“鱼米之乡”

来源: 作者:王姣 发布时间:2018-12-18 17:02 821 0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历了巨大变迁,人民在大潮中追逐梦想,国家在改革中阔步前行。朔州视听网从今天起推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系列报道,带您去看朔州市乡村、学校等发生的巨大变化。

神头镇:雁门关外的“鱼米之乡”

朔城区神头镇地处洪涛山下,桑干河源头。改革开放四十年,这个古镇不断升华水的灵气、提升山的魅力,奏响了“生态文明、产业转型、文化旅游”的强镇“三部曲”。

(5年前的神头泉)

从上面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5年前的神头泉周围还是光秃秃一片。通过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如今的神头泉,成群的鸿雁、白鹭、天鹅在水面上嬉戏,觅食,成为了雁门关外的“鱼米之乡”。

神头泉是桑干河重要的清水水源,可随着生活用水量逐年增多,周边企业快速发展,断流、污染时刻威胁着这条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水源通道。为了有效改善神头泉的生态环境,2012年神头镇铺开了水源保护治理工程,开始泉组清淤、围堰护栏、企业搬迁以及绿化工程,大大扩大了水域面积。生态的改善不仅吸引了大批黑鹳、白鹭等珍稀禽类来此栖息、越冬,也引来了大量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摄影爱好者吴国忠告诉记者,过去的神头河道没有治理前,水域没有这么宽,水鸟来得也很少。现在一年四季,不同种类的水鸟特别多,也吸引了很多摄影师来拍照。

水质的改善,游人的增多,也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新的商机。村民依靠当地优质丰富的岩溶泉水资源,水温常年保持在14度恒温这一优势条件,发展特种渔业养殖,打造集养殖、垂钓、餐饮、观光于一体特色农家乐,全镇每年光靠鱼类养殖,就可创收1000多万元。

小泊村原生态农家乐经理霍全银说,神头80年代就开始养虹鳟鱼,旅游业发展起来了,他的农家乐,卖鱼收入也提高了,大概一年能收入四五十万元。

最近几年,神头镇一直在做“让”的工作。把土地和资源让给旅游文化产业、让给生态公共绿地、让给有机特色种植。2018年,神头镇利用闲置盐碱地成功试种了水稻,亩产达到800斤,每亩纯利润达到3000元。下一步,神头镇将继续推广水稻种植,计划规模超过5000亩,让神头镇成为雁门关外的“鱼米之乡”。

朔城区委常委、神头镇党委书记郝云说,十八大以来,神头镇紧抓绿色发展这一理念,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首先生态修复了神女山、治理了神头海,同时大力发掘地方文化特色,努力打造明清商业街,把群众的民居改造为沿街商铺,大力发展乡村游,建设美丽乡村。

神头镇按照“一河带九区、多业兴古镇”的总体思路,提出旅游“一年景观化、三年景区化、五年全域化”的目标。以东神头村为龙头,建设涉及桑干河沿岸7个村、区域面积30平方公里的旅游产业为核心,神头古镇旅游区、配套农业观光、体闲度假、民俗体验等以生态为主体、产业为依托、文化为载体的系列旅游产品。

朔城区神头镇东神头村村民张玉福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明清商业街改造已经完成了40%,对村里的路、水、电、上下水、乃至天然气、网线都进行了改造。如今村民们的生活非常方便。下一步,要让商业一条街真正起到商业的作用,家家都要开商店、民宿,多增加收入。

神头小镇在变,有些东西却一直没变。“水上中秋节”“古镇元宵灯展”“传统端午节”,神头镇每年通过这三大节事活动,聚集了前所未有的人气,全年累计接待游客80多万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乡镇”“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全国十佳美丽宜居小镇”等称号。神头这个传统古镇正向着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镇转变。

(记者:罗文平 张小菊 王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