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取药时间长、就诊时间短”,所谓“三长一短”的问题常被患者诟病。为解决这一问题,山阴县医疗集团不断深化医疗改革,打造“互联网+”医联体新模式,让数据转起来,让资源沉下去。
山阴县北周庄镇村民苏文武患有高血压已经十余年了,最近时常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因为不想耽误秋收,他就在北周庄镇中心卫生院申请了远程会诊,由山阴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专家和镇里卫生院的大夫一同会诊。
2017年12月,山阴县将县域内的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全部整合,组建成立了医疗集团人民医院,县人民医院、13所乡镇卫生院、7个乡镇卫生分院和344所村卫生室,从此变成了“一家人”。为使医疗集团医联体协作紧密,集团通过设备升级,建设信息化县乡通系统,启动了“上级专家+基层医生+患者”通过“视频面对面”交流的新型诊疗模式,让农民足不出“乡”,就能享受专家的诊疗。
县乡一体化系统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县级医院专家的远程诊疗,也让基层医生在与县医院专家讨论患者病情的过程中提高了技术,积累了经验,推进了县乡卫生资源优势互补。“互联网+”让山阴人民医院向下可以辐射到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室,向上还可以与国内其他医院互联互通,让优势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实现病人不动、专家移动。刚刚在县人民医院做完心脏支架植入手术的心梗患者闫翠莲就切身体会到了把北京专家情到家门口的便利,听说县医院请来北京的医生,她就来做手术了。闫翠莲说,手术做得很好,恢复得也挺好,把医生请到家门口,共花了6.5万元的治疗费,能报销4万多元,比异地手术能省近3万元。
山阴县医疗集团人民医院纪检书记孟昭民说,为提升县医院诊疗服务能力,山阴县医疗集团先后购买了多台大型医疗设备,同时和北京以及省级多家三甲医院建立了医联通体系作关系。特别是增加了许多新技术,比如心脏介入手术,现在很多病人在本县就能做心脏支架的植入;同时医院还成立了“五大中心”,使本地的很多急危重症病人得到了积极有效的治疗。
(记者/罗文平 张小菊 贺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