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姥姥,外婆,毑婆,姥娘……“妈妈的妈妈”在山西竟有这么多叫法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王姣 发布时间:2018-06-27 15:54 3083 0

近日,网络热议“外婆”与“姥姥”的话题。网友的爆料,出版社的回应,上海教委的发声,一时间,“外婆”“姥姥”哪个是方言,哪个是普通话,引发了网友激烈的的讨论,甚至延伸到南北方语言差异,火药味渐浓。

争议姑且不论,其实叫哪个称谓,都是各个地方的习惯使然,不能一概而论。就山西而言,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乔全生认为,全省100多个县的方言中,对“姥姥”的称呼就有12种,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山西各地方言,“姥姥”称谓12种

“姥姥”“外婆”的争议姑且不再讨论了,看看我们山西人是如何使用对“外祖母”的称谓的吧。

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乔全生认为,古晋国位于今中原大地曲沃、翼城一带,周边是小方国和赤狄。晋国带来秦国长安方言,同时不断向北扩张,直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晋北地区一直是匈奴、鲜卑、拓跋等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融合的地区。

同时,北魏、辽、金、元代又是少数民族政权占领区。晋语由南向北扩散,北部没有南部发达,保存着不同时期的语言特征。受地域的影响,山西被太行山与吕梁山包围,与外界相对阻隔。正是这些原因,山西方言颇为复杂,100多个县区的方言都不尽相同,甚至一个县域内发音也有所不同。

对于“姥姥”“外婆”在山西方言中的称谓,乔全生教授的博士生刘洋进行了完整的梳理。

在山西,“姥姥”“外婆”多在需要说普通话时使用,两者都用,“姥姥”叫的居多。而当一个人回到老家时,就需要讲家里的方言了,这时对“姥姥”的称谓就非常丰富了。

1.姥姥(27个县/区/市):榆社,汾西,长治市,平顺,沁县,沁源,武乡,长子,高平,陵川,阳城,浑源,灵丘,朔州市平鲁区,忻州市,应县,大同,怀仁,山阴,右玉,左权,左云,古县,绛县,垣曲,平陆,广灵。

2.外婆(2个县):永和,吉县。

3.外祖母(1个区):朔州市朔城区。

4.毑(jiě)婆(6个县/区):娄烦,吕梁市离石区,柳林,静乐,兴县,中阳。

5.婆婆(9个县/市):介休市,平遥,清徐,祁县,太谷,文水,孝义,隰县,大宁。

6.姥娘(23个县/市/区):寿阳,太原市晋源区,太原市小店区,盂县,定襄,代县,繁峙, 河曲,宁武,偏关,神池,朔州市平鲁区,五台,五寨,原平,阳曲,平定,昔阳,浮山,古县,洪洞赵城镇,临汾,翼城。

7.娘娘(1个区):太原市北部城区。

8.老姥姥(2个县):长治县,壶关。

9.老家娘(1个县):霍州市。

10.舅厦娘(3个县/市):稷山,新绛,河津。

11.舅抱娘(1个县):芮城。

12.舅婆(1县):乡宁。

刘洋说,当然,由于各地方言发音不同,这些“姥姥”的称谓发音也有些许区别,比如有的地方称“舅厦娘”为“舅舍娘”,称“毑婆”为“简婆”“讲婆”等等。同时还有当面称呼,和向别人叙述时称呼的区别。

怎么样,山西方言称呼“姥姥”够丰富吧?12种称谓共存,“姥姥”“外婆”都有,山西人都能对彼此的叫法认同。

全国各地对“姥姥”的称谓,也不尽相同

有网络资料显示,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在全国各地都有多种称谓。你都知道吗?

事件回顾

网友爆料激起千层浪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上海二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上海教育(沪教版)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书第24课《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将原文的“外婆”改成了“姥姥”。

随后有自媒体撰写文章,文中表示“这样随意删改作者原文有些不太妥当”“什么时候外婆成了方言了呢?”同时贴出上海教委对该问题的答复,文章称“上海教委也认为‘外婆、外公’属于方言”。

该文章也表示,“教材改革后,沪教版和外地教材差异度更是进一步降低了,希望在开拓视野的同时,也应关心上海的本地文化。”

类似的文章不断在网上转发,网友坐不住了,全国网友展开了大讨论。

有的认为“姥姥”是北方的叫法,南方就叫“外婆”:

有人说,著名的一首老歌“外婆家的澎湖湾”,是不是要改成“姥姥家的澎湖湾”?

有的网友表示,应该尊重作者的原著:

出版社说明为了落实小学二年级学段识字教学任务的需要

对于网友的讨论,6月20日,上海教育出版社发表了《关于沪教版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将“外婆”改为“姥姥”的说明》。

说明称,在沪教版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既有“外婆”的称谓,也有“姥姥”的称谓,“外婆”的称谓出现了8处,“姥姥”出现了4处。沪教版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把“外婆”改成“姥姥”是为了落实该学段识字教学任务的需要。

“外”“婆”“姥”三个字都是小学二年级识字教学的基本任务,“外”字安排在二年级第一学期第4课中,“婆”字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第18课中,“姥”字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第24课中,即在认读“姥”字前,学生已经认读了“外”“婆”两字。

上海教育出版社还回应,关于称谓,尽管“外婆”“姥姥”没有绝对的地域区分。但通过此事,该社认识到,语文教材编写除了要考虑学生识字规律和增强学生对文化多样性了解外,还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和语言习惯。该社在今后的教材编写和修订过程中将予以高度关注,并防止再次出现类似情况。后续该社将协助教研部门共同做好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过程的指导,以准确把握并充分考虑上海地域文化和用语习惯。

不过,对于这份情况说明,部分网友并不买账:

上海教委发声

恢复“外婆”,停止使用沪教版

事件的发酵,也引发了《打碗碗花》原著作者李天芳的关注。有消息称,李天芳表示,无论“外婆”还是“姥姥”,南方北方都会知道这两个词的含义。同时李天芳指出,出版社并未就修改联系过她。

6月23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关于上海小学语文教科书“外婆”改“姥姥”一事的处理意见》。

该意见中,上海教委对这一事件作出处理,则成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会同上海教育出版社迅速整改,向作者和社会各界致歉,并与作者沟通,将该文中“姥姥”一词恢复为原文的“外婆”一词,同时依法保障作者权益。

今年9月起,上海小学二年级将使用国家统编语文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科书停止使用。

意见还要求上海全市教材编写工作要从中吸取教训,充分尊重作者原文原意,切实依法维护作者正当权益。

同时,上海教育出版社发表致歉,表示在修改课文时只考虑了识字教学的因素,未征求作者意见,没有充分意识到地方用语习惯,确实存在不当之处。向社会各界及作者本人表达诚挚歉意。

而上海教委教研室也发表了声明,表示,有关网络媒体引用的对“姥姥”一词使用的答复,是2017年该教研室对一位读者来信反映的《寒假生活》中一道英文翻译题翻译方式的回复,与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文《打碗碗花》没有关系。该教研室至今未对语文教材在2015年修订事宜做过任何答复,也未接受过任何媒体的采访。

看看字典怎么说

事情到此,应该可以告一段落了。不过,网友的讨论依然没有停止。大家应该冷静下来,看看“姥姥”“外婆”到底是如何定义的。

为了查证“姥姥”“外婆”的确切解释,记者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其中“外婆”一词后面标注<方>,表示为方言,意思解释是外祖母。而“姥姥”一词后面,用于解释外祖母时,没有该标注。

总之,“姥姥”“外婆”是方言也好,普通话也好,在具体应用时,既应该尊重地域语言习惯,也需要尊重原作者的文章。

(苏鑫波)

【免责声明】:

1、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如无意中侵犯了某个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删除。

3、本网站郑重提醒访问者:请在转载、上载或者下载有关作品时务必尊重该作品的版权、著作权;如果您发现有您未署名的作品,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加上您的署名或作相关处理。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