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端阳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由来
自古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
纪念屈原说
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未能实现,被削职流放,后楚国亡,屈原内心痛苦,于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就有了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的风俗沿袭至今,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其爱国精神也传播至华夏各地。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初五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做作谏辞颂扬。
端午节的风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俗。在端午节这天,有吃粽子,赛龙舟,贴公鸡,佩戴五彩绳、扫灾刷刷或香包,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习俗,虽然各地过法不尽相同,但吃粽子、佩香囊、赛龙舟是普遍习俗。
吃粽子
粽子又称“角黍”、“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
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自那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简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外缠彩丝,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庆食品——粽子。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端午节的谚语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划龙舟。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粽子的包法
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人已经习惯在外面买粽子吃,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慢下来,尝试一下自己去包一包粽子。几多有趣哦!下面小编为你介绍几种粽子的包法:
北方粽
北方四角粽在北方地区非常流行,在咱们朔州也是常见并很受欢迎的啦!个头不是很大,为斜四角形,多以红枣、蜜枣、豆沙做馅,也可以适当放一些果脯蜜饯等。当然也可以蒸完全的白粽,蒸后可以直接蘸食白糖。
包法:
1、取两篇粽叶,搭在一起叠压。
2、将粽叶卷成一个圆锥状。
3、在圆锥状的筒中装入糯米。
4、上部的粽叶向下折,直到完全盖住糯米为止。
5、随即用手将叶子的两侧捏下去,之后的粽叶尖端向一侧折叠。
6、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实即可。
长粽子
这种粽子多见我国西南广西等地,一般用粽叶包裹,粽叶非常宽大,像芭蕉叶一般,这样可以在其中放入丰富的馅心,之后用绳子捆绑,形状虽然一般,但味道绝美。
包法:
1、将粽叶平放在桌子上,折起一个边,用手压实。
2、叶子两端分别向中间折,用手压实后,叶子呈长信封状。
3、将糯米放入折好的粽叶当中。
4、将另外一边向下折,完全将糯米包裹住。
5、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实即可。
三角粽
三角粽的形状比较好看而且特别,可以制作成甜、咸两种口味,蛋黄、叉烧、蜜枣都是不错的馅料。
包法:
1、取一片宽大的粽叶,卷成一个圆锥状。
2、在圆锥的筒中装入糯米。
3、上部的粽叶向下折,直到完全盖住开口为止。
4、顺着三角的边将所有的粽叶都折好。
5、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实即可。
四角粽
南方四角粽主要是以咸味粽为最大的特色,馅料相当丰富可以是腌肉、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海米、栗子等。
包法:
1、取一片较大的粽叶,对折。
2、将双层的下边向上折,用手压实。
3、将粽叶打开,填入糯米,尽量将糯米填成一个长条形状。
4、将粽叶没有米的部分折过来。
5、随即用手将叶子的两侧捏下去,之后的粽叶尖端向一侧折叠。
6、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实即可。
塔型粽
宝塔粽子主要是广东地区的特色粽子,体型庞大,可以说是粽子中的霸王粽,由于可以装非常多的东西,因此也形成了甜和咸两种口味。甜馅主要是豆沙,而咸馅则是用腌制好的鸡肉或者猪肉来做。
包法:
1、取两片粽叶十字交叉,形成一个窝状。
2、将糯米填入其中。
3、再取两片粽叶分别加入左右两边,完全把糯米包裹住。
4、再取一片粽叶,将顶部盖住。
5、之后将两边的粽叶,分别向中心折。
6、再将另外两边的叶尖向内折,用手捏住将整个塔粽翻过来。
7、用线绳将粽子对角缠好。
牛角粽
牛角粽在广东的河源等地比较流行,尖尖的像极了牛角,粽子古代的时候叫做“角黍”,这可能是和古代粽子最相像的一个品种了。
包法:
1、取一片宽大的粽叶,卷成一个圆锥状。
2、用手在圆锥筒中旋转一下,让锥筒更加细长。
3、在锥筒中填入糯米。
4、将没有米的那端,将粽叶的两侧分别向内折。
5、之后顺势将粽叶向下折,直到完全盖住糯米口为止,多余的粽叶反复折收在口上。
6、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实即可。
怎么样?这么多粽子的包法,你get到了吗?明天就是端午节了,赶快包给亲爱的家人吃吧!
万水千山“粽”是情
粽有万千风情,故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食物的味道,总是跟记忆有关。你印象里的粽子是什么滋味的呢?我们来听一听网友们怎么说:
如果说世上有一种粽子最好吃,那一定是妈妈做的粽子,因为,那是爱的味道。
——wind
红枣馅儿迷你粽,蘸着白糖吃,一口一个,是记忆里的旧时甜。
——菲儿
什么馅儿都不如与家人一同分享的暖心味道。
——浅浅的思念
吃惯了甜枣粽子,今年姥姥给换了新花样,她老人家亲手包了小巧玲珑的咸肉粽,早餐再加一杯豆浆,真是难得的美味。
——小小兵
我来自南方,记忆里塞满红豆的长脚粽,简单朴实,如同奶奶对我的爱。
——你在梦里笑
不太习惯吃太甜腻的粽子,论一名有节操的粽子,必须是粒粒米香混合着腊肉的香味,软糯绵密,黏住心头。
——萌萌
粽子有甜有咸,但脾胃里,都是我们所追逐的——亲人的爱,家的味道。
“粽”有一味在心头
虽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是简单的食物,但细细品味,正犹如我们的人生……
粽叶包出一份“包容”
粽子的外面是粽叶,里面是粽馅,这一“包”一“容”,呈现给我们的就是“包容”。
粽叶是自然清新的,一颗包容之心则是真诚的。只有真诚,才能够将心比心,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想。
粽馅的形状有点像一颗心,这颗心是千万颗熟透的糯米粒组成的,就像只有一个成熟而宽厚的人,才懂得包容。
粽子热的更好吃,而一颗包容之心必定是有温度的。因为只有心怀善意、体谅别人,才能感知别人的难处和苦衷,而情愿退一步。
所谓包容,其实就是懂得让别人受益。就像粽子的存在,就是为了饱人的肚子、甜人的口、养人的身。而自己,也因此受到欢迎和喜爱。
《淮南子》中说:“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端午的粽子,的确有着这样的气质。
糯米融于一团“温和”
粽子的主要材质是糯米,是一种温和的食物。粽子所散发出的,是一种“温和”的气息。
一个温和的人,一定待人亲切、进退有度,让人如沐春风,于是像糯米一样使人常吃、爱吃,却可以吃得开。
一个温和的人,人前不躁,遇事不乱,举手投足间皆体现着修养和涵养,不但让人受用,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别人,就像糯米一样滋补。
一个温和的人,说话会照顾别人的感受,委婉而不让人难堪,让人易于接受,就像糯米一样容易消化,让人舒服又感激。
《壶天录》中说:“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做一个糯米般温和的人,吉祥。
“甜软”滋味如待人处事
粽子千百年来一直受欢迎,既是屈原的精神在延伸、中国的文化在流淌,也因为粽子本身就很好吃——软软的,甜甜的。做人,也要如此。
为人处事,一个“软”字,最是精髓。态度谦虚是一种软,待人和气是一种软,言语委婉含蓄是一种软,行事风格柔和、不锋芒毕露是一种软……
待人要有一份亲切感,但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此才能让人觉得亲近,但又不觉得冒犯。就像粽子黏,但是不过分。若即若离,才能欢欢喜喜。
清代山阴金先生曾言:“为人行事勿猖狂,祸福渊潜各自当。”粽子好吃,人们才愿意买;做人像粽子那样,别人才买账。
粽子是用线绑着的,你要解开线,剥开叶,才吃得着。
人生,也需要这样的松绑和抽丝剥茧,松开的是过度的私心,剥掉的是过分的戒备。
就比如,当下端午临近,为挂念和值得感恩的人,提前送上端午的祝福,吉祥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