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六月时。
在莘莘学子的无数个挑灯夜战中,迎来又一年的高考大幕。
跨过用试卷堆积的无悔青春,只为这一次能够金榜题名。
乔章,66岁,山西大同阳高县人,平朔露天矿报的一名退休编辑。1952年出生的乔老,是新中国在“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批考生——以25岁的年龄考入山西大学物理系光电子物理专业。
初见乔老,他正在专心致志地阅读着一本近700页的林语堂英文原著《京华烟云》,手边是一本陪伴了几十年,已经脱线了的英文词典。
乔章,是在朔县师范的英语专业学习两年后毕业的,爱人孙建芳是同班同学——一位从事英语教学工作40余年的教师。坚持阅读,读更多有用的书,是伴随乔老一生的习惯,而这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子女——乔老的儿子亦是一位从事英文教学的优秀学者。
乔老说,朔县师范毕业后,就回乡工作,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对于学习的渴望,对于大学的憧憬,却无时无刻不在心底悸动。所以,他做了一个在当时来看最大胆的决定,在每天17个小时的辛苦劳作之后,再继续自学好不容易找来的高中理科课本。两年的时间,每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拖着疲惫的身子,挑灯夜读,乔老硬是凭着一份韧劲儿,坚持学完了高中课本,这个对他来说“最难啃的骨头”。
直到1977年,执着的乔老终于等到了曙光,迎来了首次高考,同年12月7日至9日举行全国考试。要知道,1977年的全国高考考生为570万人,仅录取27万人,录取率不到5%,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艰难时代。乔老能够如愿考取山西大学,这座山西最高学府,是多么的不易。而在这一届学生中,就有如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赵宪庚等多名我国各个领域的“佼佼者”。
乔老说,是高考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能够走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走进大学的学堂,饱览知识的甘露,用所学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不负党和国家的栽培,做出自己的贡献。
乔老说,是信念奠定了他的一生。即使过程非常坎坷,但还是要感谢那段不懈坚持的岁月,让自己有了人生的方向,圆梦大学。
在广大莘莘学子即将迎来人生中第一次高考之际,乔老也有些话想对他们说:
“高考,是人生的一次飞跃,你能飞多高,决定于你的综合素质,如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跳出自私功利的藩篱,怀有为国为民的理想和抱负,才会从容、淡定,并更好地发挥,考出好的成绩。以一颗平常心对待高考,这是我作为一名197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的感受。祝福年轻的学子们,能够不负时代,不负社会,不负自己,实现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