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时光:看不够的山西

来源:文明密码 发布时间:2017-12-14 18:57 515 0

人说山西好风光——这话没错,只要你多上几分耐心,便有神奇的经历等你加入:抿一口香醋,走上一趟西口,拨开那黄土就是老村古佛,还有那峰回路转处的千年古殿,轻轻一推就穿越了历史。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雁门关是大雁南飞北归的必经之路,也是民族融合商旅贸易的重要通道。地处雁门关外的朔州,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在这里悄然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边塞文化,衍生了无数的历史佳话。

故事一:应县木塔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

位于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内的应县木塔,又称释迦塔,是佛宫寺的主体建筑。一座纯木结构的建筑能够克服火灾,雷击、地震、虫蛀以及风吹雨淋,屹立千年不倒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应县木塔文管所原所长马玉江的讲述,我们了解了木塔的斗拱结构和修缮历史。马老师还专门打造了木塔的10:1模型,为修缮保护木塔提供自己的方案和见解。

原来,木塔多年斜而不倒,除了木塔本身的结构科学合理外,还是一代又一代塔乡儿女的精心呵护,共同确保了木塔的安然无恙。

故事二:崇福寺

对古人的“工匠精神”充满敬意

位于朔州市朔城区东大街的崇福寺,始建于公元665年。现存的是金代时期扩建后的规模。

弥陀殿内的五绝,享誉海内外。琉璃武士、竖匾、雕花门窗、塑像镂空背光屏和寺院内的壁画集中体现了金代的文化艺术精华,也是游牧民族与汉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民族的团结融合,从来都是人心所向。

孙学瑞是崇福寺可移动文物的保管者。由他保管的镇馆之宝——北魏千佛石塔的塔剎,和台北历史博物馆典藏组组长保管的千佛石塔塔身,在节目中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重逢。

石塔是本该一体的文物,千佛石塔早日合璧,不仅是两岸文物工作者的一致期盼,也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故事三:怀仁陶瓷

陶韵光彩的世界

怀仁金沙滩,是北宋杨家将镇守的古战场,当时辽宋在雁门关一带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但是由于文化纽带和血缘关系,民间的商品交换、工艺交流从未中断。

在雁门关外,流传着“应县木塔云冈窟,怀仁瓷匠到处有”的说法,陶韵光彩的世界,是黄土地上的怀仁人粗中有细的性格体现。

李增平是从碗窑村走出来的陶瓷匠人,在这个他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全国四大高岭岩产地之一。在李老师的作坊里,日用的陶瓷满足收入,维持着经营,而用高岭土制作的胎体,是用来进行窑变釉艺术品的创作。

从李增平的传统手工作坊到怀仁众多的现代化日用陶瓷企业,怀仁陶瓷,时跨千载,薪火相传。

故事四:糖干炉

作为西口古道必经之地的怀仁,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使众多古代官吏在此深耕,并留下了极具特色的糖干炉。

通过马宏旺一家的制作,了解糖干炉外圆中空,酥脆香甜的特点以及当中承载的历史文化和亲情乡情。

雁门关外的黄土地上,无论是巧夺天工的华美古建筑,还是传承千年的手工技艺,雁北特产,都在诉说着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厚重历史。

从守护应县木塔的马玉江、期盼千佛石塔恢复原貌的孙学瑞,到遵循传统,开拓创新的怀仁人。在苍茫壮美的大地上,朔州儿女一展豪情,再竟风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