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街道,一树烟柳在风中舞动着乱发,红墙绿瓦在它们身后巍然矗立,在一个天空晴朗的日子,步入老城,仿佛踏入了时光隧道的闸门,历史的滚滚烟尘扑面而来,一瞬间,被厚重与深邃包围。
长久以来,老城只是儿时记忆里的繁华杂乱,店铺林立人头攒动,种类庞杂的叫卖声,熙熙攘攘的往来人群,那些狭小密集的门面,低矮颓圮的民居,坑坑洼洼的街道,狭窄纵横的小路,似乎是记忆里老城的标志。在我成长的所有季节里,这片热热闹闹的地方似乎注定维持它破旧而又极受欢迎的形象,然而,在我漫长的求学生涯结束之后,老城终于带给我一个惊喜。整齐宽敞的街道,古风古韵的建筑群,精心搭造的格局,色彩缤纷的雕梁画栋,每一处都精心布局,每一步都满是震撼,这些朔州历史上引以为豪的古建,或修复或重塑,交错矗立眼前,然而,最能代表朔州的莫过于崇福寺。
崇福寺初创于唐麟德二年,由唐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建造。尉迟敬德那可是大名鼎鼎的朔州人,他为唐朝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唐高宗此举满足了尉迟家族衣锦还乡的梦想,尉迟恭对建筑寺庙自然也是尽心尽力。此后世殊时异,朝代更迭,到辽代,寺院被改为林太师府衙,后又改为寺庙,于是有个奇特的名字——林衙寺。至金熙宗时,寺庙大举扩建才达到了现在规模,崇福寺的名号也是金代而得,沿用至今。这座承载着几千年历史馈赠的古寺给朔州凭添了神秘莫测的色彩,也为朔地文化的沿袭提供了重要载体,一直是朔州最为人称道的骄傲。
如今,寺庙的外墙已然修缮一新,整洁宏伟,踏入山门,历经千年尘霜的古刹展露眼前。千佛阁斑驳的立柱已经布满纹路,而门窗上镂空的花纹却清晰完整,整座建筑顶部全靠巧妙的木结构支撑,斗拱纵叠交错,横梁立柱排列有序,可以想象,一千年前能工巧匠依靠双手与智慧,在这座庞然大物之间穿凿出入,井然有序、忙碌上下,耗废一生甚至更久来建成这座寺庙,后虽经改朝换代却难以舍弃,几番修缮改做他用,足见当时统治者对此处的重视程度。
大雄宝殿门前护法的石狮子造型颇具异域之风,其中一只轻抬左爪,爪下护着一只刚出生的小狮子,小狮子呲牙咧嘴露出示威的表情,狐假虎威的对外宣战,整体造型化解了威严与恐惧,带给人一种奇趣之美。
钟鼓楼通身木质,屋角巉岩的线条次第排开,完美融合了力学与美学,经过岁月的雕刻,每一缕纹路都如繁花绽放。这两座小楼沿大殿中轴对称相列,每个朝阳初升和夕阳西下时分,暮鼓晨钟,苍松掩映,满足了人们对于一座古寺的全部遐想。
寺内最宏伟的建筑当属主殿弥陀殿,弥陀殿外观高大雄壮,梁柱斗拱粗壮古朴,四面起坡的丈屋顶星曲面翘起,铺满黄绿相间的琉璃瓦晶莹发亮,华丽的锦龙盘绕屋脊,每脊之端鸱吻张口吞之。整座弥陀殿虽既显得气势恢宏,又不失轻盈之感。进入殿内,弥陀殿的柱子没有榫卯相系,也没有铁箍束固,神奇地存世近千年,可谓中国唯一的奇构。这里的匾额、塑像、壁画以及雕花门窗和脊饰琉璃被誉为“金代五绝”,直至现今,仍然是研究不透的谜题。
古刹在今天恢复了昔日的风情,获得了优质的保护,还原了原先的恢宏,再度成为人们心中圣洁高大的灵魂栖息之所。步入此处,就像一幅古韵的画卷,轻轻打开,那些朔地历史上的珍宝如同流通的音符,跃然现出,它们有的宏伟雄壮,有的细语轻盈,它们姿态各异傲然绽放,它们让这片土地找到了根脉……
相关链接:
崇福寺在山西朔州市朔城区旧城内东街北侧。创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辽时曾作为林太师衙署,故亦称林衙院,辽统和年间又改名林衙寺。金天德二年(1150年)海陵王完颜亮题额"崇福禅伟"保存至今。现存山门及观音、弥陀、地藏、文殊诸佛殿,并有藏经阁、钟鼓楼等。布局严谨,主次分明,雄伟壮丽,而且藏经阁位居殿前,为他处所罕见。弥陀殿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佛殿,是中国现存辽金时代三大佛殿之一,殿内金代塑像壁画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