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一分钱
钟表上的时针慢慢地移动着,移动的如此之慢,使你几乎感觉不到它在移动。人的年纪也是这样,岁月慢慢的、不停的侵蚀着,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蓦然一惊,人生也已过半,留下来的回忆就渐渐多了起来。
这就是一个岁月沉下来的有关一分钱的故事,那些已经逝去的短暂岁月,留给人们的却是无限的回忆。
这不是普通的一分钱。
1987年,闷热的一天,一声婴儿的啼哭宣告着她的降临。
满月时,她乖巧可爱的看着前来贺喜的人们,“咯咯”的笑着。
爷爷从手绢里拿出一分钱,递给这个小天使。就在众人诧异,孙女满月却收到这么“廉价”的东西时,爷爷讲起了它的的来历。
随着爷爷的思绪飘动,人们回到了五十年代,回到了那个单纯的时代,那个令人留恋的时代。
那时候的衣食住行朴素而又简单,“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那个年代里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人们有着最淳朴的感情,相互扶持,同舟共济。爷爷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的奶奶,这一分钱就是爷爷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时候赠与奶奶的信物。
就是这一分钱,将爷爷和奶奶紧紧的拴在一起。忠贞不渝的爱情观,让他们度过了30多个春秋。
如今,奶奶走了,唯一留给爷爷的念想就是这一分钱。
那年,爷爷将其挚爱送给自己的孙女,也将对奶奶的爱延续……
女孩长大后,想起爷爷,就想起了这弥足珍贵的一分钱;想起了90年代,那个一分钱可以买到一角麦芽糖的时代;想起了那个麦芽糖老人爽朗的笑声。
卖麦芽糖的老人总是挑着担子,形单影只。
通常他会在中午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大抵是因为中午时分大人小孩都在家吧。
他总是敲着一口小锣,每次小锣响起的时候,不知多少个小孩的魂儿都被“钩”走了。
那个时候的麦芽糖通常不需要钱买,家里的破布烂棉花、碎玻璃、橘子皮、废纸盒子、牙膏皮、鸡内金(我们称之为鸡肝皮)、知了壳……总之家里一切没有用了的烂旧东西,到他那里都可以或多或少地换点麦芽糖来吃。有时候家里确实再也找不出什么可换的话,才会迫不得已拿出一分钱来,换一小角麦芽糖解馋。
不管是来买糖的、换糖的、亦或是来凑热闹的,小孩们总会围在麦芽糖爷爷的身边,不仅可以看到花花绿绿的糖,还可以听他讲故事,讲到高兴的时候,麦芽糖爷爷还会“赏”孩子们糖吃。
有时候大人们还会来凑凑热闹呢。
如今,这一分钱还被女孩保存着,并视为珍宝一般。
历史总是动人的,一分钱烙印的是一个时代的印记,留存的是不同时代人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