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小卖铺

来源: 作者:王姣 发布时间:2015-03-09 16:46 632 0

怀念小卖铺

村口开小卖铺的老李汉走了,连同那个陪伴村里人度过四十多年的小卖部。

人们总是漠视存在,怀念逝去的东西。当小卖铺消逝后,带给村人的是和小卖部一起度过的点滴回忆。

叔叔讲起他孩时和小卖部的故事。

那年,望着村口人来人往的小卖部,他心里想着,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要用钱买,囊中羞涩的他便萌发了一个顽劣的念头。一天晚上,开小卖铺的李老汉去了外村,他叫来平时玩的几个小伙伴,从路边的泥塘里掏出黄灿灿的泥巴,雨点般地甩在小卖部的墙上……第二天一大早,李老汉便堵在叔叔家愤怒地向奶奶告状。结局可以预料,叔叔当然是少不了奶奶笤帚疙瘩的“伺候”。

……

如果说商品最能反映一个时代人们生活水平,那么,沉淀在农村的小卖铺就是一个时代人们生活水平末端的体现。

物物交换的年代,小卖铺依然继袭着原始的商品交换:用鸡蛋换盐,酒瓶换针线,赊账、代购……当然,这些都是以熟悉和诚信为前提的。

如果说最能体现人们物质需要的地方是商店,那么,曾经农村的小卖铺还是人们精神需求的场所。

那里总是堆着一些人,他们传播着国家大事,品评着村里的新鲜事,嚼着家长理短的小事。没有恶意的中伤,有的只是自己的见解和激烈的讨论。聊者和听者时而激昂,时而淡定,时而像沸腾的大江,时而像平静的小溪。

这里就是一个小型新闻发布会。

如果说最具等价交换的地方是商店,那么,农村里的小卖铺却有情有意。

张家爷爷要上一碗散白酒,靠在磨旧了的柜台前就着一把葵花籽,惬意地品着,有时一碗酒要喝几个时辰,店主李老汉不怨不言,只当是自家人,有时还给他拿条长凳。

李老汉的心里装着每一户人家的生活用品需求:张家该来买酱油了;王家该来扯布了;该给孤寡老人刘奶奶送盐了……

买卖中渗着浓浓的情意。

然而村里的最后一个小卖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型超市。

货架上的商品丰富了,购买也方便了。而村里人却感到那里只有交易,缺了暖意,少了情意。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