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名片——新朔城

来源: 作者:王姣 发布时间:2015-03-04 17:56 488 0

从崇福寺一枝独秀到崇福广场及其三大建筑、文昌阁、文庙及千年古城相映成辉;从昔日“一场风从春刮到秋”的窘境到“清流绕朔城,塞外宜居地”的山美水美人美新朔城。朔城区通过不断挖掘、培育、塑造、整合各类文化、生态等资源,城中古城文脉、城南湿地水系、城西园林生态已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名片,推动着全区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我区2013年共接待入境旅游者16798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2.32%,外汇收入达到575.47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 231.727万人次,同比增长25.87%,旅游收入达到21.12亿元。”朔城区旅游局负责人介绍说。这一组数字充分说明了朔城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当文化和旅游相融合,旅游就拥有更强的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文化也就得以更好地展现、弘扬和传承。”朔城区委书记郭连厚一语道出了发展文化旅游的真谛。近年来,朔城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依托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点,重点突出马邑文化、古城文化,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塑造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文化旅游水平。为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再现千年古城风貌,朔城区从2008年开始对老城进行保护性开发,保留原来的“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阡陌巷”,最大限度地体现辽金明清建筑符号和风格特点,一座再现老城风貌,融合现代元素,集居住、商业、旅游、文化休闲于一体的魅力之城盛世归来。同时,朔城区建设了崇福广场及其三大建筑、复建文昌阁、修复文庙等,一系列的文化精品工程重现在朔城大地上,成为老城内的标志性建筑和亮点工程。目前,文昌阁复建工程已全面完工;文庙修复主体工程已全面完工,进入室内布展阶段。在此基础上,朔城区科学制定老城文化产业园规划方案,精心布置老城四大街文化产业,将老城厚重的历史文化与产业相互融合,营造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打造独具特色的城中古城文脉名片,形成文化旅游制高点。

“生态就是生命线,环境就是发展力。对于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的百姓来说,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最好路径之一。”朔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彪一语道出了生态建设的决策理念。近年来,朔城区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按照全市建设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美丽朔州目标,围绕“一山两河一湖“的生态治理格局,坚持生态治理与景观治理相结合,重点实施40万亩的西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4000亩的金沙植物园工程、12公里的恢河治理工程、10多公里的七里河综合治理工程和3平方公里的太平湖工程,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山水相连、绿荫棋布的生态大循环格局。恢河治理工程在注重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的同时,更创造性地恢复建设“古八景”之一的“恢河伏流”景点,将传统文化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凸显地方特色,赋予了生态建设更深的内涵和生命力。目前,全区生态治理面积达到130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4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8平方米,空气湿度年均提高8至10个百分点,绿色已成为城市的主色调,城南湿地水系、城西园林生态的城市名片效应已凸显,推动着朔城区的生态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