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落----榆次后沟村

来源: 作者:王姣      文/李小红 摄影/李小龙 发布时间:2015-03-04 17:39 2898 0

太阳照在万物复苏的大地上,土垣上依稀可见的绿色向人们宣告着,春天到了。

汽车在一条不太平坦的大道上驶向榆次的后沟村。远远望去,村口有两排扎着红红火火的灯笼和红绸的竹竿门楼架子,与黄土高原上的那抹绿色相得益彰。

经过一番颠簸,终于到了村口。站在黄土地上,有一种许久未着地的踏实感。小路伊始,有冯骥才题写的“后沟古村”石碑。

榆次后沟古村,位于山西榆次东赵乡,总面积1.33平方公里,现有村民75户,250多人,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被誉为“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

2003年元月 ,后沟村被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唯一的古村落调查范本,从此,这座隐藏在重重高岗当中的千年古村庄,吸引了世人关注的目光。

这里的地貌为典型的黄土高原低山丘陵,民居多为清朝、民国年间建造的独立式窑洞,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主;村内现存18座大小庙宇和12个民俗老院及祠堂、戏台,展现了传统的“神权”和“族权”;保存完好的地下排水系统则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而千百年来后沟百姓自给自足农耕文明的留传,充分表现了北方汉民族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传统特色浓郁的后沟村古建筑

等级分明的窑居建筑格局

后沟民居建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土穴窑居,其特点是依涯就势、随形生变、层窑叠院,参差别致。为了让土窑坚固和美观,人们多在土窑的前面以青砖砌成前墙。前墙砌到足够高的高度,要做水口,砌额檐。

窑洞的选址因地制宜,春夏秋冬、南阴北阳,充分体现出了冬暖夏凉、春温秋爽。在后沟村,几乎所有的正屋都是窑洞式构造,有的院落还有东西厢房、南屋,构成了完整的四合院。在大门两侧,设有抱鼓石、门枕石,门帽上有墀头、彩绘,虽然年代久远,但风韵犹存。遥相呼应的石窑、土窑、砖窑、明券窑等,形成了后沟浑然天成的独特风景。

随着时代的变迁,后沟的窑洞也进行了多种形式上的改造和利用,如上下窑、窑中窑、里外窑等。除这些窑洞式建筑外,后沟还保存有最具历史文化特色的院落——将军院、吊桥院和仪门院。

沿着崎岖的石板路,随意走进一位村民的家。竟是一处独特的窑中窑。门朝西而开,院中依土崖而建,东窑四孔,正窑四孔。在一孔正窑里套着一窑,里窑和外窑不在一个平面上,里窑比外窑高出一米多。需要五六级台阶当楼梯,才能进到里面,小门的上面留有窗。屋里宽敞明亮,给人一种现代居室的美感,时尚大气。

还有一处里外窑,窑洞里的结构别开生面,里屋后窑巧妙利用地形变化,在窑顶开一个天窗,合理采集自然光线,使后窑显得分外亮堂堂。女主人精心制作的布老虎、花枕头、鞋垫、座垫等,给俭朴的农家增添了不少色彩。

将军院因张小赤而得名。张小赤曾任解放军南京军区海军副司令员。

吊桥院是后沟张氏门中较古老的一个四合院,它位于一处独立坳,四面绝壁,无路可通。其主人凿西壁成隧道,并在隧道中挖壕沟、设吊桥,形成一处落桥而通、起桥而绝的防卫森严的寨堡式居所。

为了进一步加强吊桥院的防护,主人就把前面原先一段缓坡砌成了笔直的石壁。现在的吊桥院已经被改造为标准客房,在当地客栈接待标准告示上,列为3星级,是后沟村的最高等级客栈了。

仪门院是一所三合院。在建筑学上把大门以内兼有影壁的门称之为仪门,即礼仪之门。此门平时关闭,只有重大节日或重大庆典时才打开。平素人从两侧进出,并且只能是左入而右出,这就印证了这句“含蓄包藏、内不外露”。人们不会让闲置的仪门仅仅作为摆设的,这不,平时主人家就把农具挂在门上,据说是为了做农活方便取工具。

天地龛

后沟村家家设有天地龛,无论家有几孔窑洞,龛位也被看做是一间窑洞,而且一定是在正房的中间位置,是神灵居住的地方。由于民间流传“四六不成材”的古话,所以加上龛位,窑洞的数量往往会避开四间和六间。

龛位的外型和民居外形一样,建造成窑洞式。龛位内里有砖雕,砖雕一般分为两层,下面一层形状似供桌,供桌的纹饰多为菊花、牡丹、梅花、动物图案,供桌顶端多为莲花座,莲花座上面是雄伟气派、层次分明、错落有序的天宫。砖雕精细,比例协调,技艺精湛,叹为观止!

天地龛,顾名思义,就是用来供奉天地神的地方。后沟村的村民对天地神的信任是一以贯之的,他们认为天地神会让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婚、丧、嫁、娶的仪式一定要在天地龛前完成,让天地神见证。逢年过节,小辈看望长辈,给天地神行礼磕头。长辈给小辈压岁钱,小辈给天地神磕头谢礼。天地神的供奉,最重要的日子是在年初一和十五。这两个节前村民们都要仔细地打扫天地龛上的杂物与尘土。村民们认为,神灵平日里并不住天地龛,只有春节、上元节的时候,才回到子民身边,暂时栖身于龛里,歆享着村民们虔诚的清香,带走人们的种种祈望。

完善的神庙系统

后沟古村神庙系统相当完善,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村落共建庙13座,神塑18尊,保存完好。

庙宇按方位而立,将佛教、道教、儒教囊括为一统,这一现象在国内尚为罕见。村北真武庙、村南观音堂庙、村东文昌阁、村西老爷庙,水边的龙王庙,村中的古戏台、玉皇殿和关帝庙(建于清康熙年间,有300多年历史),还有1000多年历史的张氏饲堂。在玉皇殿和观音堂中,现在分别有道僧打理,并主持接受信众和游客的上香礼佛、释疑解惑、问命求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观音堂。观音堂是建于明代天启六年,即公元1626年的一座“颓墙残壁”的古刹,位于村落对面河南岸,是一所坐南向北的四合院。南面正殿三间,两边各有一间配殿。正殿主祀观音,左右配殿分供财神和送子娘娘。观音堂山门两侧是钟楼和鼓楼。鼓楼旁有高大挺拔的一棵柏树,树龄当在700年以上。

威严的张家祠堂

现在后沟村中居民有张范两姓,以张姓为多。一家事务聚族而理,村中事务两族共同协商完成。张氏祠堂建在一所窑洞里,和其它地方的许多张氏祠堂一样,注明本姓来源于清河,并悬挂有“祖宗虽远供奉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的张氏家训。在福建省南靖的塔下村张氏宗祠也是这条家训,看来天下张氏是一家。

精致的古戏台

跨过一座小桥,爬过一道土坡,面前就出现了一座历经六百多年,在阳光下略显孤独的古戏台。戏台的土木结构还很坚固,台上也保留有上世纪五十年代戏班演出的剧目。据说,这座古戏台现在每年正月里还可派上用场,或请来外乡人唱几出晋剧,或由自己村里人在戏台上消遣娱乐一番。

戏台子前面是村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在这里聊天,拉家常,是村子里的信息发布中心。虽说现代通讯已非常发达,但村口的老钟敲响时,村民们依旧会集中过来。

后沟的路全部是石板铺成的,上上下下,层层叠叠。苦了那些穿高跟鞋爱美的女士。

后沟村彰显着北方汉民族的传统乡村文化特色,在这里人们可以遥想当年曾经有过的富足。

别具一格的排水系统

后沟村的排水系统,其科学性与实用性独创中华之最。

后沟村虽上下落差百余米高,却家家户户都有井水可淘。这是为什么呢?

后沟村高差大,如果降水自然地在村中沿坡而下,显然对村里的道路和住宅都有极大威胁。聪明的后沟村先民们建设了别具一格的地下排水系统,。排水系统由深埋在地下的水渠系统和地面建筑紧密配合,讲究实用。每处水渠都是用当地的红石砌成,围成了窑形的形状。地下有主渠道和连着院落的支渠,有的院落的水自成体系,所有的水最终都排进河里。

水道深深埋在地下,各家院落都有入水口,遇山洪不塌方,逢小雨不泥泞。显示出古村先人的智慧,其中奥妙至今也是个难解之迷。专家称“后沟的排水系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乡村排水中绝无仅有、独具特色的”。

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

传统的农耕时代作业方式

古老的历史传说,清新的乡野气息,后沟村有着独特的魅力。古朴的农耕、饮食文化,神秘的风光文化,纯正的自然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

后沟古村浓缩了千百年来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保留了中国,特别是中国北方汉民族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传统文明,也就是民间文化中的精神信仰、生产方式、生活状态、传统工具、民风民俗等。

这里有最原始的醋坊、油坊、酒坊、米店、豆腐房等手工作坊,石磨、石碾、米扇车、纺车也到处可以看到。为了凸显后沟村的农业传统,人们另辟一地,专门陈列展示农具、牌匾和农民家中的陈设和着装。

后沟的酒坊里自制的酒有62度,又是以最原始的工艺制作,口味之烈可想而知,一杯入口,醇厚凛冽,别有风味。

豆腐坊的主人讲,若住在村里就可以吃到地道的后沟豆腐,后沟的豆腐味道鲜美滑嫩,入口即化。

特色饮食文化和传统节庆  后沟人吃的是自家种的近40个品种的五谷杂粮,其中包括小米、红面、豆面、玉米面等等。蒸、煮、煎、烤、炸共计60多种烹任方法。早晨一般吃“小米粥儿山药蛋,鸡蛋拌汤炒不烂”;中午是“莜麦面靠姥姥割糕糕,绿豆面抿吃斗流尖尖,获麦面吃托儿炯饼饼,油豆面剔八姑油墩墩”;晚上吃“二米米稀饭熬上豆,三擦油烙饼就上肉”。


后沟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传统节日一年有几十个,特别是二十四节气都有着独特的过法。贴对联、贴门神、打年糕、酿酒、扭秧歌、舞龙灯、太平鼓等让人目不暇接。

丰富的土特产  后沟村南梁上有100亩采摘园区,园内有果树5000余株,其中有梨树、枣树、苹果树、杏树、山楂树、桃树等,属自然季节性品种。从农历五月到农历九月,这些水果相继成熟,人们可远离城市,充分体验农耕文化生活。  后沟村以其独具特色的土窑、宅院、古树作为旅游景点,突出渲染砖雕、石刻、布艺等民间工艺,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向人们昭示着历史的久远和岁月的留痕。

在村子里的窑洞住上一晚,冬暖夏凉的窑洞,加上本来就凉快的山西,盛夏晚上都要盖被子。坐在南瓜架下吃农家饭,凉风习习,大快朵颐,很是惬意。

站在村外土岗上俯望,一条溪水环村而过,村落依山而建,房屋错落有致。村口的观音堂尤如热情的主人在欢迎远道的客人。

一座古老的楼阁厅堂,几棵苍老的古树,还有大门外已经有几许塌陷的台阶,在默默地向外乡人诉说着后沟村往日岁月中的苍凉。

夕阳在渐渐西坠,这里各具特色的农家小院,建筑精巧的古庙戏台,风雨剥蚀的石级小道,饱经沧桑的参天古树,淳朴善良的风土人情,优美动人的故事传说,构成了一幅和谐宁静的世外桃源图景,实在让人流连忘返。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