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7年,似乎还依稀可见那浑浑沌沌的黄尘弥漫,一队车流生发着重重暮气,散发着哀哀丧气,滚动着沉沉死气,凝聚着萎萎颓气,来到了雁门关下,云朔古地……
靖康之变
回望历史,公元1127年是一个被历史永恒记载的年份,这一年发生了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史称靖康之变,也被称作靖康之耻、靖康之乱等。这一年,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大肆烧杀抢掠。
当时,金国人劫持宋钦宗赵桓和他的父亲宋徽宗兵分两路,前往五国城。一路监押宋钦宗从河南开封一个叫青城的小镇开始,经郑州向北,到达代州(今代县),通过太和岭,到达朔州,然后北上至今天的大同境内。另一路监押着宋徽宗,大约在靖康二年的三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出发,沿滑州北去。历史上把宋钦宗被监押途经朔州称作钦宗“北狩”。
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刺痛了汉人的心。可以想象到这对父子当时是如何的失魂落魄。宋钦宗赵桓更是被迫头戴毡笠,身穿青布衣,骑着黑马,受尽旅途风霜之苦。
只是,到了今天,我们已无法亲眼目睹当时的情景,那么宋钦宗赵桓曾经真的路过朔州吗?
太和岭与雁门关
翻开《马邑县志》,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载:“宋靖康二年,金劫钦宗帝后,至代,度太和岭。”在史料《元丰志》中也有明确记载:“雁门山有太和岩,亦曰太和岭。靖康二年,金人劫钦宗帝后离青城,自郑州而北至代,度太和岭,至云中”。同样的说法也出现在了《代州志》上,其内容是:“靖康二年,钦宗被掳逾太和到五国城。”这么多史料都提到了宋钦宗去往五国城的路线,但是并未明显提及他曾路过朔州。但在众多史料中,都提到了同一个地名“太和岭”。
我们按地图去寻找太和岭的地理位置,发现它位于雁门关附近的马场梁山,也被称作太和崖、牛头山,属于忻州代县所管辖范围。从地理走向来看,太和岭属于恒山山脉,在这座山的侧畔有一个村庄,叫太和岭口村。但在史料中,关于太和岭所处的位置却有另一番描述。《马邑县志》中这样记载:“在县西南五十里”。在《朔州志》上也有具体记载:“太和岭在州东南六十五里”。如此看来,太和岭就位于马邑西南五十华里、朔城区东南六十五华里。可以说,在古代,到了太和岭,就等于到了朔州。由此可以这样认为:在“靖康之难”发生后,掳掠大宋帝国元首的耻辱车辙,由朔州经过,并走向莽莽北国。
太和岭位于雁门关附近,而雁门关号称“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其历史作用、军事价值远远高于太和岭,可为什么史料中提及宋钦宗被押解的路程时,却用“太和岭”来遮盖“雁门关”的文化光辉呢?其实史料中提及的太和岭就代指雁门关。在清代顾祖禹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中说道:“太和岭即勾注之别名也。”这里说到的勾注,是雁门关的另一个称谓。这是因为宋辽两国对峙是以雁门关峰顶为界,关南为中原王朝,关北为辽金更替统治的游牧民族政权,但实际上他们也拥有雁门关的统治权。而太和岭是中原人进雁门关的入口,所以在当时的大宋王朝,它就是雁门关的代称。
太和岭与“恶阳岭”
太和岭跟朔州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太和岭原本被称为:恶阳岭,北宋时期才改了名字。这个称谓很有意思,既然是“恶阳”,那么与它相映成趣的名字便是“善阳”了!在朔州,市中心有一条大街就以“鄯阳”来命名。这个“鄯”字右边带有耳朵,但是在很多古籍中写作“善阳”。善阳、马邑、招远等,都是朔州古代的行政建制,与朔州不可分割。善阳,因“善水之北”而命名,最初为隋朝所设,属马邑统辖范围,唐朝时期也如此,延续到辽代时,“善阳”开始写作“鄯阳”。到了明代,作为一级行政建制,鄯阳退出了朔州,也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们不知道:“善阳”之“善”与“恶阳”之“恶”究竟有何所指,但是曾经的、或者说永远的善恶之间,有一条通过朔州、通向远方的路。这条路阐明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情结,它曾是丝绸之路、玉石之路、茶叶之路,也是宋钦宗被押往五国城的必经之路。这或许是意外,也或者是刻意的安排,我们不得而知。但宋钦宗“北狩”的经历,注定与朔州结下了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