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就国内遗存的古代城墙,西安、荆州等城市保存得也很完整,且规模更大,但像平遥古城这样,城内街道结构、铺面风貌、民居特色、风土人情等完整如故地保留下来的,举世无双。因此,平遥古城作为我国境内惟一的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时期县城原型,被学术界誉为明清两代、乃至更久远的封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平遥古城,设计严谨,工艺精细,形体完整,既有完善的防御功能,又有传统的文化内涵,是我国现存最完好的古建筑之一。
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连同双林寺、镇国寺一起,顺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墙,始建于公元前827-728年的周宣王时期明朝初年,距今约有2700余年的历史。周宣王时,尹吉甫北伐猃狁,驻兵于此,筑西北两面”。为防御外族南扰,全国各府、州、县城接等级地位普遍建造城垣,以凭防守,平遥城墙即建于其时。这座县城,明、清两代500余年间,先后修葺26次,清代初期,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
平遥古城墙,城池平面呈方形,略偏东南向。城墙形制按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规划、东、西、北墙为方直,南墙随中都河蜿蜒而筑。城墙周长6157.7米(12.3华里),墙高6-10米,墙顶宽3至6米,底宽9至12米;墙体加上挡马墙、马面、敌楼、垛口、六个瓮城等以及城内民居、寺庙等,构成了平遥古城雄伟、壮观的整体。墙外筑护城壕,深、宽各1丈,复掘堑深阔3丈。城门共有6座,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瓮城就是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平遥的瓮城均为方形,高与大城同,城顶建战棚,瓮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瓮城上从两个方向抵御来攻之敌。
关于“马墙”还有其一段历史故事。
平遥古城现存基址规模,是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扩建定位的,为一处古代军事防御工事。古代城墙,最初仅以素土堆筑,预防敌人的骑兵、步兵长驱直入。后来,古人发现此法的不牢固性,改用掺入石灰的夯土筑墙。
但当强弓利箭和抛石杠杆等新兵器用于战争后,居高临下的守城者自身突露于城墙顶,更容易受到袭击,形成了新的劣势。考虑到保障守城者的安全,当时的古人便在城墙顶的外侧,开始以夯土修筑起“女儿墙”。
“女儿墙”是最早的叫法。后来,因墙正好挡住城上巡逻的马匹,所以又称“马墙”。明洪武初年,太祖朱元璋为巩固新政权,防止大漠以北的元朝残余势力南下反攻,下令整修加固长城,并令各府、州、县加强城防,整修城墙。平遥古城墙的扩建,正源于此时。
长期的战争中,夯土“马墙”常因历经风雨、征战而坍塌。加之原始的火炮用于攻城后,夯土城墙的劣势也日渐显露。1540年蒙兵南侵太原一带,周围各县受其掳掠者众多,惟有平遥因城墙较坚固而幸免。1542年,蒙古兵再度南下,破平遥七处村堡,杀掠万余人。
正是因此,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新任平遥知县张稽古巡阅城墙后,忆及两次战争,不禁兴叹:“平遥固有城,顾历年浸久,城多圮剥。且女墙旧皆土筑,易摧而难守。”为此,同年二月,张稽古下令兴工,全部城墙之“马墙”改做砖砌,并整修损坏之处。
为加强、改善城墙防御能力,明隆庆二年,即1568年,平遥知县岳维华不动库银,也不向百姓派捐,仅靠动员富绅巨贾自动捐资,并用“断案抵赎”金等,共用2000余两白银,增建六门瓮城。瓮城内外门间行径为屈曲状,使攻城者一旦突入外门进入瓮城,势必因曲径而呈减速态势,城上守军可四围奋力歼敌。这一做法,现在也被导游们形象地称之为“瓮中捉鳖”。
此后,历任知县又在城墙上增设敌楼、加宽加深隍池,增设吊桥,并将城墙外侧全部以砖石砌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知县王绶为恭迎圣驾,主持在城墙四周增建了六座高大雄伟的城楼……城墙、瓮城、城楼、马墙、敌楼、垛口等,加上文昌阁、魁星楼构成了平遥古城墙的雄姿。
平遥古城的构筑,颇为讲究佛教、习俗文化。
城门六道,又称“龟城”, 六道城门,古人一度按其方向称为南门、上东门、上西门等。清咸丰元年(1851年),新任平遥知县刘叙,与众人共议城墙大修之事,为强化儒教文化思想,亲笔题写了六门“官名”,分别是“迎薰”、“太和”、“永定”等。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分别寓义为∶南门 “迎薰门”为龟首,面向中都河,城外原有水井两眼,喻为龟之双眼,可谓“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修建,依此为胜”;北门曰“拱极门”为龟尾,是全城最低处,成内所有积水均经此流出;上西门曰“永定门”下西门曰“凤仪门”,上东门曰“太和门”,此三门形似龟的三腿正常向前屈伸,唯下东门“亲翰门”其外城门径直向东而开,传说是古人怕龟爬走,将其后腿即下东门拉直并用绳绑好拴在距城八公里的麓台塔上。
环城而行,每隔一段距离,筑有一个凸出的马面,供了望和侧射火力之用,马面上建有敌楼,共计72个,城墙顶面用砖墁铺满,内筑女儿墙,外筑垛口,共计3000个。据说象征孔子周游列国的3000门徒和72贤人。作为一座以防御外敌入侵的工事,与主张“和平”“慎战”的“孔圣人”一起论,有些牵强。但人们提及古城墙,渴望和平、希望少战事,许是这一说法得以流传的根本。军事用途的城墙配以文道之喻意,文武相衬,独成一趣。
平遥古城,是历史的鉴证、民族的辉煌、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