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对联格律有哪些禁忌

来源: 作者:王姣 发布时间:2015-03-03 20:49 322 0

对联的基本格律,通常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此外,对联在格律上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四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但是,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其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

(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

(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

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 ,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严格 按规则的标准格式可称正格,相对正格有所变化者可称变格)。

当然,采用特殊手法的对联,其句脚安排可以不依常规。如这副据称是已知最早的押韵联就是同声落脚: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朱熹赠漳州某士子联)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个字(联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

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所谓忌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又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

3、忌孤平或孤仄

所谓忌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严格而言,还要除句脚外)。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为“大日智光遍照”,就是“孤平”。

4、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尘俱彻证圆通

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