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屏的故事
王家屏,籍贯山阴县,字忠伯,号对南。生于明嘉靖十四年,逝于明万历三十一年,终年68岁。曾经担任大明王朝的内阁首辅之职,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吧。是“三代帝王师,一朝文官主”,民间尊称他:王阁老、王阁爷。在朔州,至今都有不少和他有关的传说、包括神话故事。
仁义巷
说一个古老、看起来却又不那么古老的小巷子吧!
这巷子,看似普通,却有一个儒雅的名字,它叫:仁义巷。
“仁义巷”之所以得名,有这样一个故事:四百多年前,就在这条古巷,邻居两家同时建房,因土地狭窄,却又各不相让,遂起纷争,以致各自向前建房修墙,阻断道路,这样,便打起了官司。
为了打赢这场官司,其中的王姓人家自恃有人在朝为官,于是致书京城,以求庇护,信函直达大明帝国的决策中枢……
接到这封信的官员,看着族人充斥笔墨之间的纷争与诉求,遥望故乡,紧蹙眉峰,沉吟片刻,饱蘸浓墨,笔走龙蛇,写就这样一首在今天都妇孺兼知的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果然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
后来,王氏家族主动退让三尺,邻居知悉,亦非常感动,也退让三尺,这样,化干戈为玉帛,让出一条宽阔的巷道,邻里便捷,乡人称颂。
争之不足,让之有余,你仁我义,美名乡里。
后世人称“仁义巷”,或者叫“六尺巷”,成为中华大地协调邻里关系、解决各种纠纷的“活教材”。
这位王姓高官、或者说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家屏。
一条宽不过六尺的普通街巷,真该称为“天下第一巷”。
仁义巷的故事,最重要的启示:是让,不是争!
若天下民众均让“三尺”,天下街巷尽名“仁义”,岂不更好?
王阁爷送女儿
对朔州地方民众而言,或许不知道王家屏这个名字,但对于“王阁爷送女儿——就这一遭”的歇后语却十分熟悉。
传说,王阁老的女儿出嫁后,与妯娌们斗气,就到了京城,硬要让父亲送自己回婆家一趟,让位高权重的父亲压妯娌一头。为了不打扰地方,王阁老就打扮成农民模样,和女儿骑着驴回来了。
路上,店家人以衣帽取人,竟然让王氏父女住在草棚里,女儿气不过,就把随身带着的宫灯挂在房檐上,这下子可把人们吓坏了,县府、州府、省衙都惊动了,出动了大批官员送王阁老父女……
送行的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王阁爷的亲家为了招待好客人,大摆宴席,据说光花椒面就用了一石二……
王阁爷感觉劳人动马,浪费太大,临走时和女儿说:就这一回了……
传说毕竟不是真实的历史。
倒是确实有王家屏送女儿之说,在女儿新婚之日是,王家屏为避开州县署衙的贺礼,也确实依家乡之俗,轻车简从,绕道送女儿贺喜。为纪念这件事情,每年正月,民间的社火活动都有“二姑姑骑驴”的节目。
传说与历史相通的地方在这里:都是在讲述王家屏清廉自律的高洁操守。
千佛寺
化悲岩寺
陈毅居住过的旧址
山阴的山,崛起一方土地忠勇的豪情。
山阴的水,奔涌着一方儿女忠贞的柔情。
山阴,是一片人文荟萃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