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不老
说起阁儿墩,不仅老朔县的居民深有感触,连周边县城的老乡们都印象深刻,它曾是老朔县的“地标性建筑”。想当年,它雄踞朔县老城十字街口,体量高大,见证了商帮往来与时代变迁。但一度时期,由于经久失修,阁儿墩,几乎消失在老城日渐模糊的轮廓里。
如今,随着朔城区老城改造工程的深入进行,曾经消失在历史长河的阁儿墩又重现在世人眼前。不少老朔县人慕名而来,争相竞睹它今日的风采。
现在的阁儿墩,已经更名为文昌阁,在恢复建设过程中,整体保留了原来的风格,又在体量、高度和结构上进行了大胆突破,使阁楼看起来更显宏大、气派、辉煌。阁儿墩的重现,得益于城市改造与文化提升工程。城市文化建设,又在馥香的文化气息中,彰显出独特品位。
朔城区是“山西省十大文化强区”之一,文化正成为这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投资1.6亿元建成了崇福广场以及尉迟敬德庙、马邑博物馆、大戏台,目前已投入使用。文昌阁即将复建完成,文庙、古城墙正在修复,崇福寺文物库房正在建设。整个老城融历史文化、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彰显着生机勃勃的文化生命力。
一位老城居民告诉记者,他是地地道道的老城人,经历了曾经的穷街小巷臭水沟,矮屋泥墙旧砖房,很早以来就盼着朔城区老城能有个大的改变。而随着老城改造的全面开展,他想都不敢想的梦想实现了,而且,那些他担心因为老城改造而消失的老城文化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这一点最让他这个老城人感到高兴!他自豪地说:“再过一年以后,也许在今年的下半年完了以后,不管是外地也好,咱们本地老百姓、市民也好,来到咱们这个老城观光,整个是焕然一新,确实有天地差别的变化。”
昨日老城,新风蔚然。今日古城,意蕴悠长。
文化发力
朔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两大任务,文化建设在这两大任务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朔城区,文化工程正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扎扎实实提升着古城的实力,塑造着城市的灵魂。
除了加大老城文化建设,朔城区还不断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投资4300多万元建成文体活动中心,投资1200多万元建成老干部活动中心。还建成了20多个街头文化广场。全区1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9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文化站(室),“农家书屋”与农民健身场地以及相配套的健身器材、设施全覆盖。
文化硬件的逐步完善,促进了文化内涵的不断提升。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民俗文化重新绽放生机,又出现在世人面前,并得到更多的认可。作为朔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志性传承人,朔州大秧歌剧团团长张福对此最有发言权。在他身上,经历了大秧歌的低谷,也见证了大秧歌的重新崛起,说起这些,张福百感交集。
张福告诉记者:“(大秧歌)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状况显得特别好。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也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不光是在我们朔州,全省、全国都关注在这个事情。我们现在又培养了后继人才,剧目也推出好多新鲜的剧目。”
文化风生水起,城市面目一新!
随着文化工程在全市范围的系统开展,朔州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影响日渐扩大。深度挖掘、传承弘扬和宣传展示“右玉精神”的话剧《立春》,反映好支书彭云的话剧《好支书彭云》得到了北京(中央)、省市领导与全国观众的认可。在首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签约仪式上,朔州市共有10个项目成功签约,签约总额达60亿元。
在先进文化的引导下,文化产业发展奋力赶超,已经成为朔州的城市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末,朔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将力争占GDP比重达到4%;到2020年,跻身山西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强市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