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新传

来源: 作者:王姣 发布时间:2015-03-03 19:10 491 0




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据老朔县人考证,照片当中高大的建筑就是朔县老城曾经的地标性建筑”——阁儿洞。


说起阁儿洞,不仅老朔县的居民特别有感触,连周边县城的老乡们都有印象。想当年,它雄踞朔县老城十字街口,为什么叫洞?是因为楼阁下函洞高大,通达四方,来往商帮的驼马队伍可以穿行而过,北出西口,南下龙城。据说,每天阁儿洞下都聚集着大量的商贩,商讨着行情市价。而随风荡漾的香气,则是阁儿洞旁边的当地名吃——杂各摊飘来的。当地人当街支着大锅,熬煮着热乎乎的牛羊猪下水,锅里浮着一层厚厚的辣椒油,更显得诱人。

阁儿洞只是当地人的叫法,它真实的名字叫文昌阁。据记载,明万历13(公元1585)在原鼓楼基础上始建,清顺治12(公元1655)重建。据《朔州志》记载,文昌阁高百尺有余,重檐飞角,下周20余步四门通衢,北额镇朔,东额朝阳,南额迎熏,西额来爽

在当地历史中,它也只是匆匆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第二次解放朔县城的战役中。1946年,我军晋绥边236团、雁门军区3团和一个骑兵大队以及当地民兵共计5000余人,向驻守朔县城的阎锡山守军发起进攻。阎锡山守军在县城中心的钟鼓楼——也就是阁儿洞上的阁楼,架起了轻重机枪,俯视四大街道,封锁四个城门。最后,我攻城部队连发3炮,将阁儿洞上的阁楼炸塌。

这座炸塌的阁楼直到1966年夏天,还勉强存在着。然而那一年它最终没有逃过红卫兵破除四旧的破坏。据当地收藏家张庆回忆,那年他13岁,朔县旧城十字街的阁儿洞被红卫兵一把火点着了,化为灰烬。从此,高大的阁儿洞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存在于老朔县人的记忆深处。人们传说着它的名字,却再也难以清楚地辩认它的模样。

阁儿洞的命运,同样是朔县老城的命运。


朔县老城占地一平方公里。始建于秦汉,扩建于北齐,重修于元明,是山西省现存较早、残垣保存较完整的古城之一。四周城墙长3734米、宽25米,城内四条街呈字交错相通,原有住户8000余户2.5万多居民。老城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金三大佛寺之一崇福寺,有古城墙、古城门、文庙、县衙等一大批文保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2008年,朔城区启动老城保护改造工程。保护改造工程将着眼点放在了文化涵量的提升和复原上。确立了坚持保护老城肌理、传承历史文脉、体现时代特色的理念,遵循留古、复古、承古、用古的原则。保留原来的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阡陌巷布局及路网结构;对拆迁改造的民居和商铺,最大限度体现辽金明清建筑符号和风格特点;对二级以上文保建筑和民居,修旧如旧,恢复历史原貌;建筑限高12米,不能超过古城墙高度,建成后的总居民户数约为1800户,商业户数1000户,水暖电基础设施全部配套,容积率0.68,降低建筑密度,增加绿化面积,建筑密度由原来的55%下降到32%,绿化面积由过去的不足2%达到35%以上。


阁儿洞则成了老城修复工程中的重点工程。

修复的文昌阁建筑标高25.88米,檐高30米,底边周长76米,底座高10米,底层为条石、砖砌,上面两层为纯木结构,不仅保留了原来的风格,而且在体量及高度、结构上大胆突破,使阁楼更显宏大、气派、辉煌。阁儿墩的重现,得益于城市改造与文化提升工程。老城人看着这座拔地而起的阁楼,仿佛置身于历史与当下的某种重合节点上了,说不清道不明心里有多少种滋味翻滚。


目前,投资1.6亿元的崇福广场以及尉迟敬德庙、马邑博物馆、大戏台已投入使用。文昌阁正在复建,文庙、古城墙正在修复,崇福寺文物库房正在建设。老城保护改造总体布局的四轴三环双中心格局初展雏型。崇福广场每年举办的中华边塞之都马邑文化节已经成为一个文化节庆品牌,将朔城区的马邑文化推向了全国,推向了世界。整个老城融历史文化、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彰显出深幽浩荡的文化生命力,以壮美与浑厚的旋律奏响了千年文脉延伸的乐章。

老城不老,历史常新。

阁儿洞,原来不仅仅是老城人的地理标志,更是老城人的心理地标。如今,它将继续见证老城的新传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