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登塔望朔州

来源: 作者:王姣 发布时间:2015-03-03 18:50 3166 0

金秋登塔望朔州

引语:

塔,渊源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即公元一世纪前后(东汉时期),距今将近2000年。

塔,一般随寺庙而建,庙成为塔的滥觞。随着流逝的岁月,相互依存。塔也被认为是佛的化身,佛光普照,普度众生。点燃一炷香,望塔祈福,以求心之宁静。

说起塔,我还是会说,朔州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除拥有众多神奇的人物外,朔州还有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塔”。

塔,属于佛,亦属于人。

人建塔,除笃信佛学之外,恐还与“缘”字有关。

金秋时节,登“朔之塔”。

读塔,读朔,读故事……

正文:

朔州的“塔文化”令人惊叹,这是区域文化的制高点。

朔州的塔,承载了东方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也在朔地高耸成一桩又一桩不朽的文明宣言。

我想,朔州的塔,应该承载更为厚重的故事。与“佛”有关 ,与“缘”相系。

佛缘——释迦塔

释迦塔,位于山西北部、朔州辖内的应县县城。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重约7500吨,是中国唯一一座最高最古的木构塔式建筑。

令人惊奇的是,塔为木制结构,可全塔在结构上没使用一个钉子,整个塔的结构,全靠榫卯连接,几乎就是一个“积木”建筑,即使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都很难实施完成。

应县释迦塔共有塑像26尊,分布于各层内槽。彩绘壁画20余幅,分布在一层南门、北门两侧、门额和内壁等处。

瞻塔礼佛,形神喻理,这是释迦塔贯穿的佛学精神,也使宗教信仰变得空灵而富于艺术精神。

佛教《大般涅槃经》说: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前,曾经遗教他的弟子们,待他涅槃后,弟子们须将他的遗体经过火化荼毗。所得的佛陀舍利,要建塔供养,以利益后世的众生。

而在这里发现的佛牙舍利,也让我们明白,佛宫寺·释迦塔——就是为了供养佛陀的真身舍利而建造的。

佛牙舍利在佛教中有着无上崇高的神圣地位。一切佛塔都是舍利供养文化的产物,而在其中又以佛牙供养之塔最为尊贵。

释迦塔,缘于一个“佛”字,千百年来,矗立于皇天厚土的辽阔疆域之间,每一个木隙之间都充满了凝重滞厚的历史来风……

仙缘——华严塔

怀仁有这么一座塔,唯其高,故与天近,经过岁月的侵蚀,经过不断地修复、整新,它毅然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怀仁华严寺砖塔。身置海拔1647米的清凉山巅,为朔州境内最高的塔。

华严塔座北朝南,平面呈八角形,八隅边长1.50米。七级空心,通体施各种尺寸的沟纹砖砌筑,高13米左右。塔的立面形象呈圆锥体,二层以上的塔身骤变低矮,塔身宽度由低向上递减,塔檐距离较近,形成微微膨出的曲线轮廓……

与释迦塔不同,华严塔身上似乎充满了更为神奇的传说。

相传,这里是文殊菩萨立意选择的第一方道场。

而文殊菩萨与晋北朔地的关系,传说甚多。如草垛山,因文殊菩萨在此休憩而称“佛宿山”。应县小石村文殊寺,地方志记载:相传文殊菩萨在此说法。

所以,有了文殊菩萨的传说,山上又有文殊院,这样,置于高山之巅的华严寺砖塔看来与神仙有着说不清的渊源吧。

文缘——文明塔

在朔城区清河寺村,有一座以“文明”命名的塔。

从明代开始,文明塔便已出现。也正是在这个时间点上,朔州古地出现了文明塔,就目前所知,这是唯一一座,显得弥足珍贵。

文明塔,又名文笔塔、文峰塔、风水塔,多用以震慑妖孽、补全风水,也成为“尊孔崇文”、“佛儒归一”的绝妙例证。

关于这座塔,民间有许多传说:

马邑城东南有文明塔,主体为黄土夯筑,顶部状似笔尖。

在文明塔附近,有土筑的砚台,中间土堆耸起,如一顶方墨。

据说,每当“笔尖”影子投射在“砚台”之上,马邑便会有学子登科及第。

但循着史志与传说共同编织的“文明”和“文明塔”,会发现一个疑点:在康熙版的《马邑县志》中,传说所讲的“砚台”并不存在,只是说:以文明塔为笔,以桑干河为砚池。

如果是这样,那另一个传说便显得逼真起来。

相传,每逢科考之时,逢日出,在马邑县学读书的生员们便到文明塔下、桑干河畔用水洗脸。在此时,如果有的生员能够有幸看到“笔尖”和“砚台”的倒影正好在河水中重叠,那么他必然会高中。

如此看来,关于文明塔的传说,承载的是一种希望。即使到了今天,这种希望依然带着浓浓的暖意,因为维系它的正是:文明。

殇缘——城东古塔

一塔独巍然,萧萧夕照开;寺从何代废,园尚此时传;断碣无人读,荒坟过客怜;铃声终日语,也似泣桑田。”

这是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怀仁拔贡石声扬的一首诗,写的是曾经怀仁境内的一座砖塔,名曰:“城东古塔”。

该塔“建始无考,高四丈许,五级六角,砖工精致绝伦,旁多石幢”,与怀仁清凉寺华严砖塔遥相而望,互为参照,一在山,一在川,一在野,一在城,形成极其壮美的文化呼应。

只是,这座古塔却在四十多年前的“破四旧”中被拆毁了。

五级六角,精致绝伦的美丽,没了!从此,一块无字的丰碑、一阙无韵的诗词、一支无声的浩歌,终于成为一声无奈的叹息。

心缘——怀仁塔

怀仁塔,仿五台山塔院寺舍利塔建造。始建于20126月,20135月竣工。塔通高61.6米,仿五台山塔院寺舍利塔造型,是标准的覆钵式喇嘛塔。

怀仁塔下筑有硕大的圜形三级平台,三级平台均设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通头踏步,共三十六级。平台中心矗立着华美的白塔,由塔座、塔肚和壮观的十三天塔刹组成。

怀仁塔通体材质为汉白玉石挂面装饰,通身洁白,线条流畅。同时白色代表纯真、廉洁、贞清,含有一种佛道清净无为之意蕴。此外,它北眺北魏古都大同,南望应县木塔,周边绿树成景,和烽火公园融为一体,成为二广高速路进入怀仁县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成为怀仁一张最美的名片。当然,这更是怀仁人有心之作!

仁缘——文殊塔

文殊塔,位于怀仁县城中心的人民公园北端,是一座八角十三层盔顶密檐式空心砖塔。

文殊塔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层檐为青砖布瓦,层层置有仿木斗拱,色泽古朴。下部塔身塔座皆为草白玉石雕装饰挂画,是整座塔的工艺精华所在。

文殊塔由塔刹、塔檐、塔身、塔座组成。塔座为两层八角形束腰须弥座式,共分八个雕花层。塔身有八个棱面,且每个面上都有精美的雕刻。塔的底座开东、西两门,塔内砖砌塔心到顶。一层塔室内有一尊汉白玉文殊菩萨雕像。

20127月,该塔竣工时,中国词赋研究学会会长、文化学者梅隆雪川为文殊塔写下了《文殊塔记》:

测乾卦坤卦深得八卦,栋梁纵横,高垒幸福;

探行星恒星独揽七星,斗柄悬垂,长礼怀仁

这或许是人们对怀仁“仁者治邑”最好的肯定。

德缘——功德塔

功德塔位于清凉山余脉、鹅毛口村西海拔1243米高的石人山坡上,为八角九层仿辽代风格的砖塔。

整座塔用青砖磨棱,白灰搭缝,外部轮廓呈抛物线形,造型简洁稳重。塔体下不设平台、基座,而是直接建于坡顶上。塔身正东设拱形门,可进入塔室,塔室内塑有佛像。顶部塔刹由砖砌须弥座、承露盘、五级相轮、宝珠、刹杆组成,皆用稀有紫铜铸就。

功德塔和鹅毛口忠义寺毗邻,与清凉山华严寺砖塔咫尺相望,它见证了怀仁大地改革开放,煤炭资源整合带动怀仁经济腾飞的历史,也丰富了清凉山旅游区的外延景观。而功德塔也取意于佛教界所奉行的立功修德的“功德”之意,并和塔下方的忠义寺成为融“功德”与“忠义”为一体的旅游景观。

智缘——建业塔

怀仁西山昔日为荒坡砾石的不毛之地,在几代怀仁人的艰苦努力下,终使昔日狼烟烽火的金沙滩古战场,变成如今万顷碧波的百里林海,成就了怀仁县生态建设的千秋伟业。

于是,为了纪念这一壮举,怀仁县在金沙滩森林公园旅游专线西端,建造了一座融合怀仁人智慧与心血的塔——建业塔。

建业塔共十五层,十二个面,为典型的密檐式砖塔。该塔仿河南登封嵩山南麓的嵩岳寺塔建造,但比嵩岳寺塔增筑了华美的砖塔平台。

整座塔的塔刹为铜质,分为塔座、刹身、宝顶三部分。须弥座上承托七重相轮,刹顶冠以巨型宝珠样,整座塔呈现圆和的抛物线形,使得庞大的塔体显得轻巧而秀丽。

忠缘——令公塔

北宋名将杨继业以身殉国后被大宋天子追封为太师中书令,令公是古代对中书令的尊称,故怀仁县将这座埋有忠骨的塔叫做令公塔。

令公塔位于怀仁城西磨道河湿地公园中心地带,为明七暗九、八角形楼阁式砖塔。砖塔直接建在一米高的平台上。平台砖砌,台沿铺石条,八边形,在东南西北四面设台阶。塔室一层有老令公杨继业与夫人佘太君雕像。

令公塔南是广袤的金沙滩,为宋辽交战的古战场,也是宋朝大将杨继业兵败罹难之地。千百年来,这里有关杨家将的故事和传说绵延不断。

令公塔,缘于一个“忠”字。来到这里,登塔望远,赏碧水蓝天,思一门忠烈。

净缘——永宁寺千佛塔

永宁寺千佛塔位于怀仁县城东南清河乡南小寨村的永宁寺西院,八角十三层,直径8.6米,高26.8米,为罕见的铁质石材混相结构佛塔。

佛塔建在平台上,平台的正南设踏步,北边接一座小巧玲珑的玉带桥,桥身左右两面筑有放生池。台明的中央放置佛塔。正南一面设门可进塔心室,室内也呈八边形,宽大的棱柱清晰可见。塔室顶部呈平面状,绘有祥云纹饰。塔门东西两边都为1.5米高的浮雕,雕着项带璎珞饰件、脚踏莲花宝座、一手托莲花盏、一手施与愿印的阿弥陀接引法相,处处都不离佛界意境。

永宁塔构思新颖,造型别致,是朔同地区唯一仅见的佛塔。

永宁”或取清净祥和之意,“佛”追求净,所以永宁寺千佛塔才属意于佛,而缘于“净”。这样的初衷,也使得千佛塔在怀仁的塔文化中屹立于一方。

善缘——瑞云寺砖塔

说瑞云寺砖塔缘于“善”,是因为它是明代木雕佛像中保存较好的作品,也算得一“善果”吧。

瑞云寺砖塔,位于山阴县沙家寺村。创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总高约11米,外表楼阁式样,建筑风格、造型、体例和早期塔完全不同。最下施砖砌塔座,不施须弥座式,上挑出塔檐。二层各面设佛龛,内置木雕佛像,盘膝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其雕刻水平较高,线条流畅自然,比例协调。塔的三层、四层、五层均不设佛龛,上檐挑出砖雕椽飞、连檐、瓦口等。通体不用木材和斗拱。每层之间相距较大,立面形象简朴平整,稳固庄重。

福缘——谦公和尚寿塔

谦公和尚寿塔也是山阴历史上一座保存良好的六角五级楼阁式塔,实乃大福气。

谦公和尚寿塔,位于山阴马营庄乡沙家寺村,元延佑五年(1318)建造。通体石制,其雕凿手法不太考究,由塔身、塔座、塔顶和塔刹组成,高约2.5米,平面呈六角形。塔身上承顶座,座身上刻仰莲,再上立刹尖。而在塔身上也刻有铭文:“元延佑五年七月十五日谦公和尚寿塔,乃门资惠全等立石,五台山口州庵头查峰寺讲经律论赐红沙门才吉祥撰并书。”

将谦公和尚寿塔系上一个“福”字,我想,这也是这座百年古塔留给人们最鲜活的记忆了。



塔,对于朔州,有特殊的情怀,它们镌刻着历史,留存着记忆。

塔,象征着坚实、巍峨,意寓屹立不倒。

金秋时节,站在塔上望朔州,感受清风拂面,静听钟鼓声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