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火之韵​

来源: 作者:王姣       文/赵海霞 发布时间:2015-03-03 18:18 500 0

旺火之韵

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风俗性节日,从每年的腊月初八便开始有了“年味”,一直到除夕、春节、元宵节,甚至年的“余温”氤氲到了二月初二。

“年”的风俗与文化,也成为中国人最为深厚、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它的所有方式都是年所独有的、专用的,表现着我们过年的情感、意愿和心理,这是经过漫长的岁月特意创造和约定俗成的,是任何其它方式都无法替代的。比如,朔州的旺火习俗。

旺火之韵:发旺火

年文化,离不开民间信仰和民间崇拜,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对天地、祖先和诸神表达虔敬,给“年”蒙上了一层庄重又神秘的意味。在古代,旺火的主要功用是:驱邪避灾,祭祀先祖及百神,我们这里,过去直接称发旺火为“接神”。

所谓“接神”,接的是什么神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仪式化的程序,把自己对生活的憧憬接回来。

这样,每一户人家的每一座旺火,都成为“年文化”的载体。

垒旺火,一般在除夕下午开始,这既是一个劳作的过程,也是一个祭祀仪式的开始。其最后的一道程序是:在旺火的顶部,要压一幅特制的对联:旺气冲天。

发旺火,也可以称作“煽旺火”,一定要在除夕跨年钟声敲响前点燃旺火,先是点燃填充在旺火内的柴禾,然后用笤帚或簸箕来煽,以保证旺火够“旺”够“火”。但是,煽旺火的工具一定要是簇新的,甚至,讲究的家庭,每年都要专门制作。

爆竹声中,旺火正旺,许下来年的心愿,同样要转旺火,在声影光亮中,在欢笑祝福中,辞旧迎新的感觉顿时弥散开来……

接旺火,旺火燃烧的高潮过后,由家庭主妇把顶端的炭火揭下来,放在屋里的炉灶,这样,喜气和运气便接回来了。

可以说,所谓“接神”,不是一接了之,长幼互爱之情,手足牵连之情,邻里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以及对本土文化的依恋之情,都在这里边,其实,接的是“神”,贯穿始终的,却是一个“情”字,这也构成了我们最神往的过年气象、人间景象。

旺火之韵:转旺火

让我们注目关于朔州旺火的另一个独特习俗:转旺火。从中也感受朔州“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每年元宵节,当旺火燃起,当地民众、各地游客总要以旺火为轴心“正转三圈,倒转三圈”。

那场面,如同一个巨大的多层次的轮子在有序移动,首尾相接,摩肩接踵,带着吉祥的企盼,人们转旺火的热情与旺火本身的热度欲一比高低:你“旺”,我更“旺”!

这不是数字时代的电影镜头中用虚拟技术复制的人海,而是实实在在带着体温、带着热情的人潮,所有人身体上散发的热量与旺火交相传感,温暖了、沸腾了整个城市!

旧年的郁结,挤走了;新年的热情,升温了。这种拥挤让人觉得宽松!

在释放巨大热能的火场中一起体会和享受生命的人,难以拒绝由物质热能再加人体热情、人物两旺的激情感染。“旺火”成为凝聚一方社区、一个群落的“热情”传递体,让社会性、参与性的概念变得可感可辨。

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朔州人就在这样的热情参与中,继承了先辈的精神财富,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植被。

旺火之韵:观旺火

“旺火”,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朔州人“化腐朽为神奇,变俗物为神圣,转物质为文化”,把这种民间造型社火不断创优,进而成为一种独有的文化资源。

每个朔州年,大大小小,数不胜数的旺火,排列成蔚为壮观的“旺火林”,一尊尊旺火,煞是引人注目。有的粗黑凝重,气宇轩昂,如一尊铁汉。有的庄重中透出灵气,粗实中透出秀美……流露出一种变化多端、不可捉摸的神秘气息。

旺火点起,远观如条条火龙,烟雾间,火龙时隐时现,有风吹来,火舌或左或右,风小时,烟柱穿云,烈焰冲天,天幕似被烧开一个大洞,光芒四射,连成红彤彤一片……

在现代化鳞次栉比的楼丛中,旺火这样一簇文化之火在激情燃烧,何其神奇!

关于旺火,有这样一个现象值得重视:每年元宵节,到朔州,特别是到朔州怀仁观看旺火的外地游客就达五万人之多,可谓“一域华灯如海,四方观者如潮”,从而成为一个规模盛大的“文化联欢”,或“文化狂欢”。

所以,人们称怀仁为“旺火之乡”,并把怀仁的元宵节称之为“旺火节”。

这一方旺火伟岸的身影,焕发青春的容颜,见证一方儿女云蒸霞蔚的新生活!

2009年元宵节,山阴县开始使用环保大旺火,替代了煤块、保护了环境

发旺火,转旺火,观旺火在几千年的传承和积淀中,已经串联成旺火生动而深刻的文化伟力,延展出旺火独特而持久的精神韵味!

或许,用纯粹的物质眼光来打量,旺火,只不过是一堆煤炭,即使经过精细地加工,也依然是一堆煤。

然而,这堆煤已经超越了照明取暖的原始功能,也超越了驱邪避灾的信仰追求,以千百年不倦地燃烧,涅槃为一个文化符号,进入到了一方土地、一方民众的精神层面,被一代一代传承着,也被一代一代赋予着新的内涵,无论今后属于民俗的旺火和属于旺火的民俗将走向何方,它的光华、它的神韵永远会在民俗价值上永存光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