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火之源

来源: 作者:王姣       文/赵海霞 发布时间:2015-03-03 16:58 498 0

旺火之源

朔州的春,是被大旺火点燃的!

大旺火,这饱蕴激情的造型社火,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是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今天的我们,面对这簇集结浩浩文明的炽情之“火”,更愿意探求的是它在朔州大地的生命原点……

旺火之源:火崇拜

最早把火从自然界引入人类生活的先祖是“燧人氏”。

即使是一个传说,我们也会从他手工取火的劳作中,感受到火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对于原始人来说,火,可以烧烤食物,改变茹毛饮血的蒙昧;也可以避寒取暖,吓跑野兽。然而,火也会在顷刻间烧毁一切。其强大的威力和更为强大的生活功用,使人把它想象成一种具有神秘力量的圣物。

在复杂的情感中,对于火的崇拜,如同太阳、风雨、江海、河泊一样,成为人类的固定心理情结。

可以说,“旺火”这一民俗的出现,其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文化内核就是“火崇拜”。在古代,汉族及许多民族都把火视为神圣的象征,认为火的主人是神,并认为火有驱邪逐魔、消灾去污的能力。特别是在节日中,篝火、灯笼、火把这些节日图腾,以及焰火、爆竹等,都是“火崇拜”的延续和演化。

旺火,源于人类的“火崇拜”!

这样的答案足以令人相信,却又显得太过庞大,今天的“我们”一直在追寻一个更为接近“我们”、接近旺火的答案。

旺火之源:传说

如同所有的传说一样,旺火的传说也是从“很久很久以前”讲起……

很久很久以前,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战乱频仍、哀鸿遍野、盗匪猖獗,灶王爷便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这一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玉帝听了大怒,立刻命令火德神君下界查看,并说:如果属实,在新春旧年交岁之时火烧奸顽,使其片瓦无存。

火德神君下界后,看见一个青年赶着马车走在荒野里,于是变成一个美丽的少妇去勾引这位青年,结果这位青年始终不为其所动,即使是上车,为了避免与这个所谓少妇的手接触,也是让她拉着鞭杆上来的……

经过实地查访,火德神君发现,这个地方的人并非灶王爷所说的那样,于是便不忍心把这里的百姓烧掉,然而,他又怎敢违背玉帝的旨意呢?可以说,烧之是无天理,不烧却违天命。

后来,火德神君想到,玉帝并不会亲自来看,最多也只是在南天门向下望望,如果这里的人家家户户都在过年这一天点起火来,天上的玉帝不也会看见人间一片火海?再让人们在火堆前扭动起来,又岂不是像在火海中痛苦挣扎的样子?

就这样,火德神君现了真身,对这里的百姓说明了情况,并告诉人们如何对付这场灭顶之灾,人们按照他的安排做了。后来,这一风俗就流传了下来,家家户户点燃的大火就成了旺火,而围绕火堆的随意扭动,变成了一种有规律、有节奏的舞蹈,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踢鼓秧歌”。

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无论如何,这个“善良”的传说,让旺火在几千年的传承中燃烧的更加生动!

旺火之源:“庭燎”

见诸于文献的记载,最接近旺火意韵的文字,可能就是“庭燎”两个字了。

庭燎,本来的意思是:古代宫廷中用来照明的火炬,后来,人们把普通人家除夕之夜在院子里点燃的火把、火堆、炭火盆,都称作“庭燎”。

“庭”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庭,宫中也。在古代,“燎”指的是一种比较大的灯具,《仪礼·士丧礼》注解说:“火在地曰燎,执之曰烛”。也就是说,能够用手拿的、比较小的灯具称作“烛”,反之,立在地上、比较大的灯具就称“燎”。

相比而言,《诗·小雅·庭燎》中说得就更加明白,说:庭燎者,树之于庭,燎之为明,是烛之大者。

据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有青铜燎炉、北京天坛有燎炉、内蒙古博物馆馆藏元代燎炉、湖北曾侯乙墓也曾出土燎炉……

这些造型古朴的古代器皿,无疑,它的功用是盛放“燎火”,或者说“燎炬”、“燎烛”的用具。

它使我们确信,早在周王朝及此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庭燎”就已经极其正式地出现在了宫廷中。

那么,“庭燎”仅仅是古代王公贵族用于照明,或者是取暖的吗?

在一部描绘东汉王朝礼仪的典籍《汉仪》中,有一段关于庭燎的内容——

“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临轩,公卿大夫百官各陪朝贺。蛮、貊、胡、羌朝贡毕,皆陛觐,庭燎”

文字描写是正月初一,汉天子在德阳殿接见百官及各方民族的场景。其中,特别提到了“庭燎”。可以看到,这时的庭燎,已经承担了重要的礼仪功能,而这就是旺火的雏形。

当汉文化的光辉辐射万方,“庭燎”也作为文明载体传播到了朔方古地,出现在了朔方古族神圣的仪式上、生命的信仰中,或许,这是最接近真实的旺火之源!

今天,面对这集结着浩浩文明的炽情火焰,我们说:旺火,是祖先心灵深处“火崇拜”的外在展示。

我们说:旺火的传说,隐寓着祖先对“火”的敬畏,也折射着上古先民征服自然的心路历程。

我们说:旺火,源自中原王朝宫廷使用的古老用具“庭燎”,它起着照明、取暖的功用,更成为神圣仪式的重要承载物。

我们说:旺火,不仅折射着几千年中华文化不可思议的神奇,更点燃着今天的喜庆和明天的憧憬,把我们昨天的故事温暖、照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