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一枚鸵鸟蛋的厚度不到2毫米,一枚红皮鸡蛋的厚度仅有0.35毫米,有一位来自矿山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用自制的刀具可以在上面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复杂精妙的图案,他就是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安太堡露天矿整备队职工、山西省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师彭甫召。
人物小传
彭甫召,字雪山石,号清雅斋。1963年出生,山西朔州人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山西老年书画协会会员,山西省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师,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朔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朔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朔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擅长山水国画、蛋雕艺术。
偶然迷恋上蛋雕
今年57岁的彭甫召,出生于山西朔州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晋北地区自古就是民间工艺美术的摇篮,生于斯长于斯的彭甫召受环境熏陶,自幼酷爱美术,除了上学和做一些简单的农活,一有空闲就四处找来各种画作素材,在纸上临摹。晋北属高寒地区,农村中家家户户都要靠火炕取暖,晋北的炕围画一直都是山西民间美术中的一朵奇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初中毕业后的彭甫召拿起手中的画笔,开始替人画炕围画。他笔下的人物、花鸟、山水等,色彩明丽,美观大方,深受当地村民的欢迎,从那时起,彭甫召在心中暗暗立志:“美术是我一生的挚爱,我永远不会放下手中的画笔!”
一路走来,彭甫召初心不改,一直坚定地行走在艺术的道路上。在部队参军,他就画部队营房、山水树木、热火朝天的训练场景,几乎所有的战友都当过他的素描模特。从部队复员来到安太堡露天矿后,彭甫召成为一名前装机司机,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创作了大量安全漫画和山水画,受到了单位领导和工友们的高度评价。
1995年的一天,彭甫召偶然间在电视里看到了日本蛋雕艺术的纪录片,脆弱的蛋壳在大师的手上成为了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品,这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心挑战一下这个超高难度的艺术巅峰。没有老师,没有前人经验,彭甫召仅仅靠着一腔的热情就开始了蛋雕的尝试,谁想刚迈出第一步就碰了钉子。一枚鸡蛋壳的厚度仅有0.35毫米,用力稍稍一大就会破碎,而用力太轻雕刻的图案就没有了层次变化。在刀具的选择上彭甫召最开始使用的是木刻刻刀,结果发现木刻刻刀根本刻不动蛋壳,用力一过,一幅作品立刻碎成了渣。怎么办?蛋雕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刻刀?没有人告诉彭甫召答案,只能自己去琢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起自己蛋雕用的刻刀,彭甫召很是骄傲,他从一个箱子里拿出了一大捧自制的刻刀放在茶几面前一一加以解释。最初的刻刀是自己用钢锯的锯条加工而成的,后来原材料又换成了碳钢条,最后是车刀用的白钢条,这些工具全部都是自己磨制而成,还制作了专业的手柄。“我这人就爱琢磨,而且不喜欢认输,既然日本人能做到,我就一定也能做到,还要做的比他们更好。”彭甫召的语气中透着自信。
一次次的练习,一次次的尝试,彭甫召靠着自制的刀具,在没有任何外来借鉴的条件下,逐渐掌握了在薄薄的鸡蛋壳上刻制复杂图案的技术。人物作品在各类美术体裁中是难度最大的,好的作品要展现出人物独特的气质的神采。而彭甫召历时一年多完成的《水浒人物》,可谓达到了蛋雕艺术的巅峰,一百单八将加上晁盖,共109枚鸡蛋壳、109位家喻户晓的水浒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技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彭甫召自从迷恋上蛋雕雕刻,冬刻三九,夏刻三伏,不计其数的蛋壳成了他的“草稿纸”,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的手法越来越娴熟,技艺也越来越精湛。小巧又极易破碎的鸡蛋壳,经过他妙手雕刻,可以变成图形逼真、色彩斑斓的艺术品。然而已经成为“蛋雕大师”的彭甫召并未满足于眼前的成就。一次,一位朋友送给他两枚鸵鸟蛋,激发了他新的艺术灵感。鸵鸟蛋壳近2毫米,硬度比鸡蛋壳大了很多,可以在上面尝试雕刻更为复杂的图案,甚至可以尝试镂空技艺。
自此以后,彭甫召只要下班一进家门,不顾疲劳,就直奔自己的工作台,刻苦练习鸵鸟蛋壳雕刻技艺。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推陈出新,彭甫召将传统的镂空、浮雕技法与碑拓、绘画、书法艺术相融合,创作出一系列佳作。2003年,彭甫召参加山西省首届工艺美术博览会并荣获金奖。2004年9月,应邀参加了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其蛋雕代表作品《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红楼梦人物》等受到了专家评委和参观者的一致好评,《二龙戏珠》一举获得了本届艺术节的银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二十年来,他的蛋雕作品多次应邀参加国家、省市级展览并获奖,其作品被社会各届人士广泛收藏。
将蛋雕艺术传承下去
从1995年从事蛋雕艺术至今,他的每件作品都凝结着超人的心血和精力,深邃文化和智慧。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普通雕刻的基础上又创新研发了浮雕、套雕、衬雕、镂空、拼雕等多种雕刻技法,主要表现技法以写实影刻为主。每只蛋壳经过他的艺术加工,都变成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目前,他雕刻的作品有三十余套,一千多枚鸡蛋和鸵鸟蛋,包含古典名著人物系列、迎奥运系列、鸟语花香系列、十二生肖系列等。
做蛋雕用的鸡蛋很讲究,颜色要深且均匀,表面没有划痕,一斤鸡蛋里挑出一个就不错了。为了雕刻作品,家里几乎每顿饭都少不了鸡蛋,蛋炒饭、煎蛋、炒蛋、鸡蛋羹等,家人没少埋怨他。他还提到让所有人担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传承蛋雕艺术?现在专注蛋雕工艺美术创作的专职手艺人太少了。蛋雕创作对动手能力、艺术修养特别是个人的耐性和悟性等方面要求较高,现在的年青人很少能接受这样的工作。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全身心地投入蛋雕这门艺术创作中来,使之发展成为一门让大众都能参与,更多人都能上手制作的群众艺术,就像剪纸、春联一样成为走进千家万户的工艺品。
“经过自己亲手精雕细刻,把一枚普普通通的鸡蛋、鸵鸟蛋,变成一件艺术品,那种成就感和兴奋感是旁人无法体会到的,我要把蛋雕艺术继续传承下去。”煤矿工人出身的彭甫召,话语朴实而坚定。
【作者简介】王汉平 70后,山西应县人,现在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安太堡露天矿工作。参加工作以来,紧密结合本职工作实际,利用业余时间写作,累计在《中国煤炭报》、《中国矿业报》、《当代矿工》、《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晚报》、《朔州日报》等国家、省市级新闻媒体及集团公司新闻媒体刊登新闻稿件千余篇,其中多件作品获奖,并被多家报刊聘请为特约通讯员。